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挣扎-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实的扭曲之形成,一方面乃是因为心理症患者在自负系统中,藉着自己所酿成的“需要”来看他人。这些需要也许直接针对别人,或是间接地影响他对他们的态度。他之需要赞赏,使他将他们转变为是赞赏他的观众;因他之需要奇异的帮助,遂赋与了他们神奇的魔力;因需要自己理直,遂把他们变为是易于犯错或是有缺点的;因他之需要胜利,而将他们看成乃是自己的门徒或深仇大敌;因他之需要伤害他们而不为此受惩罚,遂使他们变为“心理症的”;因他之需要贬低自己,使他将他们转变成是伟人。
最后,他就“外移作用”的眼光来看人,他不经历自我的理想化,而却将别人理想化了。他未感受到自己的暴行,却将别人变为是暴君。最重要的外移作用乃是自恨的外移,如果自恨占住了优势,且变为具有积极倾向的话,则他会将别人看成可鄙且该受非难的。只要什么事弄糟了,就是他们的过错,他们也应该是完美无缺的,他们不可信赖,他们应该被改变或加以重造。因为他们的德行不佳,所以他必须为他们负起神圣的责任。如果“消极”的外移作用占了优势,则别人将会审判他,随时挑剔他,责备他。他们使他变得卑劣、他们虐待他、强制与威迫他。他们不喜欢他;他们不想要他。他必须取悦他们以及满足他们的期望。
这些扭曲了心理症患者对别人之看法的许多因素中,就影响力而言,“外移作用”可能位居首要,这是最难于辨认的。因为,依他自己的感受,他人正是以他的外移作用的眼光所观察到的,而且他只以此方式对他们报以反应。他并不觉得他对于自己所做之事须要有所回应。
外移作用之所以较难辨认,主要是因为它们常与那些因“需要”本身,或“需要”受到挫折之故所表现的反应相混合了。譬如,如果说对他人的暴躁行为,基本上乃是我们“愤怒自己”的外移作用所致,这乃是一种难获支持的概论。只有对特别情势详加分析后,我们才能认出一个人是否因他的要求遭受挫折,而真的愤怒自己或事实上是在生别人的气。当然,归结到底,他的暴躁可能来自于以上这两种因素。当我们分析自己或别人时,我们必须永远同样地注意到这两种可能性──亦即我们不可过分偏于某一解释,而摒弃了另一种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明了“外移作用”在我们待人关系上所影响的方式与程度。
然而,即使我们了解,自己在与别人相处的关系中已掺入了一些莫需有的看法,这也无法阻止“外移作用”的发生,只当我们能将那些莫需有的或扭曲的看法“撤回”而反求于己,且能够在我们自身内感受到此种“外移作用”发生的过程时,唯有如此,我们方能舍弃“外移作用”。
别人的形象被“外移作用”所扭曲,此一情形我们可将之约略地归纳成三种方式。扭曲作用可能由于赋予别人他们所没有,或仅有一些而已之特性所致。心理症患者可将他们看成是完全理想的人,且具有如神的完美与权力;但也可能将他们视为是可鄙与罪恶的;他既可将他们转变成巨人(伟人)也可将之视为矮子。
外移作用也能使人忽略了别人既有的优点或缺点。他会将自己对于剥削与撒谎之禁忌,转移到他们身上,因此无法发觉他们那些剥削与撒谎的恶意。或者,因为遏制了自己的积极情感,而无法辨认别人的友善与热诚。于是他势必很容易地就将他们视为是伪君子,且小心翼翼地以防被此种“巧计”所欺骗了。
最后,他的外移作用也可能使他敏于察觉,别人所真正具有的某些品性。因此,一个自认为具有基督之美德,但却不知道自己具有明显掠夺性倾向的病人,会很快地认出别人伪善的态度──特别是善良与爱情的虚伪。另一位病人,具有绝不“坦承背叛或不忠”的明显习性,但他却可以很灵敏地察觉到别人的这些倾向。这些例子,似乎与我对外移作用的扭曲力之此一主张互相矛盾。或许说“外移作用可以使人变得特别不易察觉,或特别敏于察觉别人的某些倾向”此一说法来得较为正确?但我并不以为然。他辨认某些品性的敏锐性,已被这些品行所带给他的人格意义所损毁了。使得这些品性变得更为暧昧,而使具有这些品行的人几乎不像是个个体,而变成是一种特别被外移了的倾向的象征。因此,因为对于整个人格的看法或解析过于偏激,所以人格必会被扭曲。无疑的,以上这些外移作用,是最难于辨认的,因为病人本身可以长久地避难在这项“事实”之中──认为他的一切观察,毕竟是正确的。
