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第5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锐通过边建明稍微磨了一下刀,借着稍微升级了一点的威信,道:“先说两个组。第一组是相互作用蛋白组,由许正平教授领导,他的两名学生继续给他做助手。第二组,基因测序组,这一组由我负责,苏先凯、范振龙,你们俩你给我辅助,姚悦也加到这个组里来。”
“是。”姚悦脆生生的回了一句,让沉闷的实验室内稍微恢复了一点生机。
范振龙迫不及待的问:“剩下的半个组呢?”
“剩下半个组,我们从文献积累开始做,也就是先做理论储备,暂时不开展项目。同样的,这个组仍然由我来负责,苏先凯和范振龙,你们俩也加入这个组,自己找空闲来搜集资料,做项目准备,谁先做出让我满意的实验计划,谁就负责这个项目。”杨锐画出一只诱人的大饼。
做科研的,一旦脱离了学生状态,就会迫切的追求独立领导项目。对于科研人来说,独立领导项目也是一个标准,是狗和人的分界线。没有独立领导项目以前,参与的项目再庞大,经费再多,那也是master的项目,是老板的成就,虽然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做的再好,也不过是一条经验丰富的工作犬而已。
独立领导项目意味着项目荣辱皆源于己,项目的规模尚在其次,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表的。
苏先凯和范振龙千里迢迢的来面试,费尽周折的进入杨锐的实验室,目的就是为了能有所成就。他们两人几乎是异口同声的问:“什么项目。”
“克隆。暂时来说,是基因克隆。”杨锐给出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词语。
范振龙和苏先凯一下子脸现犹豫。
这个项目可是有点太大了。
项目从来都不是越大越好的,只有年少无知的孩子才整天幻想着登陆火星,而做科研的人,想想这个过程中的无数课题,头都要炸裂掉。
光是一句“吃什么”,大概就能让生物学家们忙活十几二十年的时间,细化再细化,就问一颗白菜在火星的生长期的变化,都能让一间世界顶级的植物实验室疯掉——发芽期、幼苗期、莲座期、结球期、休眠期……光是研究其中一个生长期,仿佛都能发表几十篇《sce》的感觉,然而,现实是一篇都没有,因为根本没人研究出结果来!太他娘的难了!
而对一个项目组来说,设定这样一个巨大的目标,又有什么成就感可言?项目组最在乎的资金来源,往往也是耐心有限的。
不管项目组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机构、民间组织还是个人,正常人类的长线忍耐时间都是以年计算的,而火星计划这样的东西,以十年计算都属于好大喜功——如果没有巨大的规模的话,任何类似的项目,都得在狂热的期待冷却以后慢慢枯萎。
克隆是生物科学中的一大分支,而且是前沿课题中中的,这也意味着它会有庞大的拥趸,会有数不清的科研竞争……
苏先凯和范振龙互相看看各自的小身板,不自信的情绪瞬间弥漫。
许正平也道:“相互作用蛋白、基因测序和克隆,这三个课题都是生物前沿的大课题了,以咱们实验室的现状,我觉得着重追求一个,就已经非常难了,同时进行三个……”
他不用把话说完,后面的话,杨锐脑补了“呵呵”。
当然,许正平说的再正确不过了。
对正常人,正常的实验室来说,一个项目深入进去,都要困难的拔不出来,同时做三个项目,根本是浪费资源。
但对杨锐来说,深入一个项目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是非常多的,尤其是特别深入的课题,他的脑海中并没有相关的资料——杨锐当年也泛泛的看过很多资料,翻过很多专著,就像是绝大多数研究生那样。可要就某一个项目深入下去,继而深入到世界顶级的程度,不是非常的点,杨锐不可能说是看全了。
假如没有脑海中的资料,杨锐并不认为自己能比国内一流的实验室有多少优势——若是不能连续建立优势,资源也会越来越少,那他的实验室就会从良性循环变成恶性循环,最终死掉都有可能。
相反,如果杨锐能够建立足够强的优势,却可以反过来吸引优质小牛乃至普通牛加盟,这个时候,就再次进入杨锐的节奏了。他或许缺乏某个研究方向的深层知识,但他随便在脑海中找一篇《会议纪要》之类的东西,就能抓出海量的小牛大牛大犇们的名字,最终,他的实验室达到国内一流实验室的水平,他就有机会收集国内一流的专家,他的实验室达到国际顶级实验室,他就有机会收集国际顶级的专家,这样的模式,才是属于杨锐的模式。
所以,即使许正平说的话符合常理,对自己有着充分认识的杨锐也不会采纳他的意见,而是委婉的坚持道:“相互作用蛋白的项目组依旧是咱们实验室的主要方向。但基因测序这个方向,我也不想放弃,我个人还是比较有兴趣的。克隆基因的小组,除了买书就不用什么钱了,我觉得作为补充比较合适。”
相互作用蛋白这个项目,以前是杨锐领衔负责的,之前发表的论文都是杨锐署名通讯作者,同时署名第一作者的,等于拿走了荣誉中的绝大部分。
现在,杨锐等于是承诺将项目作用蛋白的项目交给先许正平,后者稍微思考一番,也就明智的不吭声了。
许正平身为副教授,以往在其他人的实验室里也是独领一个课题组的,来到杨锐的实验室,他当然要有自己的独立课题组。
苏先凯和范振龙一看,自然也是点头应诺,且问:“克隆的话,有确定的方向吗?”
