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第5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邢家的二儿子?”范父绞尽脑汁,说出了一个勉强凑数的。
范母笑出了声,反问:“你见过老邢家的二儿子没?”
“见过呀。刚到市委上班没多久就提了正科,也是大学毕业生,听说酒量也不错,会来事……”
范母嗤之以鼻:“你这哪里是见过,你这就是听说。老邢家的二儿子我见过,一个大酒糟鼻子,个头也不高,像他*妈,走路的时候迈八字,就比鸭子好点,我跟你说,你这是把女儿往火坑里推。”
范父疯了,怒道:“你看你挑的点,酒糟鼻,个子矮,迈八字,这都是些什么,结婚不是看长相,是看人品的。”
“他人品长啥样,你给我看看?国字脸的还是圆脸的,你瞅给我看看。我告诉你,范伟男,面由心生,我要不是当初看你长相正气,我能嫁给你?就老邢家二儿子那样的,长的就像个火坑似的,你忍心把女儿往那边推?你有没有良心呀?”
“这和良心有什么关系,你不就是看人家小伙子长的俊……”
“我是嫁女儿又不是买猪肉,长的不俊能行?”
“我们部里也有几个俊小伙……”
“北大毕业的?”
“那倒不是。”
“能自己弄到出国的名额?”
“年轻人哪里好争这个……”
“那是轻轻松松就有几万几十万的稿费,让人家外国公司抢着来送钱?或者家里有几百几千万了?”
“都说是部里的年轻人了,兢兢业业的就不错了,普通人家哪见过几百几千万的数字,你太夸张了。”
“学历也不行,本事也一般,家里也没钱,那一定是长的比杨锐还俊了?”
“这个……”范父无言以对。
范母发出胜利的笑声,昂首挺胸的站直了,命令道:“行了,去把你衣柜里的领带,皮带拿出来,就是部里之前给你们发的,你没穿过的那几条。还有年前给你置办的毛衣,没穿过的都拿出来,我挑挑。”
范父心惊肉跳:“挑什么?”
“挑两条漂亮的给杨锐送过去,送新的太扎眼了,你们部里发的质量还好,理由也好说。”对80年代人来说,把单位的福利送给亲戚朋友是很自然的行为,因为很多东西是有钱都买不到的。尤其是一些有权有钱的单位,总是能弄到最好的商品,就像是警卫班的战士用的枪都是挑选出来似的,畜牧局里发的肉就要比市面上的肉好一点,粮食局里发的粮食就要比市面上的粮食香一些,纺织局发的衣服就要比市面上的衣服强一截,此等特权都是垂直的,互相送礼交换一下,自然要全面一些。
范父虽然名叫范伟男,终究是没斗得过老婆,将自己衣柜里没穿过的领带皮带和毛衣都给挑了出来。
范母选了两件,装在袋子里,又有些不满意的道:“轻了点。”
范伟男同志没好气的道:“嫌轻加块石头。”
“送块玉石是不错……”在老范同志黑脸的状态,范母一拍手,道:“前段时间老刘不是送了你一块玉,挂脖子上的那种,拿出来拿出来。”
范伟男无奈:“你这是要做什么?”
“我帮杨锐打扮一下,那么俊的小伙子,竟然让人和老邢家的二儿子比来比去,我想想都替他觉得难受。”范母瞥了范伟男一眼,又道:“我听女儿说,杨锐平时都穿裁缝做的衣服,一样做了好几套,太单调了,我帮他添几件,去美国也好看。”
……
杨锐是带了一个大皮箱登上飞机的。
同行的还有一票专家学者,事实上,除了随团的几名工作人员以外,就属杨锐的年纪最小,显的有些乍眼,有好奇的就过来聊两句天,但没多长时间,熟悉的学者们就聚拢成团,自顾自的讨论了起来。
杨锐虽然不说话,但还是竖着耳朵倾听。
学术讨论与聊天的区别除了内容就在于逻辑性,主要仍然在内容。
对此,杨锐其实是有些心虚的。
从上一世到现在,他满打满算也就学了七八年的生物,其中还有大半的时间是基础研究。这样的学术水平,在一所学校内还不太显眼――80年代的年轻学者有博士学位的少之又少,能读七八年书也算说得过去了。就知识面和垂直深度来说,杨锐不会逊色于人。
不过,站在全国的学术圈子里,杨锐写论文不怕,聊天却是有些畏怯的。
就像是面试比简历更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深浅一样,杨锐还真怕自己被人掂量出了深浅。pcr技术且不去说,国内现在还没有注意到这个的人,钾离子通道的研究,实际上是非常艰深的内容,属于现代生物学领域的尖端研究,杨锐也怕多说多错,让人揪了出来。
好在没有几个学者想要找杨锐的茬儿,都是闲适的聊天,三无不时的还有人递根烟给认真倾听的杨锐。
杨锐是在为美国的会议做准备,到时候,他是少不了要参与此类探讨的。
