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玄幻小说电子书 > 新列强时代 >

第259章

新列强时代-第259章

小说: 新列强时代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平军绸缪了这么长时间,显然布置这么一点动作。

这时秦日纲等率军回抵燕子矶、观音门,本欲直接进入天京休整,但东王杨秀清见清军江南大营已危如累卵,严令他们必须攻破孝陵卫江南大营后方准入城。

开玩笑呢这是?

陈玉成、李秀成等不乐意了,刚刚从镇江那儿杀回来容易吗?

这还没喘口气呢,又要强攻向荣部江南大营?

于是两大太平军新秀进京当面向杨秀清申述:“向营久扎营坚,不能速战进攻!”总得等哥们儿休整好再做这等危险活计吧,皇帝还不差饿兵呢。

杨秀清却是不管不顾厉声呵斥:“不奉令者斩!”

尼玛等你们休整好了黄花菜也都凉透了,还玩个什么劲?

于是陈玉成等只能表示屈服:“不敢再求,即而行战!”

丫的你是老大你说了算,哥们把这条命赌上就是。

不得不说,此时太平天国的东王殿下,实乃太平军中一等一的具有战略眼光之辈,最起码此次破袭江南大营计划便做得极为了得。

打定了主意之后,太平军选定孝陵卫东北的仙鹤门为主攻方向,西北的龙脖子(地保城)为助攻方向。

6月17日,秦日纲、陈玉成、李秀成等率部自燕子矶移营仙鹤门。天京太平军一队数千人越过龙脖子,另一队七八千人自神策门、太平门出城,占据大小水关及冯家边一带,离仙鹤门数里筑垒,与秦日纲军相呼应。

为了应对太平军咄咄逼人的攻势,江南大营主帅向荣派总兵王浚统带马步兵二千人前往仙鹤门防堵。

18日,双方接战,未分胜负。

与此同时就在当天,另一队太平军三四千人自龙脖子冲出,摇旗呐喊,牵制和吸引清军注意力。

同日,石达开军胡以晃部北支队也赶到仙鹤门、尧化门一带,筑垒数十处,前锋抵达紫金山东面的黄马群,切断了江南大营赴仙鹤门的必由之路。

江南大营主税向荣一见大营危在旦夕,哪还敢怠慢?

一边急令张国梁抽带兵勇千余名由溧水星夜赶回大营,一边向巢县吴可紧急求援,并从丹阳、秣陵关调兵一千三百人回援;同时,严令王浚等“加意固守待援”,密令都司冯子材带广勇五百名,“多带火弹,夤夜潜赴黄马群”,焚烧太平军新筑各垒,以便“与仙鹤门之营通气”。

不提江南大营如何布置,吴可接到求援信件后不敢怠慢,亲率五千安徽清军攻击阻截太平军防御人手,三天时间连续推进五十里直逼马鞍山核心抵达。

到此关键时刻太平军也不甘示弱,驻守马鞍山地区太平军拼死抵抗,芜湖,铜陵还有安庆太平纷纷出动,想要牵制安徽清军吴可部人马。

而在6月19日拂晓江南大营营盘已打成一锅粥,太平军四五千人直扑仙鹤门敌营,接着又出动数千人分七八队进行包抄,王浚等部清军溃退。

与此同时,龙脖子方面的太平军也出动二三千人,排立山脚,向荣不得不从大营抽兵六百前往抵御。

当天,张国梁率兵一千二百名赶至大营,但慑于太平军的声势,不敢应战,只是连夜在青马群(黄马群南)一带筑垒,妄图阻止太平军的进攻。

6月20日晨,各路太平军发起总攻。

仙鹤门方向的太平军多路齐出,将敌营团团围困;另一路太平军二三千人翻过紫金山,从后路直插清营。与此同时,天京城内又派数千人出通济门,直扑七桥瓮。

江南大营主帅向荣眼见不妙亲率大营兵勇一千二百名赶赴七桥瓮,名为抗击,实则为逃跑作准备。

而就在这时,紫金山上又一支太平军四五千人由灵谷寺下山,攻破满洲马队营盘,纵火焚烧;同时,洪武(今光华门)、朝阳(今中山门)等门太平军亦分路出击,连下清军营寨二十余座,进而攻破孝陵卫大营。

