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清末1909 >

第196章

清末1909-第196章

小说: 清末1909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为其一个月的公开招标中,共有一百二十六家实业厂商向招商局递交了企划书,其中有面粉厂十五家,棉纺厂九家,制蜡厂三家,纺织厂十一家,焦炭厂五家,总之,各色各样的厂商汇聚一堂,主要是轻工业。

这些厂商当然不会都涌向新区,过度重复和良莠不齐会制约新区的发展,在批准他们进入之前,招商局还要经过一番审核和挑选,秉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叶开心里面定位,三十家足以,有限的资源还要分给炼钢厂,煤化场这些总局改组出来的重工业。

在这种背景下,招商大会正式启动。

政府主导,厂商众多,且地处上海都会之地,这些噱头加在一起,大会格外引人注目,为此,成批的记者蜂拥而至,叶开没有阻拦,借这个机会把新区宣扬出去,也是好事。

叶开,朱佩珍,蔡乃煌,周金箴,李平书,还有选聘的十几位新区董事,统统来到了现场,在此之前叶开和朱佩珍详细商谈了几次,而后者不愧是纵横几十年的老商贾,和他的几次和谈都大有裨益,对于总董的任命他也欣然接受。

而底下坐着的是一百多家申请入驻的商户,这些人当中,除了上海本地的实业家,还有很多远近闻名的资本雄厚的外地企业家,以浙商为主,还有些徽商,朱佩珍自然见多识广,在商场广有人脉,期间不停地向叶开叙着话,而叶开也不时地点点头,看来,他之前制定的免税政策,的确吸引了很多大商家。

大会由招商局督办李平书主持,前面的发言无关痛痒,无非把叶开等新区的期望复述了一遍,让他们诚信经营等等,之后才慢慢触及到核心问题,即对申请的这一百多家商户进行从优择选。

按照叶开的吩咐,这次选择设置了三道门槛。

第一,资本须超过五十万两,并有公司法人担保。

第二,企业结构许由华资主要控股,洋资不得超过49%。

第三,有设班工厂经验者优先。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要求的商户,才能获得营业执照,当然,他们对营业执照这种东西闻所未闻,经过李平书的解释后,他们才清楚这是一种许可经商的凭证。

要在一百二十六家中选出三十家,还是有不小的淘汰率,在听闻上述的三条要求,不少人已经黯然失色。

这种状况,叶开自然看在眼里,心里也有一定准备,办企业可不是种庄稼,广撒种即可,应该向培养花卉一样,弄得几支独秀,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把那些不符合要求的商户挡在外面,他可不希望出现那种大而不强“伪”商家,而是品牌化的百年企业。

不过,即便是这样,符合要求的也绝对不在少数,张謇等人推荐十几位实业大亨,叶开瞧了瞧名单,他们的名字赫然在列,这给了他足够的信心。

“工厂设办后,五年一审核,凡是违反经营准则或者私自变更经营品种的商户,新区董事局有权取缔。”

“。。。”

李平书接着宣布商户入驻的具体事宜,经过一上午的时间,大会的流程也进行的差不多了,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审定资格,底下坐着的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如此优厚的落户条件,要是被淘汰了岂不可惜,有的人明知不达标准,于是将报上去的名额退了回来,然后悄悄溜了出去。

当然,也有人愿意赌一把,落户新区的目标,虽然不小,但万一实现了呢?

经过两个小时的现场比对和评定,名单最后被敲定,由李平书报了出来。

“永盛棉纺厂,资本七十八万,准入,江南皮革厂,资本四十五万,不符合。。。”

优胜劣汰,第一批三十家厂商正式诞生。

有了商户,一切万事俱备,剩下就是开工建造了,叶开也不再多等,三天后,他下令新区建设工作启动。

三十家招标工厂,再加上五家军企,一共三十五家工厂,将在浦东逾四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式落地。

工程期,两年。

管线铺设已经开始启动,如果顺利的话将在四个月内完成,轰轰作响的铲土声,在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上不断蔓延,旧貌换新颜,一切宛如破壳的鸡蛋般,焕发着生机。

叶开站在岸边码头边,日出东方。

第二百九十六章沪宁铁路

(第一更)

新区已经开工半个月了,施工的声音,几乎日夜不停,即便隔着黄浦江也能毫无障碍的汇入耳中,原来那些滩涂乱木已经全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工地厂房和建筑大楼,厂房周围的公路网,也在以一种奇迹般的速度延伸着,工程进展的这么迅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上层强有力的行政监督。

当然,离真正建成之日,恐怕还有不短的时间。不过,有董事局和招商局在,这段日子叶开也算是清闲了下来。

大的方向已经规定好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具体施工路线和琐碎事宜,而这些前两者完全可以包办,他这两江总督也不用再过那种事事躬为的日子了,除了对了一些大事拍板之外,更多的就是掂量着手里的银子。

