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都市小说电子书 > 服饰天下 >

第74章

服饰天下-第74章

小说: 服饰天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厂房大楼二楼。
  陈楚拿出锁钥,打开二楼的大门后,在门边按了一下总开关。
  偌大的生产车间内,数十条日光管亮起来。顿时之间,整个厂房在陈楚和冯希凡的眼中,显得一清二楚。
  “不错!”冯希凡出声赞道。
  和当初仓库厂房照明系统和电力系统没有完善不同。这个厂房内除了个别的日光灯残破之外,一切都很完善。
  只要对某些硬件小修小补一下,搞一下卫生,再买一些制衣机器回来,制衣厂就可以开工了。
  “制衣厂一共有四楼,四楼我准备拿来做裁床车间,二三楼做生产车间,一楼做包装车间。”陈楚道:“以后我们自已货物由我们自已生产。”
  开设生产车间自已生产货物,不仅成本更低而且可以更好控制货物质量。陈楚已经计算过,自已缝制货物每条裤子可省下差不多一块钱成本,去年陈楚制衣厂生产了差不多三十万条裤子,有自已制衣车间则可以省下接近三十万元的成本。
  而且,没有自已生产车间的制衣厂,对加工厂质量管理始终是“鞭长莫及”。楚歌制衣厂现在有了自已的制衣车间,就可以生产出质量更好的货物。
  “我们先回去吧,明天我们就开始搬迁。”陈楚对冯希凡道:“明天我们就有得忙了。”
  第二天。
  天刚蒙蒙亮,鞭炮声在大裕村上空彼起此伏地响起来。
  正月初九刚好是黄道吉口,不少制衣厂都选择在这一天开门做生意。
  按既定习俗,制衣厂开门当天,老板在打开大门时一定要放鞭炮,给工人们发利是,寓意制衣厂生意兴隆,事事如意。
  早上七点钟,二辆大货车驶到楚歌制衣厂门口,陈楚早就带着好几位工人在那里等候着。
  虽然楚歌制衣厂还没有开工,但从正月初四起,已经陆陆续续地有工人回到羊城,到今天正月初九,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工人报到。现在,这些工人全部被陈楚“拉壮丁”帮助搬迁。
  一天热火朝天的搬迁后,到傍晚时,楚歌制衣厂包装部还有部分工人宿舍已经搬到新厂区。至于工人宿舍另一部分搬迁,会在三天后工人全部报到后进行。
  正月初十,楚歌制衣厂开始在新厂区招工。制衣厂作为劳动密集形的产业,工人的流失率相对也较大(详细情况,可参照同是劳动密集形企业的富士康)。按陈楚估算,每年年初的员工流失率,大约是30%左右。所以说,陈楚制衣厂现有的员工中,有超过二十人会跳槽。
  除了招收包装部的空缺职位外,陈楚还要招聘四个车组,大约一百三十人的普工。
  制衣厂生产车间的生产线,是以“组”作为单位的,一条生产线就是一个车组。每个组的生产工人在二十人至四十人之间。陈楚制衣厂招收的这一百三十人,可分到四个车组上。在理想情况下,四个车组每天货物的产量,可达到四千五百条。这个数字,比起陈楚制衣厂去年巅峰期产量略小一些。
  除了制衣车间普工外,陈楚还要招收四位车间主管,裁床及办公室人员。
  这些人当中车间主管是最重要的。主管是生产车间的基层管理者,理论上说,车间主管合理的管理人数应在二十人至四十人之间。超过这个数字,人数太多车间主管就忙不过,容易出现管理漏洞;而低于这个数字,则制衣厂管理层人数过多,人浮于事造成管理成本的浪费。所以,一般情况下一位车间主管,对应适合管理一个车组。
  在车间人数急剧扩招后,办公室人员的数目也要相应增加。原本,制衣厂办公室除了陈楚和冯希凡外,还有一位文员和一位跟单。现在,陈楚决定再招二位文员和一位跟单,并将人事管理、财务会计等职能明确分工,分摊给办公室文员。
  当然了,像是裁床还有打版师这样的技术工种也要招人。比如说打版师,陈楚本身虽然也是一位打版师,但制衣厂扩张后事务也随之增多。打版工作陈楚只要把大概方向就行,具体工作还是得由打版师负责。
  楚歌制衣厂新办公室内。
  和仓库厂房办公室相比,新办公室面积大一倍不止。被一层挡板分成两部分,陈楚这个制衣厂老板也有自已单独的办公空间和私密的会客室。
  此时,陈楚办公室内,陈楚正和办公室人员坐到一起商谈招聘事宜。
  当看到陈楚列出的招聘清单时,冯希凡和办公室的文员,刹那间有一种目瞪口呆的感觉。
  “一百七十多人,差不多一百八十人,楚哥,你这步子也迈得太快了吧!?”冯希凡吸了一口凉气,他心里算了一下,楚歌制衣厂的规模,一下子就从七十多人扩张到二百三十人,差不多扩大了两倍!
  “老板,一下子招一百八十人,好像不太容易啊。”那位女文员,也是叫一声苦道。
  “总是有办法招够人的。”陈楚笑道:“现在招收工人有什么难的?”
  陈楚很庆幸制衣厂是在二零零五年时进行扩招的,要是再过三四年想招这么多的工人,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第115章 :重新启航(3)