“暂时不设定方向,你们先从基因克隆开始学吧,现在属于知识积累阶段,你们先学会怎么克隆,等咱们开始项目的时候,你们就能发挥所长了。到时候,你们谁更熟悉克隆方面的知识,谁就领衔这个小组。”杨锐娴熟的画着大饼。
边建明再也忍不住了,发出了“哈哈”的笑声,而在杨锐听来,这有点像是被押赴刑场的文人走出行辕前的笑声。
杨锐默默的瞥了他一眼,心说:我就是不问“何故发笑”,你怎么办。
杨锐不问,其他人也不会问,于是,边建明就处于众人的强势围观之中。
边建明略有尴尬,气势顿消,降低了声音,道:“据我所知,克隆是当今世界的顶尖研究,你们说储备就储备的,太有意思了。”
杨锐挑了挑眉毛,却是懒得给他解释。
许正平咳嗽一声,道:“杨锐之前发表在cell上的论文,就是采用的克隆突变基因的方法,不仅克隆了基因,而且是克隆的突变基因。”
见边建明张嘴结舌的说不出话了,许正平叹口气,道:“年轻人要多学习,多看少说,积累知识,也积累人生经验,行了,你去洗烧瓶吧,实验室的会议,你暂时就不要参加了。”
苏先凯好笑的看着边建明颓然而去,心道:一口气得罪了实验室的正副主任,也真是份本事。
杨锐回过头来,又开始布置基因测序的任务。
对他来说,pcr这个诺贝尔奖级的研究是第一优先级的,基因测序不能说是pcr的前序,只能说是间接辅助,无论就学术还是商业观点来看,基因测序与pcr都没有直接关联。
但对杨锐来说,pcr实在是太重要,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就拿到诺贝尔奖,但这种可能性本身,就能带来无数的资源。
杨锐不愿意浪费华锐实验室的人力,又要确保安全,就干脆将这份工作转交给离子通道实验室,反正都是基础研究,只要写得出论文来,成果就算是有了。
许正平四十多岁,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再让他重新钻研,多少有些强人所难。对这个年纪的研究员来说,一门心思的在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上做研究是最好的,重新学习一个全新的门类,再进入研究状态,要求着实是有些高的。
相比之下,苏先凯和范振龙比较年轻一些,两人围在杨锐身边,听他讲解自己的项目计划,一会儿就眉飞色舞起来。
“可行,我看可行。”范振龙拍着马屁,眼睛放光。
杨锐心说:当然可行了,这是人家已经做出来的经验好吧。
……
………………………………
第576章 落后三年
杨锐将离子通道实验室的工作交代清楚,又将姚悦安顿妥当,就回去了华锐实验室。
对现在的他来说,华锐实验室仍然是主场。
姚悦莫名的有些失望,她初来乍到,还是觉得杨锐在身边才安心,好在实验室同仁都很友善,让姚悦的心情逐渐恢复了过来。
“杨锐去哪里了?”姚悦总是有些好奇的问。
“应该是华锐实验室吧,香港和英国公司投资的,黄茂他们都过去了,那边的实验条件更好,按道理说,离子通道这个牌子,是应该挂在华锐实验室头上的。”许正平笑呵呵的介绍了一下。
姚悦问:“为什么离子通道的牌子应该挂在华锐实验室头上?”
“因为华锐实验室做的钾离子通道的项目,黄茂也是到了华锐实验室去。哦,黄茂是以前北大的讲师,辞职可是让人吓了一跳,还好是去了外资企业。”许正平说着学校内的“秘闻”。
“辞职为什么吓人一跳?”姚悦满脑子的疑问,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问。
男士们对漂亮的女孩子总是很有耐心的,只听许正平细细的说道:“现在虽然允许下海了,但黄茂是北大送去美国呆过一年多的,好不容易送出国去的人,你说要是也下海做起了生意,学校的领导不是要坐蜡?”
姚悦似懂非懂的点头。
许正平笑笑:“没事儿,我就是说,黄茂是聪明人,本来在北大也应该很有前途,他愿意去华锐实验室,说明华锐实验室也挺有前途的,是不是?”
“是。”
“行了,你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