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都市小说电子书 > 重生之神级学霸 >

第70章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70章

小说: 重生之神级学霸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锐粗略的扫过,快速向后翻页。

    差不多到了四分之三处,《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重新测定辅酶q10的吸收系数》的标题列入杨锐眼中。

    标题下方,是著作者信息:河东省西堡中学杨锐。

    “总算是有资历了。”杨锐大松了一口气。

    这样子,以后就算向国外期刊投稿,也不至于没有说话的资格。

    尽管论文是个很讲究内容的东西,可名头一样是不能少,尤其是一些比较牛的期刊,其初审编辑往往就具有很大的权力,拒绝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譬如“最近的文章太多”都能堂而皇之的列入其中。然而,被初审编辑直接拒绝,连送审机会都不给的,多数是在校学生和普通讲师,而在专业领域内有了名气的专家教授,往往会得到不一样的待遇。

    事实上,到了大牛的程度,往往用几个小时写一片文献综述,都可以很容易的发表出来。

    一些学生写的论文不能发表,而挂导师的名字就能发表,其道理也在于此。

    既然来了,杨锐就不准备太早回去,拿了两本期刊,默默坐在椅子上阅读。

    此时的期刊纸张却是不错,因为订阅量比后世的期刊还要高,做的很有些杂志的味道。

    在杨锐眼里,手里的期刊有一半的内容算得上是通俗易懂,某几篇文章还算得上“有趣”。

    “有趣”不仅是对小说的最高评价,也是对学术期刊的最高评价。

    像是化学界最高端的期刊jacs,发表在这上面的文章,除了科学质量和结论重要以外,有趣就是最重要的指标。因为只有吸引到了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让他们对该期刊的论文选题有了兴趣,高端期刊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如国内期刊那样,除了自己以外没人再看的,写的再好又有什么意义。没有读者的文字,是世上最没有价值的东西――除了评职称。

    读文献的时间过的很快。

    等杨锐准备离开的时候,身后的人都换了几拨了。

    新来的是两个毛毛糙糙的年轻人,一人搬了半人高的期刊,一本本的翻下去,另一人摊开个笔记本,焦躁的问:“人家能把怎么做的法子都写在这上面?

    “能走多少算多少,总比一点都没好吧。”

    “最后做不出来,还不是要买外国人的?”

    “那你说咋办。”翻书的年轻人心里憋着气,啪的一声将拍了桌子。

    被他们一吵,杨锐看不下去书了,起来将手里的两本期刊还了,顺便看了两眼他们挑的书和期刊。

    似乎在找结晶器的制作。

    这算是生物工程的设备制造内容了,属于国内比较的领域。因为国内讲究自力更生,凡是自己能做的,一定不能用国外的,由此产生了重硬件轻软件的结构。

    不过,以80年代的国内制造水平,科研装备的国产化还遥远的很呢,想自制结晶器,即使是较简单的搅拌槽冷却器,估计都很难做出来。

    要从期刊里找出来,难度就更大了。

    论文里描述较多的都是原理和技术,直接给答案的可是少之又少。而且,论文里更少见成熟的设备构造,作者往往喜欢改造来改造去的,与最终使用的产物区别较大。

    这也就是80年代的期刊,要是30年后的,干脆找也甭找了。

    “没有咋办?”低声的询问里,有着浓浓的忧虑。

    “找不到也得找,厂里没有就去省里找。一个蒸发结晶器要几万美元,德国人怎么不去抢?我们自己做了,看姓韩的还有什么说头。”这位是一股子发狠的气势。

    忧虑者埋怨道:“韩以前在总厂也就算了,这到了罐头厂,怎么还管咱们总厂的事?”

    “听说分厂的人不爱搭理他,估计想回来了。”

    “怎么就没把他给烂到罐头里。”

    杨锐听到此处暗想:姓韩的应该就是罐头厂的新任党委书记韩森吧。看来,这两个年轻人是反对外购德国设备的。

    想想也是,如今的企业收入低,外汇紧缺,而外国仪器却是一点都不便宜,相比之下,进口货就太贵了。日本货还稍好一点,欧洲货的价格实在不是西堡肉联厂这样的企业能轻易承受的。

    “有共同的敌人,还是帮一下吧。”杨锐脑中忽然冒出了这个念头。

    他心情正好,也不在乎能不能赚钱了,从公文包里掏出纸笔,想了想,当场画起了图纸,并写上了标注。

    国外80年代的蒸发结晶器,也就是国内90年代末的水准。论高端,这种东西是够不上的,统共就是几十个部件,虽然有一些焊接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可都算不得困难。

    杨锐目前是没精力做这种复杂仪器的,干脆挑了两套成熟的仪器,尽可能详细的画了出来。

    虽说是简单,那也画了两个小时。

    身后两名年轻人都放弃要走的时候,杨锐才将那二十多页纸叠起来,随手塞到其中一人的怀里,说:“这是我以前看书记下的图纸,说不定有用,你们参考一下。”