上述所提的这些因素──心理症的需要,他待人的表现以及他的外移作用──都使别人很难于与他交往,至少很难密切与他交往。这方面心理症患者本身并不自知。如果他对此完全自知的话,在他的眼中,他会认为他的需要,或因需要而生的要求都是合法的;因为他待人的表现同样是正当的;因为他的外移作用只是对别人既有的态度的反应,所以他常知道自己并无这些困难存在──反而确切地觉得他生活得很轻松。虽然这是可理解的,不过这却是一种错觉。
他的家人只要在情况容许下,常会尽力尝试去与他(家里最神经质的人)和好相处,然而他的“外移作用”却是此种努力的最大障碍。因为外移作用的性质与别人的实际行为几无关系,所以不足以攻击他人。譬如,他们试图与好斗的正直者妥协,而不违犯或指责它,按照他的需要而供应他的衣服与餐点等等。然而,他们的努力却引起了他的自责,于是为了消除他自己的罪恶感,他开始憎恨他人。
由于这些扭曲作用所致,心理症患者会更加觉得别人“不可靠”。虽然在他的心目中,会确信他是敏于观察别人的,他认识他们,他对别人的评价永远是正确的,但是充其量,这些看法也只具有部分的真实性而已。对于那些自认为真正了解自己以及别人的实况,而且不因各种强迫性的需要来改变自己对别人的评价的人们而言,“观察”与“批评的才智”并未使他们更觉得别人是“可靠的”。心理症患者即使广泛地觉得别人的“不可靠”,但只要经过明睿观察的训练,他仍可能会相当正确地描绘出别人的行为,甚至于一些心理症的反应机构。但如果他信从一切扭曲作用所引起的“不可靠”感觉时,那“怀疑”的态度势必要发生在他待人处世的行为上。于是他藉观察与结论、以及因之对别人所做的评价,其所获得的形貌似乎便不具有持久力。有太多主观的因素,参与了此中的作用且很快地就改变了他的态度。他会轻易地转攻他所景仰的人,或对他们变得不表关心,而突然抬高了对另外一些人的评价。
在此种内心的怀疑感所表现的许多方式中,有两项相当常见而与个别的心理症结构无关的,此即个人不知道他自己是以何种态度对待别人的,以及别人待他的态度是如何的。他或许会称他人为“朋友”,但这字眼已失去它原有的深刻意义。他对别人所说、所做或所忽略的事,所加的任何争论、谣言、或误解不只会引起暂时性的猜疑,而且会使得彼此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动摇。
对别人所产生的第二种更为普遍的不定感,乃是对信心或信赖的怀疑。这不只表现在过度信赖或过于不信赖之上,而且表现在不真心地去了解别人那些值得景仰之处,以及自己的缺陷上。如果这种不定感变得更为强烈的话,则他对于别人所能做,或所不能做的适当或低劣之事,将会变得毫无感觉。尽管他们长久地相处在一起亦然。
在他对人的根本不定感中,他常会潜意识或意识地做最坏的打算,因为自负系统会增加他对人们的恐惧。他的不定感与他的恐惧密切相关,因为即使他受到了较大的威胁,他的恐惧也决不会像他对别人形象发生了扭曲时那样的激增。一般而论,我们对人们的恐惧程度,乃依他们对我们的伤害力,以及我们本身的无助而定。而这两项因素都可被自负系统大大地加强,不论表面上他是多么地夸张与自信,但这个内在的系统却会令人变得柔弱无助。最初它是藉着脱离自我、自我、自卑与因之而起的内在冲突(这些冲突可以使他被分割而攻击他自己)而削弱自己。亦即主要理由在于他的弱点或易受攻击性正与日俱增之故。而且有许多理由,使他变得更为脆弱且更易受攻击。自负系统不容许伤害到他的自负,或引发他的罪恶感或自卑;他的要求具有了此种性质,因此早已注定了要遭受到挫折。他的心理状态显得动摇不安,因此易受障碍。由于外移作用,以及由此作用以其他许多因素所引起的对人之敌意,使得别人比原来那样子看来还更令人畏惧。所有这些恐惧可用来解释他待人的态度都是具防御性的,不管他采取的方式是较富攻击性或较为谄媚的。
在我们详究迄今所提过的这些因素后,我们会明显地注意到,他们与基本焦虑的组成要素具有着共同性。再重复一遍,基本焦虑乃是对充满强烈敌意的世人所产生的孤立与无助之感。事实上,这主要乃是自负系统对于人性关系的影响:它加强了基本焦虑。在成年的心理症患者中,我们认为是基本焦虑的,但就其原来的形式而言,并非是基本焦虑,而是长年由心灵内的过程所获取的增加物蜕变而来的。它已变成一种待人的混合态度,它由比最初还更复杂的一些因素所决定。正像小孩因为存有着基本焦虑,所以必须找寻对付别人的方法一样,成年的心理症患者亦然。他所找寻的方法就是我们所描述过的“主要解决法”。虽然这些与亲近、反抗或远离人们之早期解决法有相似之处,相事实上,自谦、夸张或退却等这些新的解决法,在结构上与以前的解决仍是有不同的。虽然他们亦决定了人性关系的形式,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