  2005年,刚刚好是粤省取消“六不准”政策的第一年(‘六不准’指的是春节后一个月粤省用工单位不准新招外省民工)。不过“六不准”在此前差不多已经名存实亡。陈楚在去年秋冬招工时,就发现工人不像自已想像的那么好招。在那时,陈楚才觉察到2005夏天珠三角的那一场民工荒,早在2004年时就有了预兆。
  对于制衣企业来说,劳动力廉价时代终于走向结束。重生前,陈楚和一些老制衣厂的老板交谈时,对方不无感叹2004年前的“好日子”。
  那个时候,粤省就像一个吸盘一般,吸纳着来自全国的打工者,“东南西北中,发财来粤省”说的就是这种盛况。劳动力的供过于求让制衣厂有着更高的议价力,在2004年前,工人们的工资不是每一年都可以上涨的,就算是上涨,每年的涨幅基本上都在10%以下。
  但是从2005年开始,制衣厂为了留住工人,开始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就以前世楚歌制衣厂为例,在2009年至2011连续三年的时间,楚歌制衣厂的工资涨幅都超过10%。
  特别是2009年春节后那一次涨薪对制衣行业伤害比较大。制衣厂还没有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订单虽然大幅减少,但因为招不到工人只能被迫涨薪,不少制衣厂因此举步维艰甚至直接倒闭。
  而那一次涨薪的原因也让制衣厂的老板们哭笑不得:因为制衣厂上一年度货物产量减少,工人收入也随之减少,所以工人们过完年后,竟然很迟才到粤省找工作!
  不过,现在是2005年,民工荒还没有发生,年初工人流动性较大,招工也比较容易。只不过,想要招聘到合适的工人,就要花费多一些精力罢了。
  “冯希凡,趁着现在工人们还没有开工,你现在就跟工人们通报一声,看一看他们老乡当中有谁是熟手的又想要找工作的,可以到我们工厂来见工。”陈楚想了想,出声道:“如果厂里招进他们介绍过来的老乡,每人可以给五十块钱提成!”
  冯希凡和女文员呆了一下,冯希凡先出声道:“楚哥,五十块钱的提成会不会多了一些!?”
  陈楚却是摇了摇头,在他看来,五十块钱一点也不多,甚至还少了。要知道,在重生之前三四年,珠三角某些制造企业为招到工人,按人头算带老乡过来可是直接给二百块钱的。
  “就按我所说的去做吧。”陈楚摆了摆手,出声道:“还有,找一些头脑灵活一点的工人,带他们到附近的十字路口摆二三个招聘摊位。最后,记得在我们制衣厂大门和上塘镇街道的广告栏处,张贴一些招聘启事。”
  三管齐下的话,陈楚估计想招到一百八十人的用工缺口,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整整一天,陈楚就坐在办公室内负责招聘工作,晚上,陈楚汇总了一下。在这一天之内,楚歌制衣厂一直招到二十位工人和一位车间主管。
  对刚刚招到车间主管,陈楚还是比较满意的。车间主管姓温,年纪三十岁左右,川省人,能熟练操作各种衣车,说话清晰有条理,有四年多车间管理经验。
  车间主管这样的职务,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一个得罪人的活。套用某伟人的话,做基层管理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作文章,不能从容不迫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做车间主管的人起码得有一定的魄力,在镇得住工人的同时,处事也要圆滑。
  按照现在的招聘进度,陈楚估算着到正月二十号时,制衣厂就可以招够人了。
  解决招聘问题以后,陈楚开始购置车间制衣车的工作。
  生产车间的制衣车开支比包装车间制衣车要大得多。牛仔衣车相比起其他衣服的衣车设置比较特殊,因此,牛仔衣车是不可以生产像是衬衫、普通大衣、甚至普通裤子这些衣物的,只能专门用于生产牛仔裤。这一点,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全国各地都有制衣厂,但是牛仔裤制衣厂却只集中在粤省上塘、安均,闽省石狮等不多的地方。
  四个车组一百三十位的工人,陈楚制衣厂要采购超过一百四十台的衣车。而在制衣车采购方面,陈楚决定使用新旧结合、和中外结合方法。
  正月十一那天,陪同陈楚采购衣车的冯希凡,惊讶于陈楚竟然没有去二手市场捡二手货,而是直接来到了一手衣车行采购新衣车,对此他大惑不解,直接问自家表哥为什么就不奉行节约成本的宗旨呢?
  对此,陈楚的解释是一些成本是不能节约的,比如说衣车。
  制衣行业是劳动密集行业,技术变革相对比较慢。这一点从“剪线”这道工序就可以看出来,自从上塘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引进牛仔产业后,在往后三十多年时间里,牛仔裤缝制后带出的线头,都是工人们拿剪刀一刀一刀地剪干净的。
  直到2013年,一种叫剪线机的机器普级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