清军顿时大溃,死伤副将以下千余人。向荣、张国梁等连夜败走准备向苏南方向撤退。

幸得这时安徽提督吴可率兵五千,打通马鞍山与金陵之间的陆路通道,接应败退之江南大营主帅向荣等溃兵三千余人,击退尾随而至太平军六千人马。

而后从容撤离马鞍山回到巢县,面对太平军石达开部跟秦日纲部两路大军怡然不惧,安徽清军扎紧篱笆太平军试探进攻几回无果后只得无奈放弃。

为了扩大战果,摧毁江南大营之后,杨秀清即令秦日纲统军追击残余清军,韦昌辉主持江西军政,石达开前往湖北,解武汉之围。

吴可救下惊魂未定的向大军门之后,劝其暂避太平军锋芒移驻庐州,等太平军主力分散各处之后再重建江南大营,到时安徽清军一定鼎力支持……

第342章得不偿失

一场大战下来,清军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同时被破……

可是最后清点损失,两座大营外加江苏清军,总共损失不过一万五千左右,看似损失不小其实并未伤筋动骨。

这不,随着尚荣撤往安庆的消息传出,之后半月时间陆连续续竟有上万清军投奔而来,让一直愁眉苦脸的向荣也忍不住宽松几分颜色。

可惜的是,朝廷以成败论英雄,可不管向荣有多少委屈和内情。

尽管安徽军政大佬帮忙说情,但朝廷依旧毫不犹豫革去向荣身上职务,连降四级于江南大营暂时留用。

这一打击可不轻,向荣这厮直接病倒一时卧床不起,就是朝廷新任江南大营主帅和春前来探望都闭门不见。

当然和春表面没在乎,和暗地里却是将滞留庐州的一万多原江南大营将士抽调一空,张国梁这个原水贼出身首领还官升一级当了提督,被和春直接以高官厚禄收买。

向荣气得够戗,可以他战败之将的身份还啥都不能说,只得将这口闷气憋在心里。幸好有张亮基跟吴可不时安慰,这才没被气出个好歹来。

向荣可是清廷数得上号的军方大佬,跟吴可情况类似由小兵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地位,在军中威望可不是开玩笑的。

只要这厮没彻底倒台,以朝廷眼下缺将缺得严重的现状,迟早都有起复的一天,吴可跟张亮基自然不会轻易得罪了处于敏感期的向大游击。

秉承着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的原则,安徽军政两位大佬干脆帮向溶化拉起一支千人规模队伍,让生病中的向大游击好不感动。

不过,眼下太平军势大,无论是急于报仇的向荣,还是新任钦差大臣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和春,都暂时按耐下心中急切,龟缩于各自地盘默默苦练内功增强实力,打算等待时机再好好给太平军上上眼药。

吴可对此没有任何意见,江南大营地不管如何,对他和手下小弟几乎没啥影响,安徽清军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不可谓不精彩。

先是以一军之力横扫大半个淮南,连连收复失地不说,还压得安庆跟江西回援之太平军抬不起头,这战绩真叫一个彪悍!

不说太平军安庆守军如何,作为天京西面屏障,太平军就是再重视都不为过。

关键的是江西援军,那可是在湖北鄂南打得湘军罗泽南部抱头鼠窜,又在江西差点把曾国藩玩死的强军。

可就是这样的部队,在拥有城防优势而且兵力占优的情况下,被左宗棠率六千人马一顿痛殴打得抱头鼠窜狼狈不堪,丢城失地被直接赶出了安徽地界。

要不是安徽清军自身损失不小,加上太平军集中兵力对付江北江南两座大营,安徽清军不得不先顾着江南大营,最后将收复的淮南地区拱手相让,但太平军同样损失了近万人马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点朝廷当然看在眼里,一点都没有怪罪安徽清军丢城失地的事儿。

要是放在和平时期,估计早点有人跳出来找事了,可是眼下长毛猖獗,谁要是胡乱搞事就得有上前线跟长毛拼命的觉悟。

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想依仗在长毛身上捞取足够战功,及而在官场青云直上的,大家寒窗苦读十来年也不容易,怎好将大好光阴浪费在一帮反贼身上?

回头再看,局势依旧战前拿办纠结。

湖北省城武汉三镇依旧被清军牢牢包围,太平军大将韦志俊处于水深火热的状态当中。

求援不能出逃危险极大,官文甚至都开始准备劝降这位太平军悍将。

江西依旧同样艰难,不过对象换成了曾国藩而已,被围在南昌城里饱手煎熬,不知道啥时候大难临头身首异处。

幸亏江西太平军被抽调得差不多,尽管韦昌辉携太平军大破江南江北两座大营的气势而来,可江西太平军的兵力确实有些捉襟见肘,想要一举拿下困守之中的南昌城非得冒伤筋动骨的风险不可。

至于安徽境内,太平军依旧掌握了淮南膏腴地区,之前被安徽清军收复的城池全都拿了回来,驻大兵与巢县与马鞍山一带,与安徽清军吴图苟部处于对峙状态,暂时谁都没有办法在不伤筋动骨的前提下打破僵局。

就是苦了那些趁安徽清军横扫淮南之际,那些跟着打秋风占便宜的民团武装,包括李鸿章眼下所在队伍,被携大胜之势的太平军打得找不着北不是被轻松灭掉就是纷纷逃离安徽这个危险地方。

李鸿章这厮不愧为底蕴身后之辈,先跟着安徽籍当朝侍郎回乡半团练,带那位侍郎战死之际已是因功升任道员官衔。

之后团练做不下去一真身又投入新任钦差大臣和春帐下,依旧混得风声水起滋润无比。

淮北地区依旧牢牢控制于安徽清军手中,巡抚张亮基跟提督吴可经营一年之久效果显著,百姓安居治安良好,待到巡抚衙门跟提督衙门相继放开计划管制,尽管时值战乱年代依旧引来商贾客商无数,淮北一时成为两江经济最为活跃之地。

太平军也不是没尝试着攻打过淮北,但不是止于庐州城外,就是被堵在滁州城内根本无法出门。安徽清军做得很绝,凡是太平军大部队有可能通过的地区全都划为军事禁区,大挖壕沟布置防御工事把道路堵得严严实实,以安徽清军实力不付出惨重代价太平军根本难以通过。

以安徽清军对地方的控制力而言,小股游击部队没有群众基础,像流匪一般偷偷潜入只有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