新列强时代-第2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他船上的四个水手被杀之后,黄跳水逃跑了。
同年十月八日,黄连开到了广州,发现梁明太就在亚罗号上,他立刻认出了梁明太,因为梁明太的重要标志是没有两颗门牙,而在双方交战时,梁明太腰缠红带,头缠红巾,不断招呼同伴,向黄连开的货船开火。
黄连开立刻向广州水师报信。水师千总梁国定马上带兵登上亚罗号,当时,亚罗号既没有悬挂任何旗帜,也没有任何外国人在船上,他们看到的只有中国水手,于是就把这条船作为一条中国船来处理,把水手作为嫌疑人犯带走。
当时亚罗号的船长肯尼迪——唯一的外国人,正在另外一条名叫大特号(dart)的船上和几位朋友一块吃早餐。他们从远处看到了整个事件的过程。
其实,亚罗号是一条海匪船。肯尼迪利用亚罗号来接赃,他当然不愿意看到其中任何水手被中国政府拘捕,以防东窗事发。
因此,当他在远处看到中国水师登上亚罗号时,连忙赶回船上,希望通过治外法权以防止他的任何水手被拘捕。
他向千总梁国定强调,亚罗号是一只外国船,他就是亚罗号的船长,同时,把英国国旗,重新升了起来。但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只好恳求梁国定留下来两位水手看管亚罗号。梁国定同意了他的请求。
没有办法之余,肯尼迪只能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尽快把水手抢回来。他要抢时间,抢在中国官员的前头,在水手们还没有被中国官员审查之前就抢回来。
在这种情况下,肯尼迪为了使英国驻华领事巴夏礼立即采取行动,而虚构了扯旗的事件。
当亚罗号的其他水手(十二位)被梁国定带走后,肯尼迪立刻跑到英国领事馆向巴夏礼报告。
他的报告内容可归纳为两点:一、中国水师拘捕了他管辖下的一条英国船上的水手;二、中国水师扯下了当时在船的桅杆上飘扬着的英国国旗。
当时巴夏礼半信半疑,不愿意草率地对这么严重的事件“听信一面之词”。当时就派人去调查。
而他自己又翻阅船只的登记簿。虽然巴夏礼对肯尼迪的诚实程度有所怀疑,但亚罗号的执照证明它是受英国保护的。(其实,亚罗号的执照已经过期了。)
因此,巴夏礼也觉得有责任去领回那批被拘水手。
当巴夏礼接获有关亚罗事件的口头报告,得知亚罗号的十二名水手均被拘禁在附近的一条船上后,立刻登船索人。
巴夏礼来到关押被捕水手的船上后,要求梁国定把水手们带到英国领事馆以备审讯,遭到梁国定的拒绝,巴夏礼于是虚声恐吓,以武力相威胁,并准备亲自动手放人。梁国定当然不允,于是双方纠缠起来,在纷乱中,巴夏礼挨了一记,他顿时怀恨在心;但好汉不吃眼前亏,还是先撤了回来再做计较。
这一拳改变了整个事件的性质。
挨了一拳的巴夏礼回到领事馆,心中忿忿不平,写了一份措辞尖锐的申陈,送给两广总督叶名琛。申陈一开头就说:“我赶忙让阁下注意一下需要立即洗雪的奇耻大辱……以你的才干来说肯定会使你立即承认,这种公开的侮辱一定要得到同样公开的洗雪方能罢休。”
“我要求阁下命令梁国定亲自带领被拘水手,在我面前送回亚罗号船上。”这份申陈以武力威迫作结束。
同时,还给他的上司驻粤公使兼香港总督司包令爵士写了份报告,说他在亚罗号事件发生后,亚罗号的船长来报案,他当时就派“人”去调查。调查的结果,令他相信“英国船亚罗号在珠海炮台附近升起旗帜停泊的时候”,被中国水师拘捕了差不多全部水手,“还扯下我们的国旗,这对我们来说,真是奇耻大辱”。
可以看出,在动武之前,巴夏礼只是要求那些被捕水手被送到“英国领事馆”;动武以后,却要求梁国定在他面前将水手送回亚罗号。动武而带来的无名耻辱,对巴夏礼有莫大的影响,促使他对扯旗的事,作了些不实的报告,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对整个亚罗事件的态度。
正如上面提过的,在十月八日事发的早晨,在第一次听到肯尼迪的报告时,巴夏礼是半信半疑的,经过一天折腾之后,他给包令写信时,就变得言之凿凿,说英国国旗在亚罗号桅杆上飘扬时,被中国水师扯下来。
其实,除非亚罗号启航了,升起英国旗的可能性不大。而且亚罗号的执照已过期失效,本不在英国的保护之下了。
巴夏礼在第二天,即1856年10月9日,录取了几个人的证词,其中有亚罗号的船长肯尼迪和留在亚罗号上的两名中国水手……
第354章担心
在录取证词时,巴夏礼上下其手,他在录取两名中国水手的证词时,自由发挥。因为水手们都不会英语,巴夏礼用中文向他们进行询问,然后把答话翻译成英文稿子,再在这稿子的基础上写成证词。
在这个过程中,巴夏礼可以在翻译时精心挑选他所需要的字眼,最后把证词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写出来。
做文章当然很花时间,而很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巴夏礼一直等到两天之后,即十月十一日才把证词发往香港包令总督。
当时,中英之间正因为换约的事情谈不笼,英国一心想寻找借口,对中国动武,亚罗号事件正好为他们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事发后,香港总督包令一心想着如何尽情利用扯旗事件,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至于扯旗事件,是否可靠,根本没有兴趣去调查研究。
