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野闻录-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去了万一跟他们打起来了,师父不是不好做人?我不去峨嵋。”
青松和清风互相看了一眼,微不可听的叹了一口气,还是由清风道长说:“你师父是峨嵋派人,收了你为徒弟,你也是峨嵋派中人,虽你不想去峨嵋派修道,但你不能不要大义。峨嵋派就是你的大义所在,人不能不讲道义的,不讲道义不能成人。你学的也是峨嵋派道法,怎么不能不去峨嵋呢?”
“啊,那我还必须去啊?能不能不去?”李乐质疑道。
“必须去的,就算你没有修道的资质,但你现在也是峨嵋派弟子。”青松如是说
青松又说:“我们担心的就是你去了峨嵋,会跟别人合不来,估计你法力最低,连一把剑都使得歪歪裂裂,让别人笑话了你会不会生气,一生气会不会打架,一打架会不会惹起事端来?”
李乐一听这话,就更不愿去峨嵋了,想想自己的性格,那也是不能吃亏的脾气啊。所以立马对青松说道:“我不去,我不去峨嵋,也不修长生求仙之道,这成都这么多好玩的好耍的我还没耍够呢,不去,修道有什么好修的,我都修了六年了,除了会飞,什么都没学会,去了反而让别人看笑话,不去。”
“你可以忍啊,别人笑你由他笑,别人骂你由他骂,我自修道我自在,求仙求道求自然。”清风补充了一句。
事情最终已李乐必须上峨嵋而终。青松和清风又对李乐讲了很多峨嵋规矩和一定注意事项,李乐虽百般不愿去,但师门大义所在,不得不去。只了对青松说:“我去可以,别人要是欺负我,我就下山,不干了还是可以吧?我是师父教的,不是峨嵋教的。”这倒是李乐的脾气,青松也只能苦笑。
第五十九节 初上峨嵋
又住了几天,李乐还专门问清风观主,问他是不是也是清字辈的?如是清字辈的自己可不能叫清风为师叔了。清风告诉李乐,每个入门派修道学法,入门时都会按辈份取个道名,但如自己修道有成,可以给自己改个道号,自己的清风道号就是自己在深山里修道时喜欢清风明白时改的,你师父青松本叫德和,因性格正直,不畏强权,要自己像一棵松树一样,不惧严寒酷暑,所以改了道号叫青松。原来是这样,李乐明白了。
五月十二,青松带道李乐往峨嵋进发。因听青松说了峨嵋的秀与青城的幽,还有都江堰的壮,所以李乐也很想早点去看看峨嵋青城是什么样子。
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誊,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是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练之地,古称“洞天福地”、“神仙都会”。青城山在历史上名称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渎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国山等名。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全山有36座山峰,诸峰环绕状如城廓。
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为丈人山。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青城山是道教名山,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道教宫观。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李乐跟师父一起看了青城之幽,都江堰之壮,又来到峨嵋山下。只见那里客店林立,朝山的人也很多,看去非常热闹。青松又对李乐讲起峨嵋与道家的传说与故事来,李乐对峨嵋也有了几分兴趣不提。
峨嵋之秀,李白曾发“峨眉高出西极天”、“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之赞叹。
