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7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不其然,大家又拿着上面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甚至是《金瓶梅》仔细地看了起来,皆是津津有味。
朱慈烺见了,却是觉得大为爽利。这几日,可算得上是朱慈烺在朝鲜难得顺心的几日了。因为,这些朝鲜士子都是儒家士子。学的是儒家仁义,读的是圣贤文章。
别管后世韩国人如何满世界认祖宗,孔子孟子的书就是用汉字写的。
自然,这些士子写的是汉子,念的也是汉话,不仔细分辨,真叫人分不出这里是大明还是朝鲜。
……
李岩又重新上了一回远征公司的船上。
船在海面上,将上面的货物转运到小船上继续搬到港口上虽然是个办法,却是耗时耗力,更让人感觉窝囊。
他回了一趟船,便听上面开始有人嘀嘀咕咕地开始说起了丧气话。
“也不知道队长这一回去了仁川是个什么光景,每日咱们都停在港口外,眼见那么多小渔船堵着地方,这般窝火,真是够了……”
“上一回我上岸,除了见队长带着那李岩去了一回辽东会馆,什么也没遇上。倒是听了辽东会馆说是朝鲜里的大人物作祟以后,更是不见队长做什么正事了……倒是,倒是跑去了一个什么地主那里买了一块地,还有一些屋舍。”
“难道咱们要弃了这仁川港,转道去那什么小渔港里卸货?”
……
一阵沉默间,大家都感觉到了荒唐。
他们是来做生意的,又不是来打仗的。如果是打仗,只要将人送上岸,就可以发起进攻。做生意得讲究时间和成本,去一个不能停靠大船的码头,到时候一样只能小船转运。而且,等货物送上岸,都不知道是什么猴年马月的时间了。
“咳咳……”李岩轻轻咳嗽了一声,便见众人纷纷乱糟糟地各自散了去,装作刚刚没有说话过一般。
李岩见此,没有揭破,只是喊了几人道:“去将的丁丑号箱子一起搬过来,我们出发半坡港。”
半坡港就是宋家的那个渔村私港。
船上的水手们听得这个消息,彼此对望一眼,都是难言的失望。
“咱们这个队长,是不是也太差劲了,竟然真的要走这下策之路?”
……
位于仁川城内的某处深宅大院里,此前那身着一身锦衣华服的男子换上了一身道袍,屋内,焚香燃起,提升醒脑的香味让他打起了一些精神,在午后这让人困倦的时候可以继续读书。
不过,似乎他今日的确是没有什么机会可以读书的。
一个男子轻手轻脚地走进来,但还是打断了他的思路。
“大人,明人的动作已经都查探完毕了。”前来汇报的人是个面色白净,年岁苍老的老者,他声音嘶哑,跪在地上,将吴三桂与李岩做的事情一一道出。
“那吴三桂听闻也是一方大将,却就这点本事了么?哼,罢了且不管了。还有,……那什么妙趣书屋不是吴三桂那些远征公司之人开的?”男子道。
老者沙哑着嗓音道:“全然不是。他们从船上转运了些许货物,却都不是书籍。而且,根据属下探查,都是运往了半坡港,那里是个小渔村,距离仁川港虽然不远,但陆路过来实不便利。”
“哼,宋家老头倒是舍得卖地。”说起那半坡港,男子冷哼一声,却也不在意:“左右说一个致仕了的老头,就算那些人费了大力气让那老头子不要命上来,也顶多窝着那方圆十几里的地方。若是如此,也和投降没区分了。”
老者嘿笑一声,让人觉得仿佛夜枭嘶鸣,说不出的难听:“如此,少主的事情就都能成了!”
“哼……要说成,眼下还早了。不过……光是这样,殿下不会满意。哼,我再加点料!”男子说罢,走出了房屋之中的阴影之处。
妙趣书屋到了约莫下午五点的时候就宣布歇业。为此,原本只有使臣概念的士子们又多了一个新的时间概念:小时、分钟以及秒。
而这一切,自然又是源于挂在妙趣书屋中的一处挂钟所赐。据闻,妙趣书屋的主人甚至还打算在妙趣书屋楼顶上建立一个大大的钟楼呢。
撇去闲话,每到这时,就整个妙趣书屋就只剩下一个一个门面还在打开。上面,放着的是一张张报纸。从京师运过来的京华报、金陵报等等报刊各期一一呈现。
“王师东征,凯歌沈阳!”
“审判战犯,建奴之罪罄竹难书!”
“收复辽东平灭建奴,足以证我大明体制的优越性!”
“妙趣主人再刊奇文《石头记》让人如痴如醉”
……
“对对,这第四份报刊,我买一份!”
“我也要一份!”
