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列强时代-第2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布政使刘裕珍、池州知府陈源兖、同知邹汉勋、胡子雝等人一同战死,胡元炜投降。八日后,江忠源的尸体被部卒周昌迹背出,仍是面色如生。
江忠源的死让吴可大起兔死狐悲之感,可更让他气愤的还在后头十二月湖北的人事变动……
第321章调动
1853年12月中旬,清朝突然下旨调署理湖广总督张亮基任湖南巡抚加兵部尚书衔。
一时间湖北官场震动,不知道这突如其来的调动是什么意思?
怪责张亮基没有做好防备,让长毛流窜湖北么?
开玩笑,张亮基已经做得够好了,在基本上没有水军支援的情况下打成这样,力保湖北不失只丢了要塞田家镇一半地区,还压着田家镇的长毛狠揍,就这能耐换个人来还真不一定干得比他好!
不满张亮基在田家镇损兵折将差点崩盘?
这更是让人感觉好笑了,不说田家镇大战清军先败后赢,并没有失败不说战死的那些文武将官只能说他们没本事。只要是打仗就有挂掉的可能,朝廷没道理在这事上责怪张亮基什么。
要是换个人在张亮基的位置上,田家镇一战必败无疑。比说能反败为胜是副将吴可的功劳,吴可和其所部人马可是张亮基招揽而至,也是张大总督识人有明,不然也不会有此战反败为胜之局。
至于太平军水军直袭武昌,差点破城的事儿更不能怪罪张亮基。湖北水师什么鸟样湖北官员们哪个不清楚,太平军水军在长江几无敌手,人家避开囤积重兵的田家镇大营绕道而行,换谁来都没办法。
再说了,援军不是及时赶到挫败了太平军水军么,又没造成太大危害凭什么怪责到张亮基头上?
剔除外部因素,能让朝廷突然调走张亮基的理由,那只剩下内部因素了。
凡是能想到这一层的武昌高官无不心中了然,他们已经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了。对巡抚崇纶在朝中势力惊叹的同时,也不免对这家伙大觉鄙夷。
没错,导致张亮基没犯大错的情况下突然被调走,明升暗降的罪魁祸首正是此时的湖北巡抚崇纶。
……
“崇纶这个王八蛋,老子看他怎么死!”
总督衙门后院花厅,吴可愤愤不平大骂道。
他听到消息第一时间便赶回了武昌,得知事情详细后心便凉了半截。
事情果真如同外界所料,因为太平军水军袭城之时结下梁子,之后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在各方面两位大佬意见都不相同,最后闹得水火不容崇纶动用朝里关系,干脆直接将张亮基搬走。
眼下大敌在侧不想着如何防备抵御,竟然还搞起窝里斗来,如何不让他这样的前线将领心寒失望?
因此张亮基亲自询问愿不愿跟着去湖南,吴可毫不犹豫便答应下来。
开什么玩笑,就算没有张亮基的邀请,他也不打算继续留在田家镇死耗,准备回鄂南老家兴风作浪当土皇帝去。
没了张亮基这座靠山,他又是公认的铁杆张系人马,还留在第一线的话纯粹找死,哪天被坑死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张亮基自然欣喜,表示以吴可在田家镇和湖北的表现,胜任一镇总兵绰绰有余,他会使用自身资源帮忙努力争取的。
对此,吴可自然表示了一番欣喜,官越大在这乱世中的自保能力便越强,也用不着顾忌太多东西可以放开手脚大展一番拳脚了。
这不,趁着总督府忙着收拾东西的空挡,他和左宗棠趁闲暇凑一起喝茶聊天来了。
此时的左宗棠还不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左大帅,虽对军事颇有了解但还不精通,他吴可话中的意思他自然听出来了,好奇询问难道崇纶有啥危险不成?
“不是我自吹,要是没我跟手下弟兄打头阵,田家镇大营的情况绝对糟糕!”
都快要成总兵了,吴可自然有骄狂的资格:“别看长毛都被压到半壁山不敢露头,就以为他们没能力冲破田家镇大营的封锁!”
难道不是这样么?
此时局势纷乱,左宗棠又把心思大多放在武昌这边,对于前线情况确实不是很了解。
“哼哼,那是长毛临时抽兵增援扬州和庐州去了,等他们腾出手来几万大军碾压而来……”
响鼓不用重锤,有这些就足够了。而说起庐州的话题,不禁又让他想起战死的江忠源,心情烦躁的表示除了对付长毛之外,还得防备自家人背后捅刀子,怎么看形势都不容乐观的样子。
左宗棠也一下子想到了战死的江忠源,叹了口气没继续这个话题,只是询问吴可今后的打算。
还能有什么打算?
先跟张亮基到河南待一段时间,剿剿匪扩充扩充手头实力,而后等待时机再重新杀回湖北来。同时他很诚恳希望老左也一起去河南,先混个六七品的文官干干,等时机一到张亮基肯定不会吝啬提拔重用。
说起这个吴可实在不解,张亮基调任河南巡抚,老左竟然表示不愿跟随想回老家继续闭门深造。
开什么玩笑,作为张亮基身边第一幕僚,而且跟吴可关系如此之好,这么的人物怎么能归隐山林放弃之前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
他直言表示自己很不理解,跟着张亮基起码不用为前途担忧,等丫归隐山林谁知道啥时候才又封疆大吏再次看上起复?
