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害羞心理学 >

第11章

害羞心理学-第11章

小说: 害羞心理学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系糖果店老板查理了。不管怎样,这些都成为过往生活的美好记忆,因为糖果店已经不在了,孩子们都已去史密斯镇的购物中心了——至少周六是这样的。

第一综合征

美国过分强调竞争和个人成就的价值观或许也是造成害羞的一个原因。如詹姆斯·多布森(James Dobson)所说:“我们的文化如此这样衡量人的价值——美丽是金币,智慧是银币,害羞或许就是负债状态”。一位84岁的老奶奶这样回忆她终生害羞的根源:

“导致我缺乏自信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有两个漂亮的姐妹,一个比我大一岁半,她有一双可爱的棕色眼睛;另一个小我三岁,她有一双可爱的蓝色眼睛、金黄的头发和白里透红的皮肤。而我的眼睛长得却很一般。随着我慢慢地长大,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两只天鹅身边的一只丑小鸭,而且我的两个姐妹从来不会害羞。”

许多人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往往是因为理想不现实,不一定是其能力和水平一般。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能成为一个成功者?拥有“普通”的长相、智力、身高、体重、收入,这对我们来说就满足了吗?超过平均水平固然好,如果能成为最好的那就再好不过了。商界、教育界和体育界都强调要成为第一名!

国家总是强调个人成就。无论是音乐团体、小型社团、“美国小姐”评选、俄亥俄州立橄榄球赛,或者是曲棍球锦标赛,都存在竞争,我们中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竞争。我们的社会想要从少数极其优秀的社会精英身上获益,并通过税收政策消灭“失败者”。

孩子们强烈地意识到证明自身价值、提高物质地位和增强衡量成就砝码的重要性。为了被爱,被接纳,变得有价值,他们就必须做出相应的反应。对个人价值的认同体现在他所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们是什么。当我们抱着完全功利的态度与他人交往时,就会担心自己做的是否优秀,也会担心自己因为没有用而被社会拋弃。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产生害羞是显而易见的。

归因与标签

我们一直在讨论害羞,就像我们在检查牙痛。害羞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源于我们对基因、思想、身体和社会的错误反应。让我们转变观点来看:害羞的标签比害羞本身还要来得早。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一位57岁的女士曾这样写道:

“现在我认为自己很害羞。但是我过去一直不这样认为。直到我7年级时一个老师说我很安静,从那时起,我意识到自己的表达能力低于平均水平,直到现在,我仍然对拒绝感到恐惧。”

标签是对复杂经历简明扼要的概括。我们经常给他人贴标签,也给自己和自我感觉贴标签。“他是挪威人”,“她是个时髦女郎”,“他们太讨厌了”,“我们很诚实”,“我是个坏男孩”……因为标签经常能够传递客观信息,而且简明扼要地说明其实质的价值所在。

然而,在大多数时候,标签往往来自个人偏见,而非客观真实的信息。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戴着有色眼镜的人会把这些信息进行主观整合。

“精神疾病”是精神病学上精心定义的一个标签,但是,什么是精神疾病呢?当一个人被比他有权势或有权威的人说成有精神病时,那他就被贴上精神病人的标签。人们通过主观判断所诠释的不一定准确,但我们又不能通过像血检、X…射线或其他客观的方法来做判断,因此,社会生活中标签无处不在(参见图3…1)。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的同事大卫·罗斯翰(David Rosenhan)把自己送进了全国各地不同的精神病院,而且课题组的学生也随他一起进行研究。每个人都去诊疗室说他们听到了一些根本就不存在的声音,好像幻听,其他什么也没说。单凭这点就足以让他们被确诊为精神病患者,然后住院治疗。之后,这些假装是病人的学生再恢复其正常生活。多长时间别人才能发现他们原本就是正常人呢?答案是“永远不可能”。原先的精神病标签永远不能被取下来,他们要恢复正常人的身份,需要妻子、朋友或律师的帮助。

图3…1 标签的力量

相关研究也证明了标签的力量。如果告诉人们,这些学生曾经是精神病患者,人们的反应会比被告知这些学生失业了、正在找工作负面得多;如果人们被告知他们身边有一位成员年龄比较大,即使那位成员和他们同龄,他们也会忽视他所说的话,对他说话会又慢,声音又大。

人们很可能会采用或接受一种标签,即使这个标签没有具体的依据。之后,不管这个标签是否准确,这个标签都将与这个人如影随形。

更糟糕的是,我们也很容易毫无理由地给自己贴标签。一个经典的事例是,我发现自己在演讲时流汗了,从此就意识到,出汗说明我很紧张。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我甚至会把自己定位为胆小的人。一旦我给自己贴上胆小的标签,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会胆小?”然后我就会寻找合理的解释,比如因为我注意到一些学生离开了教室或是不注意听我演讲,我想这可能是因为自己演讲得不好而感到紧张,而这种想法让我更加紧张。但我怎么知道自己演讲得不好呢?因为我让听众感到乏味无趣。因为我是个无聊的演讲者,因此而感到紧张;我想做一个好的演讲者;我感觉自己不称职;或许我本该去开个熟食店。如果这时突然一个学生说:“这太热了,让我汗流浃背,简直无法集中精力听你的演讲!”立刻,我就不再紧张或沮丧。但是假设班里所有的学生都很害羞,没有人说那句话,那我会怎么样呢?