    说完,杨锐不等他们反应过来,就揣着包离开了。

    明天要公布成绩呢,再不回去睡觉会迟到的。

    ……

   
………………………………

第73章 平均分

    西堡中学考试结束当日,赵丹年就组织老师们批改试卷,他迫切的想知道杨锐的锐学组成绩如何,比其他人都想。

    这个学习小组成立也有两个多月三个月的时间了,假若是雷声大雨点小,赵校长自然要考虑其他的处理方式,比如将杨锐单列出来,让他不要浪费时间在别人身上,一个人奋力考个大学出来,也算西堡中学完成了零的突破。

    可另一方面,要是锐学组的成绩好,赵校长又会是另一个处理方向。以学校本身来说,一个学生考的再好,也不如一群学生考的好厉害。

    毕竟,一个学生可以用天赋什么的来解释,许多乡镇中学有大学生考入,多半也是这个原因。

    可要是有一群学生通过高考,那就太牛逼了。

    赵丹年想的就是这个词。在他生命的大部分年月里,周围人对他的评价都是牛逼。

    别人不敢进儿童团反而嘲笑声起的时候,他敢,事实证明,他是孩子里最牛逼的;别人不敢挎红缨枪站岗反而嘲笑声起的时候,他敢,事实证明,他是少年里最牛逼的;别人不敢进学校读书反而嘲笑声起的时候,他敢,事实证明,他是连队里最牛逼的;别人不敢做校长怕批斗反而嘲笑声起的时候,他敢,事实证明,他是西堡镇里最牛逼的。

    然而,高考开始,真的以分数定天命的时候,赵丹年的西堡中学却陷入了低潮。

    乡镇中学的生源太差了。

    读到高中的学生,个顶个的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最少得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但凡有点办法,都要把孩子送到省城、地区,最起码送到县城里去。

    留在西堡中学的学生,要么是只有望子成龙之心,又一点办法都没有的,要么是有点办法,却一点望子成龙之心都没有的。

    这样的家庭,自然与书香门第攀不上关系。

    与书香门第攀不上关系,在最需要读书的年代,自然无法接受家庭教育。

    而在82年的高中生,无法接受家庭教育就意味着没有接受过教育,甭管拿的是什么证书,一个个都等于是小学文化程度。

    这样的学生想要考上高中,难度可想而知。

    更让赵校长感觉艰难的是教师。

    谁爱留在乡镇中学里啊。

    求贤若渴的单位多了。

    在后世人眼里,国企似乎是一成不变的僵硬体制,实际上,那是经过了数十年发展以后的结果。

    在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所有这些国家单位想的都不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如何吃掉别人家的一亩三分地,如何扩张,如何将党的事业扩展到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边边角角……

    挖墙脚这种事儿,可不是私企时代才有的。

    现在,别说是县一中或者胜利中学这样的单位,就是县委县政府,都有人盯着其他单位,一门心思的想着将别人家的精英给拽过来。

    被挖的人虽然不能拿到更多的工资和奖金,但在其他待遇方面,却是可以放松的。比如是否分房,是否分楼房,是否能有一个更适合的岗位,是否能够更受器重……

    挖人一方的原因也是千奇百怪,业务好只是最基础的一部分,篮球打的好也可以是理由之一,能唱会跳,字写的好,文章写的妙,甚至因为长得帅,都可以成为挖人的理由。

    赵丹年竭尽全力,也只能让西堡中学的待遇比其他乡镇中学强一点,至于县中之类的地方,他无论如何都是比不了的。

    人家大国企可以把自己的单位建的比县城还漂亮,一个乡镇中学又哪里有此等资源。

    所以,最近几年出了成绩的年轻老师,都一个个被挖走了。

    还好国企挖中老年的比较少,才让西堡中学留下了卢老师这样的些许骨干。当然,这也是卢老师他们没有主动调走,否则,该留不下的还是留不下。

    锐学组的出现给了赵校长另一个思路。

    其实,他也不追求什么普遍性,只要这一届的回炉班能放一个卫星,西堡中学的牌子就能打出去。

    到时候,有了好的生源,再找县里要一点政策,找老师什么的也就方便了。

    可以说,赵丹年关心锐学组成员的成绩,比杨锐还多一些。

    20多名老师分成七组,坐在几个教室里,唰唰的批改着卷子。

    赵丹年一间屋子一间屋子的绕着看,时不时的还要拿起一份卷子,看看答的怎么样。

    他记不得锐学组所有人的名单,可领头的几个总是能记得的,最近向他告状的学生和老师不是一个两个了,赵丹年虽然装了糊涂,名字却是记下了。

    赵丹年找到了王国华,黄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