关键是老兄你年纪也不小了,在耗下去就算有重新起复的机会,等到历任封疆之时得多大岁数了?
都是老朋友了他这话说得直白,左宗棠也很有些犹豫。碍不过吴可的追问最后他还是咬牙切齿表示,他一光杆司令去河南又能闹出多大动静?
原来是觉得孤军奋战不容易出头啊?
既然有想法那是好事,吴可拍着胸膛表示这没什么,先让张大总督帮忙搞个实权文官当当,至于手下无人嘛也好解决。
江忠源不是刚刚挂掉了么,他那几个兄弟便成了无根之萍,正好吴可跟他们兄弟多少有些交情,招揽过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到时候让他们跟着左老哥混,以前也有个奔头不是?
左宗棠最后被说动了,答应先过去看看情况再说。
吴可顿时大喜过望,急忙向张亮基告之这一喜讯,同时等朝廷圣旨一下,便二话不说尽起人马随新任河南巡抚张亮基一同赶往河南赴任……
第322章局势糜烂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
这便是吴可此时的心情,不为其它就因他又升官了,而且还是可独掌一镇的方面大员。
张亮基果然没有食言,调用大批人脉资源帮村,加上吴可确实战功赫赫,帮忙争取到了一个南阳镇总兵的官衔。
为了落实总兵之位,张大巡抚特意带他上京面了次圣,同时还给他介绍了不少中抠大臣认识,当然左宗棠也混了个六品开封通判之职,依旧跟在张大巡抚身边参赞军机政务。
不同于历史上张大巡抚在田家镇战败被贬为巡抚的情况,此次他从湖广总督任上被挤到河南巡抚位置,是因为官场倾扎所致,因此必要安抚和好处朝廷都必须有所表示。
要不然的话,以吴可此时不满二十的年纪,加上头上又没死靠,想要朝廷给个正二品总兵头衔想都不要多想,除非立下天大功劳才可。
这次他确实沾了张亮基的光,这点左宗棠帮他分析之后便已心知肚明,只能以后想方设法帮张大巡抚解决麻烦来回报了。
至于说面‘圣’有什么感受,啥感受都没有,也就是咸丰皇帝坐在龙椅上居高临下问了一些简单出身问题,隔得太远加上吴可不想惹事连咸丰长啥样他都没看清,一切都跟着张亮基的步调进行,没出纰漏也没啥亮点。
当然,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期间还遭遇了某些满族大臣的刁难跟敌视。装卸家伙也不顾吴可面子当面找茬,让他憋了一肚子火气。
后来他才知道这帮家伙跟崇纶关系不错或是同一派系之人,因为崇纶使劲手段将张亮基排挤出去自己也没讨到好,新任湖广总督吴文容与他关系更为恶劣,因此难免心生怨怼将怒火牵连到张亮基一系人马身上。
“活该,等长毛腾出手来丫的就准备哭吧!”
对此吴可连连冷笑不已,以湖北军界那帮家伙的手段,只要太平军稍一发力都阻挡不了,更不要说太平军可是向湖北调集了重兵。
也就在他跟随张亮基来京城领赏上下打点的时候,南方风云变幻让人好一阵眼花缭乱,有些摸不准局势发展。
咸丰三年末太平军拿下庐州后,马不停蹄乘胜扩大战果,先后攻占庐江、六安、潜山、无为等州县。随即调韦俊等率主力再度入鄂。
除了调韦俊和石镇仓率部继续西征湖北之外,东王又调秋官正丞相曾天养、国宗韦以德、春官副丞相林绍璋、恩赏丞相张子朋等率军增援。这时西征军已有4万余人,杀入湖北之后会同留驻武穴田家镇的石祥祯部,目标直指省城武昌。
这情况有多糟糕,傻子都能看得出来。
待吴可跟在张亮基身后,于京城晃荡了一圈,在年末时分赶到河南正式赴任的时候,湖北的局势已经糟糕得不能再糟糕。
新任湖广总督吴文镕还没熟悉业务,便在朝廷催逼下不得不直上前线,亲率来援之贵州提督布克慎、主事杨熙等军4000人,于1月29日进逼武穴,屯兵于距武穴近百里的黄州,湖北按察使唐树义率炮船卫护。
“这倒霉家伙,不趁机一路严密设防或者干脆冲到田家镇与长毛死战,留在后方给长毛送调整时间么?”
吴可在开封府有自己的总兵署衙,不过因为关心湖广战事他并没有坐等消息,而是经常来往于巡抚衙门想得知第一情报。
“可能吴文容有自己想法吧,哎……”
左宗棠说着自己都不信的话,摇头感叹道:“朝廷这下要吃大苦头了!”
“活该,谁叫朝廷派这么一帮玩意过去?”
吴可冷笑连连,嘲讽了一顿后便说起了河南事务。
河南本身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太平军之前刚刚过境闹腾得不可开交,如今捻匪趁势又起四下做乱,可谓处处烽烟乱象四起。
之前吴可等一直关注太平军西征事宜,根本没心思理会北伐人马,现在仔细一查顿时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