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都市小说电子书 > 重生之神级学霸 >

第771章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771章

小说: 重生之神级学霸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章乐山毫不怀疑答案的真实性,不过,待查还是让他看到了希望。

    “也许还能翻身。”章乐山怀着这个念头,回到家里,并没有告诉老婆自己单位里遇到的情况。

    晚上七点。

    新闻联播时间,望着蒸蒸日上的,全国各族人民快乐的生活,章乐山的心情仿佛也好了很多。

    “再给我乘一碗饭。”章乐山自然而然的将空碗推了过去。

    章妻顺势接过来,去厨房盛好了饭,并添了一勺肉汤,才端回来。

    章乐山微微抬头,扫了一眼电视屏幕,又低下头来。

    并不是很宽敞的客厅里,电视的声音倒反而更加清晰:

    “现在播放一则简讯,中国科学家杨锐正式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美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生物学奖得主达尔贝科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填写的提名表。杨锐及其实验室长期致力于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目前,中国尚无学者获得自然科学类的诺贝尔奖。我台将在明天中午12点,播放杨锐和诺贝尔奖的纪录片。”

    章乐山的筷子,吧嗒一声,掉落在地上。

    “怎么这么不小心。”章妻弯腰帮他捡了起来。

    “晓芸,我得给你说件事。”章乐山突然抓住老婆的手。

   
………………………………

第840章 观看学习

    呜呜……

    火车的鸣笛声,混合着卧铺车厢的臭脚丫子味,将章乐山的满腹愁肠搅和的像是三伏天里放了整晚的下水。

    “同志,你去哪里?出差吗?”上铺的大汉脱下鞋,露出没穿袜子的大脚,用手搓了搓赶车赶出的脚皮和脚汗,顺势坐在了下铺,并将手在侧面擦了擦。

    章乐山揉揉鼻子,道:“我工作调去西宁。”

    “青海我熟啊,我老去收皮子,这次也是。”大汉哈哈的笑道:“我是皮革厂的,你呢?调去做什么?”

    “去畜牧所。”章乐山也没想藏着。

    事实上,章乐山的满腹愁肠,相比前几日来,已经清淡的多了,只是有些萧索。

    这可是真正的下放。

    地方研究所比不上中央,而且是大大的比不上中央,这不是中国的国情,是全东亚范围内的国情。日本、韩国,还有中国人很少了解的印尼、马拉西亚等国家,都是一样一样的。

    而在80年代,中国的地方研究所的条件就更差。

    当然,再差的条件也是有可能出成果的,但对个人来说,做事总是要讲究个性价比的。原本在京城舒舒服服就能做出来的成就,在高原之地或许就要拼着老命去做了。

    同样是做一个研究所需要的原料,在纽约或许就是打个电话的事,在北京或许要为经费纠结,再等待不短的时间,那在畜牧所,或许就得自己去做了。

    章乐山并不是一个勇于奉献,愿意战天斗地,能够废寝忘食努力工作,天赋惊人的学者,他就是个普通的研究员,读书的时候成绩好,一层层的筛选加上不错的运气,终于进入了中科院。

    要是没有倒霉的话,他拿到研究员或者教授的职称,不超过50岁,其人生或许还达不到查院长的高度,但谁知道呢?普通轻松而幸福的人生又不是什么糟糕的厄运。

    到陌生的边疆之地重新开始才是。

    “畜牧所是搞啥的,你们有皮子吗?”搓脚大汉一只手揉着脚心,一只手端起杯子开始喝水。

    章乐山摇摇头:“没去过,不知道。”

    “你以前不是做畜牧所的?”

    “不是。”章乐山不想谈话了,向后缩了缩。

    搓脚大汉哈哈一笑,也不缠着他,自去找别人聊天。这是趟普快,从京城一路过去,远着呢。

    章乐山的目光飘向窗外,望着现代化的北京火车站,心中是满满的眷恋和不舍。

    他奋斗了大半生,是希望在这座城市中过的更好,原本,他如果拿下pcr的项目,以杨锐的副手的身份下再刷几篇论文,真能过上彻底脱离火车的生活。

    然而,杨锐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这个传统媒体占据所有话语权的年代里,一则新闻联播里的简讯,威力比一枚航空炸弹要大的多,尤其是可能引起讨论的新闻话题,更是所有人都要慎之再慎。

