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自我的挣扎 >

第2章

自我的挣扎-第2章

小说: 自我的挣扎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际关系者所必读。第二本书主旨在于阐明精神分析学理方面各种不同的观念,并解释她自己的态度,其中论及她与别人理论之不同处。此书乃是精神分析进展的推动力。本书──自我的挣扎,为作者毕生学说之精华,熔历年著述于一炉。熟读此书,对于霍妮的思想必能获得全盘了解。

霍妮是个道道地地的“人”,富有活力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有长处亦有短处。有天分亦有缺陷。但她秉着积极乐观的胸怀,而带给精神医学界及人类深具意义的贡献。保罗(Paul Tillich)在霍妮的追悼演说中,言简意赅地说道:“如果要我说出霍妮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我一定会说──是她自己,是她的秉性与她的存在,是她的影响力以及一连串的“奋斗”与“治疗的可能性”间所具有充分根据的平衡。”

总之,就如同奥本多夫(Oberndorf)所言的:“由于霍妮之死,精神分析界从此丧失了一位杰出、有力而自主的角色……‘时间’最后将会证明霍妮的学说在精神分析治疗上所具有的价值。她那种负责而柔和的性格,将永远铭刻在她的学生、同事及友人心目中。”

1、冲突冲突冲突

在没有冲突(不管是有益的或有害的)的真空中,人是无法成长的;成长蕴涵了生理的发育与心理的发展,成长是一种过程,是演进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生来就需为求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奋斗,为求达成自己的心理需要而挣扎。因此,无论就哪方面来说,人类不啻是个生命的斗士,且必须在现实与理想的冲击下建立起自我的价值,寻求自己人格的统一。

“战斗”正是人性发展的写照。人类需要不停地与自我、与别人战斗,在此种长久的斗争情势下,他们无非是在于解决一连串的冲突──理想自我与真我间的冲突,及单一自我与周遭人们间的冲突。发展自我──真我,乃是战斗的真谛,真我是活跃的,是具有无比潜力的,它需要培养、开发,它需要不断的磨擦才能茁壮。虽然冲突就像是发展自我所必须面临的,所必须经过的道路,但是不良的人性发展(因不顺的环境或不正常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种种内在冲突,却反为“战斗人生”的绊脚石。人性发展的真义在于抒发潜能、扩展自我,以求内心的安宁与人际关系的和谐。然而,不利的环境却可能带来不幸的战果,而使人陷于无限的冲突中无法自拔,于是为平息内心的激荡,遂造成许多不正常的发展过程与需要。

总之,成长乃是在于解决冲突,并平衡冲突;随着个人解决方法的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倾向,导致了不同的人格发展过程。

2、自我的挣扎

不管冲突的性质为何,必根植于自我

一个人的自我可归纳而区分为理想自我、真我与实我。理想自我,乃是经由理想以及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建立的一种理想化的形象,因此对个人而言,它是绝对完美的,必是生活的最高标准。真我乃是个人所具有的天赋潜能中的一部分,是活生生的,是一个人真正的生命中心。而实我则为真我受环境的熏陶炼铸,所表现出的状况之综合,它是实际的,是现实的。简言之,理想自我是存于意念中,是想像中的标准,而实我则是一切实际行为的表现。

就婴幼儿时期而言,行为表现的决定因素中,生理需要的满足远比心理需要来得重要,那时真我还只在萌发状态中。他们行为的表现主要是依据“快乐原则”,亦即主要是因本能的冲动而决定,然而经由“现实”的感受或体验之后,“现实原则”乃与快乐原则相应而生。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累积,现实原则开始取代快乐原则而支配了真我。譬如,幼儿看到火可能会觉得新奇兴奋,因而(依着本能的冲动)伸手去摸它,但却被烫伤了。因烫道致痛的不舒服感觉,于是痛的事实带给他一个警告(以后行事的原则)──火是不能摸的。

当真我开始表现作用后,环境所加给他的影响,会改变真我抒发的方向与形式。父母的过度管辖或过分溺爱,家庭的温暖或凄寒……都会改变真我的发挥状态,它可能会被压制,也可能会被疏导。如果真我被压制了,小孩子会因此而产生“基本焦虑”──一种被敌对的世人所孤立的无助感──觉得惶恐不安,无归依感与同在感。基本焦虑更阻碍了真我的顺利发展,而让小孩表现出亲近、反抗或逃避的态度,于是这三种态度势必构成“基本冲突”(与别人的冲突),为解决此种冲突,他们可能会固守住其中的一种态度以待他人。随着选择的态度不同,而发展出不同的心理倾向:亲近──造成病态的依赖性与“自卑”的倾向,反抗──导致“夸张”、征服的倾向,逃避──形成退却的倾向;在这些倾向的作祟下,无形中遂使他们在意念中创造了自己理想化的形象──理想自我。从此,理想自我与真我必定会发生激战,当此种激战力引发他们内心的混乱,而造成了生活上的障碍时,他们就成了战乱下的牺牲者(详细的演进过程请看本书。)