峨眉山是上古学仙修道圣地之一。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列第七。葛洪在《抱朴子》中云:“峨眉……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来峨眉修道和参访的道教人物颇多,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峨眉山是天真皇人论道之地,和轩辕黄帝曾来峨眉问道的传说。至今峨眉山上仍有几处关于天真皇人论道的遗迹。纯阳殿宋皇坪上的授道台,相传即是黄帝问道处,另又有轩辕观及静室道纪堂。轩辕桥即清音阁“双飞龙桥”之左桥,相传系轩辕黄帝游峨眉山时修建。来峨眉山受道于天真皇人的还有史通平和瞿武两人。史通平于汉光武年间,从会稽来蜀,诣峨眉拜谒天真皇人,得受三一之法及五行之诀。在青神县之北平山顶结庐炼大丹,龙虎成形,饵之,白日升举。瞿武乃后汉犍为郡人。七岁时开始绝粒,服食黄精、紫芝。入峨眉修道四十年,师事天真皇人,得成仙道,常乘白龙往来,每系龙于彭山黄龙镇滩上。今纯阳殿右侧之“升仙台”遗址,相传是瞿武乘龙飞升之处。
龙虎玄坛真君赵公明,相传他曾在峨眉山九老洞中修行,洞中石床相传是他修仙时遗物,今石床上供奉着他的塑像。他的三位师妹云霄、碧霄、琼霄,相传也在峨眉山修道成仙,其修炼洞府即“三霄洞”。据《神仙传》云,东汉左慈,见汉祚将衰,天下乱起,深感值此衰乱之世,官高者危,财多者死,富贵荣华,实不足贪,乃学道。他曾来峨眉山隐修,今伏虎寺对面有一土丘,相传为左慈衣冠墓;在洗象池侧有“左慈洞”,据说为左慈当年隐修之处。被民间尊奉为“药王菩萨”的孙思藐,曾来峨眉采药,来峨眉山牛心寺炼“太一神精丹”。在峨眉猪肝洞上方5公里处,有洞名“八仙洞”,相传为八仙聚会之处。纯阳殿右的“十字洞”,相传是仙人吕洞宾游此时以剑划石而成,神水池侧的“大峨”二字,也为吕洞宾手书。宋初著名道士陈抟,曾隐居峨眉,自号峨眉真人。大峨石上“福寿”二字,出于其手笔,字形近象形,由十字组成,据说:“福”字系“白鹤踏芝田”,“寿”字系“青龙蟠玉柱”。宋末时峨眉山麓曾建有陈抟祠南宋高道白玉蟾,相传曾来峨眉山隐修。曾有不少高道如:晋朝时的陆修静,唐朝时的王仙卿,张炼师、杨炼士、李处世,五代时的杨仙公,宋朝时的邵琥等等,都曾在峨眉游访参学,修炼道术。
这章凑字,呵!
第六十节 山中奇景
青松和李乐在山下找了一间房子先休息了一晚,明天再准备上山。
第二天天一早,师徒俩就向山上走去。一路上看见朝山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有的简直从山麓一步一拜,拜上山去。山上庙宇大小何止百十,只听满山麓梵呗钟鱼之声,与朝山的佛号响成一片,衬着这座名山的伟大庄严,令人见了自然起敬。峨眉山,是蜀中胜地。以山水多奇,而峨眉胜之,这句话实在不假。庙宇寺观不下数百,每年朝山的善男信女,不远千里而来,加以山高水秀,层峦叠蟑,气象万千,那专为游山玩景的人,也着实不少。
这样边走边看,边耍边玩就过了解脱桥,走向入山大道。转过了舍身岩,到楠枰,过马鞍山,袁店子、正心桥,再由宝掌峰由左转右,经过大峨山,便到了歌凤桥,再转入峨嵋后山。
李乐想,这峨嵋不也是道家正宗大派吗,怎么还找个人都找不到的地方修炼,这能修炼出什么呢,不由对峨嵋又轻视了几分。但后山的风景尤为幽奇,因山高林密,路险坡陡,猛兽出没,飞鸟难渡,更不要说人了,人到底是血肉之躯,意志薄弱的占十之八九,所以游后山的人,也就渐渐裹足不前,倒安逸了那些在后山的峨嵋派的道士,省去了许多尘扰,独享那灵山胜境的清福。
又走了近一个时辰,李乐也不知走了好多崎岖难走的山路。那有些地方,单人难以通行,左边是万丈悬崖,右侧单腿跳行,还得非抓住那突出的山石才能蚂蚁样的移动,可把李乐害苦了,那白嫩嫩的小手都让石头荆棘给刺破了生痛。
李乐又对峨嵋产生了不敬的想法,这都什么大门大派,选的什么地方啊,还说要修道成仙,人还没找到峨嵋派呢,人就先掉到悬崖里成道了,成死亡之道。
本来青松是可以用道法带李乐直接飞到峨嵋派的道门中,因李乐无甚根基,又想磨磨李乐的性子,所以故意带李乐走这一些艰难曲折的道路入山。
想来也是,修道也讲机缘,如果能轻意的得到道家不传之术,人人成道,这道家还不成了儒家之学,人人可读吗?对那些心意不坚,道缘不够的人这山道就成了天堑鸿沟。只有心志坚定,道缘深厚之人才能平安走过这山路,才能求得缘法,才能修得道力法术。
李乐是有福气的人,当然顺利走过来了,但心中的怒气也不小,反正对峨嵋没什么好感了,就算能求得峨嵋道法,学起来也是不易。
走啊走,走得李乐都准备放弃了,在转过一道坎弯,眼前就是一变:眼前的一个平台,有十亩大小,白玉石栏,晶玉甬道,两旁已被碧草匀铺,前面小半林木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