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第9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美国的火越烧越烈,越烧越旺。
美国的火烧的越烈,烧的越旺,留给国人的庆幸也是越多。
8月26日,美国报告的律博定致死人数正式突破5000大关。
8月27日,这个数字就超过了惊人的6000人。
8月28日,美国全国的数字汇总,超过0人……
到9月1日,美国因为律博定而致死的人数达到了1万人。
与此同时,欧洲第一个通过了律博定的国家――德国因为律博定而致死的人数也超过了2000人。整个欧洲范围内的统计数字还不得而知。
即使是中国媒体,也被这些数字,一次次的刷新了感官。
现代社会,除了局部战争,已经很少有成千上万的死亡人数了,事实上,就算是战争,究竟死了多少人,也是很难说得清楚的,想拍到阵亡者的遗体或者难民的尸体也是很困难的事。
但是,医药致死的事件是不同的,每一名死者背后,都有活生生的家庭,都有白布覆盖的遗体。
全世界的新闻圈子,一时间都被律博定给刷了屏。
同时,有关杨锐的报道,也逐渐蔓延开去。
三木公司是巨头级的公司,而律博定作为新生代的重磅炸弹,得到三木公司的全力支持――如果不是因为致死问题的话,未来十年,律博定一类的抗心律药可能带来1000亿美元的收入。
1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十年的外汇储备,因此,为了赚到这笔钱,三木公司在全美范围内,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和营销。
他们有数百名的医药代表,用于向上万名心脏病科医生做营销,同时,他们还有杀手锏级的措施――用免费试用来公关医生和患者。
80年代,法律尚未要求医生为试用药做个人署名,因此,全美18家最大的制药公司,竟然发放了24亿份免费试用药,平均每个美国人能分到10份。
此外,纪念品和礼品的赠送,也保证了医药代表对医生的营销。医生们能因此得到从沙滩包、咖啡杯、听诊器、记事本到有拉拉队员参加的招待会门票、网球练习券、美食大餐、出海巡游、免费机票……
而对高端一些的医生和学者来说,医药公司甚至会赠送价值数万美元的医疗系统,或者再培训计划。而有资格参加研讨会的医生们,往往有机会在研讨会的间隙滑雪和打高尔夫球,因为医药公司们总是喜欢在风景名胜处召开这样的研讨会。
至于更高端一些学者们,诸如受聘于国立卫生院或者fda的高级学者,他们甚至能合理合法的从制药公司手里领到薪水,出席会议或者撰写文章,也能得到不菲的报酬。大部分的美国顶尖医学研究者,都能因此拿到比本身职位多的多的收入。
这样的现实,令美国医药界,进入了一种玄妙的状态。
没有人指出律博定的问题,或者说,即使有人指出了律博定的问题,这些人也是无关紧要的人物。
大人物们,医药界的大人物们,不论是否收取了报酬,都对律博定持着深信不疑的态度。
律博定的副作用的确隐蔽,但是,医药界的学者的不作为,也是原因之一。
最终,揭开盖子的竟然是来自中国的学者。
杨锐没有收过三木公司的好处,也没有参加过三木举办或联合举办的研讨会,更没有从三木手里拿过薪水,同样不会有三木的
这免不了令人有些尴尬。
不过,美国人遇到这种事情,也是有应对招数的,就像是每次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时候,都会有勇敢而无畏的非洲医生万古流芳一样。
杨锐很快也获得了非洲医生的待遇。
《华盛顿邮报》率先开腔,盛赞杨锐“不仅是极其出色的学者,而且是青年人的道德楷模。他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顶住了重重压力,保护了数以万计的中国人。”
《洛杉矶时报》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的刊登文章,说“杨锐的表现不仅证明了他的能力,而且证明了学者的良心,fda应该向中国人学习。”
更直接的赞誉来自学术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向杨锐约稿撰写律博定问题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学术界。
学术期刊约稿其实是比较常见的事,尤其是在少数人掌握着真理的时代,顶级期刊每期都会刊登专门的约稿。
比如说阿波罗飞天了,人体基因组计划做出来了,又或者小一点的事件,比如某个转基因种子突然出现了,等等,期刊等不到自动送上门来了的文章,就会向领域内的学者约稿。
当然,不同等级的期刊要选择不同等级的学者,否则约稿没回信也是常见的。
不过,《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医学领域的顶尖杂志,他的约稿函,基本是不会遇到回绝的。
杨锐自然也不会拒绝。
要说起来,能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刊登文章,是不比《cell》弱的,放在85年的国内,这就是妥妥的院士级的成果了。
至于约稿,更可以看做是炫耀的资本,哪位院士要是有篇《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约稿,几乎可以吹一辈子。
然而,在今时今日的情境下,不论是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研究员们,还是华锐实验室的研究员们,竟然都未表示惊讶,仿佛是理所应当的似的。
杨锐干脆就窝在实验室里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写文章,对方要的是短文,总长在2000字以内,最好是1200字,正好三页或配图的4页。
杨锐也不愿意写太长,只将之当做是成就刷一刷。
而在实验室外的风起云涌,也暂时被杨锐抛之脑后了。
………………………………
第967章 世界顶级
9月2日。
杨锐延迟了一天,到学校来报名。
虽然出了个大名,但报名的流程还是不能少的。
好在有刘院长出马,特事特办,并不用杨锐像是普通学生那样排半天的队,只是在几张桌子前穿梭一遍,盖些章子,就算是报名完成了。
倒是盖章的老师们都要趁此机会,好好的观察一下杨锐,然后发两句感慨:
“时间过的好快呀,杨锐这就大三了。”
“是呀,转眼间两年就过去了。”
“杨锐再过两年就毕业了呢。”
“都说时间如流水呀,杨锐这两年,可是风光了,和洪水似的。”
“哎,你这个比喻不恰当呀,应该是这两年过的飞快,转眼即逝。”
“这和洪水有什么关系?”
