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都市小说电子书 > 重生之神级学霸 >

第907章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907章

小说: 重生之神级学霸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策抖抖衣服,将烟头弹开了,迈步就走。

    蒋同化连忙跟紧。

    两人一前一后,影子拉的修长。

    会议室内,杨锐与诸人言谈甚欢。

    GMP委员会的首要工作是制定一部《药品生产管理规定》,大家不管是闲聊还是开会,话题自然会侧重于此。不用说,杨锐在这方面的优势大的像是孙悟空做蒙面牛郎似的,他甚至能找出两三个版本的《规定》,要国外的资源更是不在话下。

    这也是因为国内生物系专业对医学实验室和医学相关产业的依赖,国内的基础投入向来不高,医学相关产业又是最来钱的,包括杨锐曾经的硕士导师,都是靠着给药厂打工,才能支持个人消费和实验室研究。

    像是GMP这种卡药厂脖子的东西,也是基础生物界少数能吃饱的项目,有很多学者都会用心钻研,以至于一些基础生物学的学者,做着做着都转行了――喜大普奔!

    这样的背景,使得全中国的生物系都有向医疗抛媚眼的倾向,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癌症相关,若是以“癌”或“cancer”为关键字来搜索论文的话,作者单位之五花八门,足以令人惊讶:中国原来有这么多专业啊!

    而对今天刚刚成立的GMP委员会诸人来说,杨锐的表现更是令人惊讶。

    大家其实都是刚刚接触这方面,一些学者对“药品生产管理”方面的了解兴许还没有工厂的工人多――当然,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工作,对成熟的相关产业研究员来说,只要几个月的时间,就能补上这一课,然后有模有样的做些辅助工作。

    不过,要补课就需要人来教了。

    发现杨锐对药品生产有了解,不少人立即和他聊了起来。

    并没有人奇怪杨锐对制药业的了解,能做出参与临床试验的新药的人,都可以说是制药业的代表了。

    一群人很快聊的热络起来。

    杨锐有意无意的选出几条自己认同的《药品生产管理规定》的总纲之后,会议的气氛更上一层楼。

    杨锐亦是很认真的参与讨论。

    这种类似法规性质的《规定》,和专门的学术报告还是很不同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受到不同人的不同认知结构的影响。

    杨锐希望得到一份符合自己认知的《规定》,就不会完全照抄脑海中的《规定》。

    不过,一些细节和结构方面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杨锐第一天就给委员会的委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晚饭时间,蒋同化匆匆返回,看到的就是杨锐如鱼得水的模样。

    至于蒋同化本人,除了几位来自卫生系统的研究员和他打招呼以外,甚至都没有得到基本的欢迎。

    “杨锐又搞了什么?”蒋同化站到自己的小圈子里,小声询问。

    “杨锐对药品生产有一套。”蒋同化的师弟范成义没有靠近,就隔空听着,也是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

    “比你还有一套?”蒋同化问。

    “人家有理论有实践。”范成义顿了一下,道:“我刚才听他说,英国捷利康在全球建立的辅酶Q10的工厂,都是采用他设计的标准。”

    蒋同化讶然问:“真的?”

    “估计不会假,这种事问一下就知道了。捷利康在京城就有代表处,在国外的规模也很大。”范成义啧啧有声,道:“以前就知道杨锐做的辅酶Q10的专利卖给了英国人,没想到他弄出了全套的生产工艺。”

    在互联网时代以前,信息流通从来都是缓慢的。就是圈子相对较小的科技界,也非常依赖各种会议和集会。当然,科技界和社会之间的信息流畅就更是问题多多了,价值顶尖的成果不出名,或者是部分出名的情况太多太多。

    比如制药界和化学合成界的顶尖成果两步法合成维生素C,堪称神一般的作品,但出了生物界,知者寥寥。而同样做出了顶尖工作的比如陈景润,在中国人尽皆知,与其说是科学成就,不如说是《人民文学》和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就。

    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工作完成于1973年,直到1978年,都没有在社会上引起丝毫波澜,直到《哥德巴赫猜想》一文问世,一夜之间,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的名声就响彻了大江南北。各地的报纸、广播电台纷纷转载,党政军领导干部引领阅读……

    然而,与陈景润做出了相似贡献的潘承洞和王元,却并没有收获多少社会声望。相对于陈景润证明了1+2,潘承洞证明的1+5,王元和潘承洞共同证明的1+4在学术上并不逊色,按道理说,大家都没有最终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本应该是不相上下的,但结果并不如此。

    相比前人,杨锐更知道这种成果与声望不符的情况,他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在意舆论和宣传的,采访和新闻都没有断过。

    辅酶Q10的生产工艺的问题,却是杨锐一直不怎么在意的部分,没想到今天放出来,一下子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