“几位同学,这般热闹,却是为何啊?”一个俊朗的朝鲜士子大步走来,众人见了来人,都是不由地敬仰地看向来人:“馆长大人。”
原来,这位一身华服,相貌堂堂的男子赫然就是成均馆馆长金西石。
成均馆这个名字大家也许听了会眼熟,对于士子们而言,这也的确是一个极重要的地方。因为,这是整个朝鲜的最高学府。作为成均馆的馆长,自然也是教育系统里的重要官员。
这金西石自然是声望极重,他脸上带着浅笑走来,众人纷纷侧身让开,让他顺利地拿到了哪些报纸,只是随便扫了一眼,就见金西石缓缓收起了笑容。
一干朝鲜世子彼此对视一眼,都看出了不妙的意味。
第五十三章:趟浑水
“我朝鲜国,说到底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都看人家打胜仗,有什么意思?要研习文章,也该是研习我朝鲜自立自强的文章。少管这些外国之事。”金西石沉声着,冷哼一声:“要不然,人家一封书信来,便全国蜂拥而动,要马就得送马上供,要女子,要金银,要细布,都得统统拱手送上去。从前,还能有求于我朝鲜几分,现在……尔等都是我朝鲜未来栋梁之材,切莫误了国家!”
金西石说罢,便抬手就是将手上那封报纸丢掉。
一干朝鲜士子们见此,只好唯唯诺诺,应下以后,都各自无趣地散去了。
妙趣书屋重新回归了冷清,只余下书屋二楼上,陈贞慧将窗子缓缓关上,凝眉苦思:“朝鲜之中,果然有异动啊。”
朱慈烺则是拿起一盏查,牛饮起来。他的身前,两个中书舍人奋笔疾书,正在将朱慈烺之前口述的《石头记》一一抄下。他也学乖了,当场连载更新固然可以让人气爆棚,但那么多追更的热切眼神可实在让他感觉受不了。
见此,朱慈烺干脆就在东华报上署名曹雪芹,直接连载《石头记》。
“管他东西南北何处使劲,朕只管一路去。”朱慈烺稍一沉吟,又道:“别看那什么成均馆威风八面,哼,其实内里衰落,个中苦楚,谁会到处乱说。”
成均馆虽然是朝鲜儒学教育重镇,但如大明一样,国子监在国初等少数时间里振作过以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充当打酱油的角色。
尤其是朝鲜经历清军两回入寇以后,财政收入锐减,对成均馆的财政投入也紧接着减少,这就更加让成均馆的发展显得衰落。
“这金西石……来得莫名其妙,臣以为,士林之中恐怕将要起风潮了。”陈贞慧喃喃着。
朱慈烺轻轻一笑,全然不在乎:“螳臂当车罢了。”
此刻,妙趣书屋那仅开的一个门面里,一阵喧闹之声响起。
只见门庭清静以后,不知从哪里来的一群又一群的丫鬟们大步走来,叽叽喳喳地指着妙趣书屋上摆着的一本本报刊画本。
只片刻间,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原本还放的满满当当的门面就被抢购得只剩下寥寥几本经史子集。
陈贞慧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忽然之间仿佛有些明悟。
……
李岩拍拍手,他的身边,吴三桂十分有成就感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只不过三日的时光,在吴三桂与李岩带头之下,打通了数间屋舍,将船上运进来的一切装了进来。
他的身后,十数个还未洗干净脚上泥浆的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装,用好奇与期待的目光看着李岩重新又走入里面。
“成了!可以开动了!”李岩吐出一口气。
随后,便见十数个工人入内,在李岩的示范之下,开始了操作。
与此同时,距离此处不远的海边,烈日照耀,十数人将推着小推车,将一车又一车的渔获推来。
宋东元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他的身后,孙子宋正哲死死地抱着一本小人书看着,看得正起劲时,忽而见宋正哲死死地揪住宋东元的袖子,焦急地道:“阿伯几,阿伯几,快来帮我”
宋正哲叫唤得急切,宋东元吓了一跳,还以为是什么事。
却不料,宋正哲一脸认真地指着小人书上的框框,问道:“阿伯几,这是个什么字,孩儿不认得,左右看不明白,心理着急得很。你快说,这诸葛亮说了什么,竟是叫那人气得跌落马下……”
宋东元看过去,却是心中异样之感升起。
他此前,也曾想要宋正哲好好研习儒家经义。但是宋正哲却十分不爱读书,每日看到那方块汉字都觉得像是见了天书一样,脑袋摇得和拨浪鼓一样,怎么都不肯。
宋东元虽然知道这是因为他溺爱过了的缘故,可老来得子,实在不忍责罚。
可眼下,看着孩子一脸认真的模样,宋东元也不由好奇了几分,看过去,这才发现这里原来是三国演义的故事。只不过,有些字是简化了的俗体字,是以显得颇为不一样。
“这是诸葛孔明的故事,是王朗与诸葛孔明对阵战场之上的话语。我讲与你听。”宋东元缓缓念道。
“诸葛亮说: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傕、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