我们经常依据站不住脚的表面现象妄下结论。一旦这个结论被第二次证实,我们就自然而然给自己贴上标签。解释自然就会带有偏见。我们相信一切能够证实这个标签的事,却忽视一切证明其不成立的因素。

起初,这些所谓的标签可能是错的,就像我提到演讲的例子。它会使人的注意力从真正的外在因素转移到内在因素。在谈到“害羞”的定义时,也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正如女演员安吉·迪金森(Angie Dickinson)所描述的那样:

“我认为,人们说你‘害羞’时往往没有意识到害羞可能代表另一个意思——敏感,他们不懂或根本不尝试了解你的敏感。学着去忽略那些不在乎我的人时,我慢慢学会了信任自己。敏感,对于很多孩子甚至一些大人,是一种很好的品质。所以我不允许那些把敏感当成害羞的人把我推向无人知晓的角落。”

通过第2章中对害羞者研究的数据中,我们能够看到标签是如何起作用的。在产生害羞感的相同情境中,那些自称害羞或不害羞的人的反应却迥然不同。我们就原因和结果进行对比,只有一组人认为他们存在害羞问题,这是为什么?

客观地说,情境和经历并无不同,区别在于人们是否给自己贴上了“害羞”的标签。害羞者责怪自己,不害羞的人归咎于环境。“谁喜欢公开的演讲?它们是累赘!”那些不害羞的人如此解释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不自在感;与此相反,那些害羞的人却说:“因为我很害羞,所以表现很被动,我就是这样的人,走到哪儿都这样。”前者侧重于强调外部因素,这些原因也可以合理的解释:“这是正常的,不是吗?”然后他们就可以想办法改变这种环境,就像打开那个温度过高的教室中的空调,降低室温。

其他观点

哲学、文学和心理学关于人性的其他观点,也会帮助我们理解害羞。

例如,我们还没提及“个性化”以及以希腊悲剧为基础的“去个性化”之间的冲突。那些希望成为独特的、唯一的、被称为特别的或个性化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只能在生命循环中获得永生,或是成为合唱队中一位不知名的歌者,而不是成为一名杰出的悲剧英雄。我们已经看到了那些害羞者的心理冲突:他们希望成为杰出的人,却恐惧被关注;或者他们因为害羞的表现而更加受到关注。

以激进派精神疾病专家莱恩(R。D。Laing)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观点提及长期困扰害羞者的不安全感。如果我们对自身的认同感取决于他人的认可——他们了解真正的我们,或者他们对我们一无所知——那么我们的真实存在感也会被他人彻底毁灭。

理论就像一个巨大的吸尘器,它能吸纳一切。这里提及的每个理论都像市场上最好的吸尘器一样,具有强有力的支持者和宣传者。当我们要设计方案解决害羞时,应该灵活使用这些理论。从人格特质理论来说,我们要强调的是怎样改变标签,如何观察及理解害羞;依据行为主义理论,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那些不自信、无效率、涣散的行为达到治疗害羞的目的;而通过了解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我们会具有更敏感的洞察力,认为害羞可能是深层心理冲突的外在表现;虽然气质论有其局限性,但可以提醒我们关注婴幼儿的敏感性差异,为孩子提供更加理想的生活环境。归根究底,我们要挑战主流和优势的传统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剖析导致害羞的社会环境。

现在,让我们对在学校和家里都害羞的孩子们进行分析,来研究当其他人都在帮孩子们克服害羞的时候,一些家长和老师们又是怎样促成孩子们害羞的。

第4章 父母、老师与害羞的孩子

在不知不觉之中,也许父母和老师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他们放任害羞伴随着孩子一天又一天地成长;他们不断地给正常的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或无视害羞的存在;他们亲自营造害羞的环境,虽然有时这样的影响并非他们所希望的。

“我是一个十分敏感,容易紧张并且自我意识很强的孩子。父母好心,为了保护我,让我待在家里,但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我没有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直到16岁才在一个非全日制的乡村小学读书。我清楚地知道,自己与兄弟姐妹不同,但是我竭尽全力想忽视这种不同,却毫无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