    蒋同化顿时感受到了深刻的威胁。

    他对GMP委员会也是有野望的,不希望看到杨锐这种意外因素的出现。

    作为半官僚化的学者,蒋同化其实不怕那些脱离一线的学者,比项目比后台,他有卫生部的支持,这就足够了。

    同样的,蒋同化也不怕那些精力不济的老年人,做《药品生产管理规定》就像是古代的修史一样,这是一项漫长而严酷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体力和精力的储备,老年人的经验再多,也是有心无力。

    反而是杨锐这样的学者,对蒋同化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失去梁策以后,蒋同化更是缺少强硬的工具。

    当然,蒋同化并不觉得杨锐有能力执掌GMP委员会,他自己甚至都只是将此当做一个目标而已。能够产生充足的影响力就不容易了,蒋同化更担心的是杨锐会抵消自己的部分影响。

    “梁策真走了?”范成义又担心的问了一句。

    蒋同化回看他一眼,道:“不走怎么办?”

    “明年估计还有一次补选,这次不行,下次来也一样。”范成义更像是安慰自己。

    蒋同化笑了笑,心里却不以为然,就梁策的心理素质,他是承担不起再一次补选了。

    “我去会会杨锐。”蒋同化见身边几位同僚都是士气不振的模样,却是决定再开荒一次杨锐。

    范成义等人假意阻拦一番,就由着蒋同化去了。

    ……
………………………………

第897章 也许很快

    “影响因素的控制标准是个麻烦事,但我觉得应当是首批去做的工作。我们要做药品的质量控制,那就必须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所有可能影响药品质量和药品稳定性的因素,进行排查,并且,等于是对这些因素承担监控责任……”杨锐站在人群当中,泛泛而谈,内容却并不空洞。

    挤进来的蒋同化本来准备听两句话,就趁机发难的――他刚刚到场,虽然听范成义说的杨锐很厉害的样子,还是有些不以为然。

    有理论有实践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哪里有那么简单。

    蒋同化自认在卫生系统里混了十几年了,也不敢说是知道多少,中国的制药业的水平就是这样,卫生系统内的职权繁多,一样了解一点,最后面略广一点,深度就很难讲了。

    蒋同化仗着自己的年纪大,觉得还是能抓住杨锐一点破绽的。

    然而,蒋同化同志听杨锐讲了一大段,愣是不知道该如何插口。

    要说听不懂,那不至于,但要找麻烦,那就差远了。

    蒋同化现在有点像是听课的状态,课程能听懂,但也就仅限于听懂的状态。

    这样子不行啊!

    蒋同化都能感觉到背后奇怪的目光了。

    “时间差不多了,是不是该吃饭了。”蒋同化站了一会,靠近一位相熟的委员,用稍微大一点的音量说话,听起来像是两人说话。

    “才6点。”

    “今天太忙,饿了。”蒋同化摸着肚子。他的想法,反正先打断杨锐的意气风发的发言再说。

    范成义等人纷纷配合,开会以后吃大餐是惯例,聊天的人也不奇怪。

    杨锐顺势结束了他的讲演,有意无意的转头,将目光落在了蒋同化的脸上。

    蒋同化的目光躲闪开来。这样的手段太小气,实在是上不得台面。

    杨锐更没有将之放在眼里。

    如果说梁策对杨锐还有些许的威胁的话――就像是杨锐自己在西寨子乡的权力无边无际一样,梁策在卫生部系统内能够动用的手段,无论如何都是少不了的――蒋同化对杨锐的威胁就小的可怜。

    无论是学术还是背景,蒋同化其实都比不上杨锐。学术不用多说,已有诺贝尔奖提名的杨锐,在这方面完爆国内成吨的学者,就是比背景,蒋同化的狐假虎威,也没有杨锐的北大门生好用。蔡教授和伍洪波教授对杨锐的支持,基本是火力无限级别的,梁家对没有梁策的蒋同化的支持,就着实有限的紧了。

    除了小招数,蒋同化也实在没有什么办法对付杨锐。

    本着知己知彼的心态,蒋同化到了饭桌上,就特意坐到了同桌。

    一会儿,大家又是谈起了药品生产,以及质量控制等等话题。

    杨锐仍然保持着谈话中心的地位,令蒋同化很是无奈,他插了几次话,都被杨锐轻描淡写的弹了回去。

    这是没办法的事,杨锐知道的比他多,根本就不用刻意为之。

    这种谈话,杨锐还真用不着脑海中的知识。

    药品生产是杨锐过去两年做的最多的工作之一,尤其是辅酶Q10,换了三种生产工艺,给了杨锐极大的学习空间。

    除了药厂里爬出来的学者,能有这种经历的学者,真没有几个。

    再加上杨锐有后世的知识积淀,有未来的发展方向做指导,不管是聊天还是操作,蒋同化都是远不及他。

    酒过三巡,眼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