而银子的事,又让叶开发了愁。

从奕劻那里得到了一千六百万,其中八百万用于救市,再加上山西银务总行的六百万贷款,解决股票危机前前后后花了不下一千五百万,再加上铸币的损耗,兑换的差价补余,整个货币改革又用去了两百万,而建设新区的总费用也不下五百万,而且叶开还要为接下来的新军筹建留出一百五十万的军费,这么一股脑的算下来,叶开的口袋里又见底了,满打满算也只要两百万多一点。

看到呈上来的这些数据,叶开苦叹了一口气,不用亲力亲为固然闲适,但他却体会到一把花钱如流水的感觉了,而且,这么多钱他根本不知道具体用处,总不能每一笔都去查查吧?不过,这也没有办法,位置越高,由下到上的信息就会越闭塞,就拿皇帝来说,即便身居九五之位,也不会知道吏部一个小主簿头天夜里脏了多少银子。

这也算是居高位者的苦恼吧。

再者,叶开干的这些大多属于基础设施工程,投资高,收益低,回报慢,所以,短时间内不要想着回本了,而财政困难的现状也不能得到马上解决。

唯一值得念想的就只有金融领域了,只要能挺过今明两年的衰竭期,银商联合会就能彻底摆脱过来,而货币改革也能走上正轨,届时两江的财政恐怕会提高好几个档次。

果然,一切都需要时间,一口气吃个胖子只是痴人说梦,这些时间,可省不得。

想来想去,手中这最后一笔银子,叶开打算用来建铁路。

当然,长距离的铁路干线肯定不现实,叶开盘算的是在南京和上海之间建一条支线铁路,一来,南京是江苏省府所在地,上海是重要经济港口,两者同为东南重镇,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必要,也可以有此加强和内地的联系,二来,这段铁路总里程不到三百公里,建设工期短,相对收益高,客运量极大,参考同一时代的其他铁路建设速度,沪宁铁路完全可以把工期定在两年内,如果两头同时施工,这条铁路有望在一年内建成,届时,超过十个小时的船运可以缩短到五个小时。

最重要是新区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基本上都是由内地供应,如果这些东西可以尽快抵达甚至当天抵达,成本将会大大降低。

想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叶开自然明白,思来想去也逐渐下定了决心。

当然,要想修条铁路还需懂铁路的专才,在这方面,蔡乃煌倒是帮了不少的忙,他向叶开推荐了一个人。

吕海寰

这个人叶开却一点也不陌生。

正是因津浦铁路贪腐案被革职的督办大臣吕海寰。

“制台大人,吕海寰原为工部侍郎,多国驻外大使,后任津浦铁路督办大臣,宣统元年因治下贪污公款被革职,之后就一直寓居上海。”蔡乃煌缓缓说道。

听到这话,叶开却低低喃了一声,一晃快两年了。

当年,津浦铁路爆发窝案,军机大臣那桐奉命查办,后处置不当引得民怨沸腾,最后活活地被“逼死”,而接替他署理直隶总督的叶开,也由此走上了政坛前列。

这场惊天大案的导火索,自然是吕海寰了,没想到,他竟然就在上海。

“本督亲自去一趟,如果他能当这个津浦铁路督办,倒帮了我的大忙。”

如此能人就在眼前,叶开何乐而不为,带上蔡乃煌等人,下午三点多,一行人到了吕海寰的寓所。

对于叶开的到来,吕海寰格外吃惊,自从丢了乌纱帽后,他一直过着低调避世的生活,两年来几乎足不出户,眼下两江总督登门拜访,他怎么也不会想到。

叶开的到来已经让吕海寰诚惶诚恐,比之更吃惊的他的来意,叶开单刀直入,快人快语,表达了让他接手沪宁铁路的意思。

“吕老觉得如何?”

吕海寰几乎说不出话,眼眶微微湿润,一把年纪激动的胡子乱颤,当年督办津浦铁路时,他已年近七十,正是官宦生涯的末期,一生为官,清清白白,本想着铁路一成他即告老还乡,如此还能留后世一个好名声,而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津浦铁路窝案爆发,全国雷动,他亦被严令革职,甚至险些被杀头,现在想来,真是令人不堪。

这段经历一直是他的心病,也是一生的污点。

“本督当年接手此案,案情是知道的,不过,朝廷为了平息舆论,将吕老革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叶开沉声道,当年他奉命彻查此案,案情可是一清二楚。

吕海寰是朝廷命官,当然知道官场规矩,出了这么大的事,震动全国,他身为督办大臣,自然担任首要责任,即便没有直接参与窝案,也犯了管理不严的罪过,没杀头已经是格外宽容了。

“清者自清,吕老如能重新出山,定能平息外界的诸多质疑,而半生的清誉也不会毁于一旦。”叶开劝勉道。

在这一瞬间,吕海寰心中五味杂陈,他这两年的生活只能用深入简出来形容,为的无非是躲避旁人的非议,要知道闲言碎语最能杀人,而“窝案首犯”的称呼不啻于要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