“就是为了说明大学两年时光的短暂啊……”
老师们聊天聊的兴高采烈,就差出口吟诗,或者引吭高歌了。
杨锐本人反而是没什么感觉的,他现在上课的时间是逐渐的减少了,大一大二的两年时间里,他算是将数学和化学等基础补了大部分上来,以后,他计划和几名小牛继续学习高等数学和化学相关的学科,从而减少在学校里上大课的时间,毕竟,他的学习进度比同龄人快多了。
研究所不是武学门派,总有的人擅长些什么,有的人不擅长什么。研究室的主任向低级研究员学习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只要他在科学设想和研究方向上的选择大部分是正确的,研究室的上下级环境就不会改变。
而在此之外,互相学习往往是免不了的。现代学科实在是太广泛了,不管是数学、物理还是化学,又或者生物学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细胞、基因等等分类,都不是一个人穷尽一生所能学习完成的,而现代研究的交叉性,又使得大家不得不去了解这些相关的信息。
生物学界从来都不是自行生长的学科,读数学出生的生物学大拿,读化学出身的生物学大拿,还有读计算机和工业设计出生的计算机大拿。
就是杨锐的两间实验室里,也是各有擅长。
而且,大家对于能给杨锐开小灶,也是感到很有兴趣。
现在人不讲究什么上班时间下班时间,或者私人时间办公时间等等,大家只是在这种时候,才觉得杨锐更像是学生,令自己的世界观能趋于正常。
杨锐也觉得自己的世界有趋于正常的样子。
他不喜欢压力,任何人都不喜欢,适当的压力也许会增加效率,但沉重的压力,杨锐怀疑,如果律博定的事件再继续半年一年,他多半是要失眠了。
至于现在,赞誉产生的压力,明显要比攻击小的多。
报名结束的第二天,杨锐仪式性的到阶梯里上课。
进门的一瞬间,就听“啪啪”的掌声响起。
杨锐讶然发现,上百名同学都站了起来,在给自己鼓掌。
“多谢多谢。”杨锐连忙拱手道谢。
掌声很快停了下来,就见白玲三步并作两步的从台阶上冲了下来,将一束新鲜的花递给杨锐,笑面如花。
“怎么还有送花的。”杨锐有些尴尬。
“我们在舞台上获奖也会送花啊。”白玲理所当然的回答,也间接证明了自己是主谋。
杨锐只好将鲜花接过来,又向等待上课的老师致以歉意。
开学第一堂课向来是教授代的,坐镇中央的方教授亦是杨锐见过的,友好的点点头,笑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收一束花是应该的。”
杨锐向周围同学拱拱手,再次道谢,乖乖的坐到了教室前排。
要是坐后排的话,估计问问题的同学会扰的课堂无法进行。
方教授倒是很满意杨锐表现,上课亦是尽心尽力,现在要教杨锐班的教授都准备的很充分,方教授看着杨锐听的认真,还特意多讲了一些。
对杨锐来说,这样一堂课也很有价值,做科研的永远都不嫌摄入的知识太多,以方教授的学术能力,他讲的生物学基础还是很有意义的。
课程结束,杨锐和亲切的方教授聊上两句,就离开教授,身后有白玲自然而然的跟着。
“你要回实验室吗?”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