    很少有人能在强曝光下,对放大镜的观察视若无睹。

    何况,查院长也不是纯洁无垢的偶像派小仙女。

    查院长在极短的时间内彻底倒台了。

    他的免职待查,也变成了提前退休,比赵主任的结果好一些,可就他的年纪来说,这个结果也真的谈不上好。

    章乐山连海市蜃楼般的靠山都没有了,也就只能乖乖的离开京城,而且做好永远都不回来的准备。

    ……

    河东省医药技术开发区。

    田世昌端着自己的饭盆,和同事们一起去吃晚餐。

    尽管年龄不大,田世昌却被拥簇在中间,众星捧月的走着。

    这年头,工人最重要的资本就是技术,好技术的工人,不管是在厂里还是工友中,都有极高的威信。尤其是医药工厂这样的高技术工厂,技术就显的更重要了。

    田世昌很喜欢这种气氛,在西捷工厂一年多的经验,让他变的炙手可热。

    华锐制药目前招的人很少,要求也很高,基本都得高中以上学历,就目前来说,已经称得上是高学历的要求了。这些年轻人也都很想学些本事,每日里除了日常培训以外,就是拉着田世昌说话。

    “哎,你们看这个通知。”走在最右侧的年轻人的叫声让大队人马停了下来。

    “通知什么的?”

    “看电影吧。”

    “别又是停电了。”

    “就不能想点好的。”

    人一多就容易乱哄哄的,田世昌也挤过去,爬在别人背上看,一群人打打闹闹的很是欢愉。

    “特别通知,今天中午十二点,全省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集体观看学习中央一套播出的纪录片――《杨锐与诺贝尔奖》……”一人大声读出了通知上的话。

    田世昌有些吃惊的盯着通知,自己又看了一遍。

    “老田,杨锐就是你认识的杨锐吧?”都是在一起学习生活的工友,自然知道田世昌最佩服的就是杨锐了。

    “应该是吧,诺贝尔奖的话……”田世昌想说诺贝尔奖和杨锐的关系,又觉得这样太自大了,他早都不是懵懂的高中生了,进入西捷工厂以后,他经常能接触到香港和英国人,更知道诺贝尔奖的难度。

    “好厉害,杨锐得了诺贝尔奖吗?”同行者问。

    田世昌道:“我不知道。”

    “是提名,我知道,是提名。”有人猛的一拍脑袋,道:“昨天的新闻联播都说了,咦,你们都没看?”

    几个人都摇头,说:“昨天晚上有课。”

    “又拖堂?”

    田世昌“恩”的一声,忽然问:“这里说是全省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是不是,整个河东省的人,都要看这个纪录片了?”

    “大概是这个意思吧。反正是国家单位都要看,对吧。”

    “监狱也要看啊,这种事,监狱肯定要组织在押犯人学习的。”这位很有经验的给予了回答。

    “那得多少人看?”田世昌问。

    “全省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谁知道有多少,我就知道,咱们开发区现在得有几千号人吧,咱们不走快点,一会就只能听声音了。”

    85年的电视机,18寸就属于大屏幕了,超过18寸的屏幕属于传奇装备,大家组团刷半年,也最多就能满足一个人的期望。

    河东医药技术开发区是高规格单位,电视机也是给配置的,尤其是工地上,电视机配的更多,两间大食堂里,足足有四台18寸的大电视。

    然而,虽然已经采购了目前最大的普通级电视,一个能容纳两三百人用餐的食堂里,两台电视显然是不够做什么用的。

    田世昌想到此,撒开腿就向食堂狂奔而去。

    杨锐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

    而且是全省范围内组织观看!

    田世昌太想知道,自己的老同学,锐学组的创立者杨锐,究竟在做什么!

    ……

   
………………………………

第841章 上电视

    ps。 奉上今天的,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河东省的医药技术开发区里,少数几间能用的大房间都被征用了起来,和食堂一样,都放上大小不一的电视,频道放在中央一套上。

    几百上千名干部和群众,搬着马扎子,整整齐齐的坐在房间里,等着看节目。

    纪录片准时播放。

    当“杨锐”两个字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时候,田世昌忍不住握紧了拳。

    纪录片是从大半年前开始拍的,内容却很多,既有杨锐做了pcr以后的项目,也有对之前钾离子通道的回顾。

    电视台当年决定做这个纪录片,就是因为达尔贝科可能为诺贝尔奖提名杨锐,所以,整个片子做的是颇为弘大,目的性也很强,其中穿插一些诺贝尔奖的介绍和片段,还有不错的配音,给人热血沸腾的观感。

    此刻,田世昌的心情大约是介于“大丈夫当如是”和“这他娘是真的”之间。

    无论是哪个年代,名字能上央视,都是很不容易的事。

    专门上了央视的纪录片的,自然更是一个时期的宣传重点和旗帜。

    田世昌看电视的时候,也不知看过多少新闻人物了,但他认识的,还真的就是杨锐一个人。

    特别是纪录片这种东西,长达30分钟的时间里连篇累牍的描述一个人的工作和重要性,令人印象不深刻都不行。

    “老田,你这个老同学,了不得了。”坐在旁边马扎子上的同事,用羡慕的语气对田世昌说。

    田世昌笑着点点头。

    “除了你,你们同学都做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