等杨锐认真的听了两个小时以后,开始有学者觉得:这个年轻人还不错,谦虚守礼。
当然,谦虚的前提是他们知道杨锐做出的成绩。
正如杨锐担心自己的表现及不上钾离子通道的档次一样,学者们看着完成了钾离子通道的研究的杨锐,也是观察多于评价。
从学术角度来讲,钾离子通道的研究亦是可赞可畏,时至今日,即使人人都知道采用相似的方法做研究,能刊登论文上s,可国内敢做这个的项目组,仍然不超过两位数。
面对创始者,如果杨锐是个七老八十的学者,大家或许会表示一番崇敬,如果杨锐是个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大家或许会表示赞赏,可杨锐甚至连青年学者都不是。
这就让主动找他聊天的学者几乎没有。
直到上了飞机,座位在杨锐身边的学者,才一边给杨锐递烟,一边打量着杨锐,和他缓慢的聊了起来。
杨锐从空姐递送的托盘里抽了一支中华烟,抽起了过嘴眼,不一会儿,机舱里就充满了浓浓的烟味。
而巡游于机舱内的空姐,依旧是面带微笑的为各位客人奉上香烟。
杨锐入乡随俗,在一手烟和二手烟的浸润中,思考着如何获得会议演讲的资格。
他将参加的国际遗传学大会规格不低,时间却只有短短的三日,有价值的演讲基本集中在首日和最后一天的前半天,能做大会演讲的没几个人,杨锐也着实有些信心不足。
………………………………
第595章 后舱
宋文浩从后舱抽烟回来,先是好奇的打量了杨锐一番,接着坐在他侧前方的空位处,顺手递出一根烟给杨锐,笑道:“怎么不到后面聊天?大家刚才还说起你呢。”
“因为还不熟悉。”杨锐说着大实话。
“熟悉不熟悉有什么关系,抽两支烟也就熟悉了,年轻人别想太多。”宋文浩哈哈的笑了两声,他在这架飞机里的年纪不算大,也就是四十岁刚出头的样子,以国内学术界的评判标准,说是中青年学者也行,说是青年学者都勉强够数。
搞科研的,博士毕业三十五六乃至三十七八岁的一抓一大把,四十岁就把人家说成中年学者,那人家不是要说青年时代都奉献给科研了?科研哪里承受得了如此的怨念,所以必须把四十岁的男人当做是青年学者,甚至四十五岁的学者,也可以伪装自己是青年学者随处晃荡。至于四十五岁以上还在读书的,那莫能助了。
总而言之,作为青年学者的宋文浩是比较欢迎杨锐的,就像是公司里的老么很高兴有新人入职一样。
宋文浩在一群老年学者眼中资历太浅,在杨锐面前就变成了资深人士,用过来人的语气,板着手指道:“抽烟、喝酒、吃饭,这三样,你是一定要学会的。不管是谁,他总要吃饭,总要喝酒,总要抽烟的,你说对不对,一起吃饭,喝酒,抽烟以后,这不是就熟悉了?恩,要是有点个人爱好也不错,咱们这个圈子里,喜欢篮球和乒乓球的不少,打排球和羽毛球的人也比较多了,再就是书法绘画,这个要求比较高了,你懂不懂?”
杨锐摇头。
“不懂没关系,你个子高,以后学着打打篮球就好了,走,我帮你介绍几个人,都是咱们北大毕业的,你要是没话说,就说点北大的近况,他们就很高兴了。”宋文浩说着再递一支烟给杨锐,还在掏火柴,就有空姐笑着上前,帮他们把烟点上了。
杨锐说了声谢谢,看的空姐面色微红,才跟着宋文浩往后舱去。
飞机后舱是约定俗成的抽烟之地,主要是空间略微大些,能容多人聚拢了聊天,同时走动走动,舒展一下筋骨,这是现代飞机的头等舱也难有的享受。
中国是最早在飞机上禁烟的国家,还因此得过联合国的奖状,原因就是80年代初,有旅客在飞机上抽烟造成火灾,最终导致飞机坠毁。
不过,中国只在国内航班上禁烟了,国际航班却是与世界保持同步,到了90年代中期方才禁烟。而在80年代,打火机、火柴和特制的中华烟,都有航空特供的赠品,一些烟民飞一趟下来,能抽十几根免费香烟,颇有些自助餐般的努力。
宋文浩隔着半个飞机,给杨锐介绍北大毕业的校友,总有十个以上,以至于杨锐都记不住名字。
北大生物是国内最早的生物院系,前辈学长不知多少,杨锐一一问好,算是混了个脸熟。
已在后舱聊了一会的众人,自然而然的将话题转向了钾离子通道的项目,这是最近半年来最的话题,早就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虽然是北大校友,但留在北大的实在不多。北大每年的留校名额稀少,一个院系充其量也就是一两人而已,剩下的学生也不是都能留在北京。
在场的人有一多半都在地方院校或科研机构任职,尽管待遇不错,但就信息敏感度和科研氛围来说,是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