由于英方的要求在中方看来,毫无根据,因此遭到两广总督叶名琛的拒绝。英方便以此为借口,于10月21日进攻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而此时的安徽清军,正兵分两路横扫整个河南。
一路由左宗棠指挥的楚勇,从商丘沿郑州,新乡,鹤壁,直接杀奔安阳而去,沿途捻匪不是被全歼就是被驱赶出豫。
另一路由吴可亲自率领,手下八千乡勇队以势不可挡之势,一路从商丘,漯河,驻马店,平顶山,南洋,最后杀奔三门峡,几乎横扫大半个河南地域,路上凡是有名有姓的捻匪武装统统消灭或驱逐出境。
没了捻匪主力的牵扯,一路几乎以行军势态前进,沿途所遇零散捻匪武装根本无一合之敌,用摧枯拉朽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最后两路人马回合于河南开封,受到河南巡抚衙门上下热烈欢迎。
能在短短一月时间将郑和河南基本清扫一遍,境内匪患被生生压制下去,安徽清军一干官兵也开心得很,大庆三天每日了营地酒肉飘香。
也就在这时,吴可无意中从朝廷往来邸报中,看到亚罗号事件的通报。
朝廷显然没将这事放在心上,只是寥寥数语交代了一番而已。
一开始吴可也没怎么注意,他前世对这段历史真的不熟,只知道第一次鸦片战争在184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好象在1860的样子。
可是,当他在河南巡抚衙门的档案室里翻阅以前漏过的资料时,突然看到的一节消息吸引了他的注意,并与之前的亚罗号事件联系起来,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中法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在我国通商口岸设立天主教学。法国为了进一步取得内地传教的合法地位,实现其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的野心,纵令教士私入内地传教。
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从广州潜入广西西林县,勾结官府,包庇教徒马子农、林八等抢掳奸淫激起民愤。本日,新任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26名不法教徒,并处决了马赖和两个罪大恶极的中国教徒。
吴可并不知道这是著名的‘西林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之一,但朝廷对此等洋教之事十分重视,之前不还有个‘拜上帝会’呢,可不想再闹出啥妖蛾子。
而且法国人的态度值得玩味,之前一直寻求就某些快要到期的不平等条约续约,闹得那叫一个欢快。
可是此次吃了这么大一‘亏’,他们竟然老老实实连屁都没放一个,这里头有古怪,肯定有古怪。
再结合亚罗号事件,他顿时隐隐察觉其中阴谋的气息,英法两国在这时候的表现实在太过反常。
所谓‘事有反常即为妖’,加上他也不能肯定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具体时间,有些浮想联翩是应有之意。
“梦臣,这有什么不对么?”
左宗棠放下手中邸报,目光古怪的打量吴可。
“难道季高老哥没感觉有什么不对?”
吴可不答反问,由于资料实在太少,他并不知晓磁石英国已经正式出兵,而法国舰队也快要抵达香港。
不过凭着后世对洋人的尿性了解,他知道发现的事儿肯定十分不简单。
这不,心中有了担忧,他摈第一时间找来左宗棠,准备商量商量分析分析,俗话说得好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嘛!
左宗棠受他耳濡目染,早对洋人起了戒备之心,有些惊世骇俗的东西跟其说说,倒没什么问题。
只不过,左宗棠显然没吴可对洋人的秉性看得太清,很难从这两件事情联想到其它事儿上。
“有什么不对的,我觉得没啥问题啊?”
左宗棠更糊涂了,不明白吴可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之前洋人为了修约这个事儿,折腾得多么厉害季高老兄又不是不知道!”
吴可眉头轻轻一皱,语言逐渐变得严肃起来。
“这个我当然知道!”
左宗棠不以为意的点了点头,手指轻轻敲击在红木茶几上,发出‘咚咚咚’的闷响,指了指那两份不搭界的邸报信息,望向吴可目光中满是疑惑:“这又不是啥了不得的事儿,听说广东那边经常发生这样的小摩擦,也没见出什么大事?”
“我不是说这两件事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觉得洋人的态度很有问题!”
吴可揉了揉眉心有些无奈,只得轻声解释道。
“洋人的态度?”
左宗棠更加摸不着头脑了,望向吴可的眼神中满是迷惑不解。
吴可阴沉沉笑道:“嘿嘿,以前有这样的事儿发生,洋人一般都是啥反应?”
“还不就是拼命的鼓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