本书主要在于阐述个人在“认识自我”与“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所引发的或所碰上的一切冲突及障碍,并详述其解决法,亦即在于描述整个人性发展的过程。就以上说明,我们可以清楚地发觉,人性的发展即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亦即理想自我、真我与实我彼此之间的平衡与解决,因此,本人特将本书副标题──为求“自我实现”之挣扎(The Struggle Toward Self…Realization),译为“自我的挣扎”,而以此为本书之译名。

3、心理症的进化观

何谓心理症(Neurosis)?

此症是指一种情感上的适应不良,且足以酿成生活障碍者。其特色主要为源自于某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冲突的焦虑:此种焦虑可能是直接地被感受到,也可能是经由种种“心理机转”的控制,而造成许多他种主观上的痛苦症状。此症比精神病(Psychosis)轻微,因其未引起人格之重大解体、或对外在世界看法之重大扭曲或误解。简言之,此症乃是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了“基本焦虑”──随之又形成“基本冲突”──于是有解决冲突的方法──接着又发生人际关系上的障碍;这一连串的心理变化使生活失却了平衡,导致了种种的心理障碍或工作障碍。

本书作者乃是“新弗洛伊德派”的代表;她针对着弗氏之原欲(libido)、死欲(death instinct)以及女性人格而加以研讨。由本书的讨论中,我们将会了解,她认为心理症主要是因为环境因素所造成的,是人际关系上的障碍。她反对弗洛伊德的见解──心理症是因“本能”力量而发生的;她主张弗氏所提及的“性”困难,乃是心理症性格构造的结果而非原因;她将心理症分类为性格心理症(character neurosis)与环境性心理症(Situation neurosis);她断定心理症焦虑(neurotic anxiety)起源于怨恨的冲动;即不顺利的逆境令小孩感到孤独无助、无法自卫,进而深信这个世界是险恶的。性格心理症全然由于幼儿期或童年时缺乏真正的温暖环境所引起的,病人在幼儿时期深感不安全、恐惧、爱之渴求以及罪恶感,这些错综复杂的情绪造成心理上的怨恨,被压抑至潜意识中而构成了基本焦虑。因此,心理症所表现的焦虑,并非是“自我”(ego)惧怕被“本能的驱力”所克服或被“超我”(Super…ego)惩罚所致,而是孤立无助的小孩无法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而造成的。

因为作者认为心理症的人格发展乃是一种演进的过程,且为人际关系上的障碍,所以她认为治疗此症与其阻挠幼儿期的心理冲突,不如诱发其人格顺利的发展、改善其人际关系,而鼓舞其建设性的驱力。

4、心理症与正常人

心理症患者表面上仍与常人无异地生活着,一切的痛苦纯属主观的感觉,他们自觉痛苦得难以忍受。然而,心理症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界限为何呢?其实我们永远无法割出二者的界限。它们看来似乎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但我们却无法订出特定的标准,就如个人尽管具有心理症的倾向,但只要生活上未呈现障碍,则其行为仍与常人无异。

我们说它们可能只是程度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一切心理症的特性──心理症的需要(neurotic need)心理症的要求(neurotic claim)、内在的指使系统、自负系统(system of pride)亦包含于常人的人格构造中。只要这些元素能维持平衡,而不致酿成分裂性的冲突,则人格仍旧是统一的。同理只要这些元素中的某一项发生得过于剧烈时(例如征服性或报复性的需求占优势时,那么此人便可能表现得狂傲暴虐,甚至于造成虐待狂),则可能会造成异常的人格发展。

因此,本书主旨虽在于讨论心理症与人性发展的关系,事实上,所提及的一切心理倾向与发展过程,亦可能是一般常人人格构造中的元素。

譬如,“理想化的影像”本身并非是病态的或悲剧性的,但是无法平衡理想自我与真我或实我间的冲突所引起的一切错误解决法──如过度的攻击性,依赖性及逃避性心理──却是病态的,这些才是真正的悲剧元素;“想像”的过程并非异常的,但因相像而导致“脱离自我”──舍弃真我,却是病态的。由此可知,心理症的人格发展与正常的人格发展,其过程中的元素可能是共同的,只是程度上与份量上的不同而已。于是如何协助并诱导年幼者正常的心理发展,如何了解存于自身中的驱力与倾向,以平衡自身的冲突,乃是个人的责任以及生活的意义。

5、如何研读本书

本书各章次序,乃是依照人性发展的演进过程而编写的,因此参读本书宜由头至尾按序研读,方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且译者特于每章前面列举数语解释标题,以便读者研读。以人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