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第5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咱们看项目吧。”杨锐岔开了话题。
“对对对,看项目。”许正平也调整好了心情,打点好心情,以加倍的认真,介绍了起来,而且越说越高兴。
事实上,这些短平快的项目,在为杨锐刷声望的同时,同样带给许正平极大的好处。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许正平出的论文,比之前几年出的都多。
虽然全是sci入门级,影响因子最多不超过4。0的论文,但要是换一个语气来说,却应该是这样的:这些全他娘的是sci级文。
如果不是在北大,许正平现在混吃等死,也能折腾一个教授的职称回来。
就是在北大,许正平的论文数也超过了平均标准的,如果这些论文中能够出现一两篇引用较高的,直接用来申请教授,依旧很有机会。
当然,最稳妥的方法还是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但项目这种东西,设定的目标高了,很可能做不出来,做出来但做的慢了,很可能被人抢先――即使一切按照计划来进行,高水平的期刊突然抽风,拒绝接受,也是很让人头疼的事情。
总的来说,一个人如果完成了三个大项目,那一定能写出至少两篇高水平论文,但一个人若是只做了一个大项目,是否能有一篇高水平论文,总归是概率性的。
至于那些做一个项目就写一个大论文,写一篇大论文就发表一个高影响因子的期刊的不是没有,但也不是哪里都有的……
许正平的目光不自觉的在杨锐身上巡游。
在他认识的人里面,能做到有的放矢的研究者,杨锐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
脑洞一开,就再也关不住了。
许正平像是放幻灯片似的,开始一个个闪过杨锐写的论文,做的项目。
就总数来说,以杨锐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早就超过了50大关,他早期光是在sci入门级的《生物化学系统生态》上就发表了二十篇左右的论文。
进入北大以后,杨锐的论文数量没有减少,质量却明显提高了。
而且,不像是北大的老师,杨锐的得到的支持,主要就是捷利康一家公司,后来,国医外贸也给送了钱,北大生物系也给了经费,但那也就是这半年以来的事。
真正支撑着杨锐继续做研究的,还是成功两个字。
许正平细细回想,这杨锐做的项目,好像就没有失败的。
与加州大学的科研竞争都赢了――此事想起来尤其可怕,事实上,如果是一名中科院的院士在科研竞争中胜了加州大学的教授,这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反而是杨锐的胜利,让大家不知所措。
做一个项目就成一个项目的学者很多,尤其是国内目前的环境下,承受不了失败的人就只能成功。
但就杨锐目前的身份来说,他的成功反而具有更强的公信力。
“你们正在做的嗜热菌的项目怎么样了?”许正平知道这是一个大项目,尽管不清楚项目的主要内容,但从经费、时间还有关注度上看,这个项目的规模至少不小。
杨锐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笑笑道:“华锐实验室在做,就是黄茂他们,目前来说还挺顺利的。”
“你没参与?”
“我主持项目。”这就是通讯作者加第一作者的意思了。
这都是80年代了,一个项目好几个人做是基础,独享第一作者的情况是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可能了,尤其是生物学,进步太快,要求太高。
许正平犹豫了一下,问:“那你的独立实验室呢?要开新项目吗?”
“当然要开,咱们现在做的这些,以后都放在新的实验室做就行了。”
“这些项目是挺好的,就是有些琐碎。”言下之意,许正平就是闲小。
杨锐笑着点点头,说:“现在的经费不多,暂时只能如此了。”
他当然不会说,目前做的这些项目,都是在给基因组学先打基础。
不过,基础终究只是基础,做的再好也不过是优秀的搬砖工,许正平不想做也是正常,毕竟,他积累的小论文也不少了。
两三个月前,许正平还会为刷出的论文数量而高兴,但数量起来了,他有新的要求也正常。
人都是这样,时过境迁,想法不免会变。
许正平迟疑了一下,道:“我倒是还有剩下的一些经费。”
此言一出,听到的人都晕了。
杨锐也疑惑的看向许正平。
“等你的新实验室起来了,咱们可以一起开发几个大点的项目。”许正平胸口是一股子热气,这是搏一把的勇敢突然发挥了作用。
“项目做大了容易,成果大不大……”杨锐说着停了下来,迟疑的道:“您愿意来我的实验室工作?”
“你要是不嫌弃的话,就让我在你的实验室里帮忙吧。”许正平笑呵呵的。
“怎么会嫌弃呢。”杨锐立即握住了许正平的手。许正平正是年富力强出成绩的时候,到哪里都会受欢迎的。
两个人都默契的没有提实验室共建的茬儿,如今独立实验室都批了下来,许正平再强,也只能安心的做小老板。
这和在唐集中的实验室里工作还不一样,虽然工作的内容是一样的,但在名义上,许正平是在唐集中的实验室里,而唐集中毕竟是老牌的教授。
到杨锐的实验室里工作,对许正平来说,确实是需要一些勇气的。
之前,蔡教授提出的是共建实验室,都未得到积极的响应,杨锐如今得到了独立实验室,许正平再进来,风评不会好听。
唯一能改变外界观点的,只能是成果。
许正平因此比杨锐还要努力,不仅再次增加了在实验室里的时间,甚至自觉的做起了杨锐实验室的监工。
………………………………
第531章 观者云集
杨锐并没有急着将实验室开张。
在他的计划中,这也是一间很重要的实验室。
华锐实验室是全资属于他的实验室没错,但要是把所有的实验都交给华锐实验室做,那华锐迟早得倒闭。别说杨锐玩不起,把世界富豪排名前世的捏到一起,也总有他们玩不起的时候。
仅仅是人类基因图谱,花了上千亿美元,也不过是做出了一个初步的图像,要深入玩下去,几千亿几万亿几十万亿美元,永远没一个止境,看里根的星球大战的结果就知道了,偌大的苏联都被玩残了,个人要做基础研究做的风生水起,难度太高。
用国家资源就不一样了。
如果是欧美国家,私人实验室照样有拿国家资源的资格,著名的贝尔实验室,还有千禧年以后越来越厉害的ibm实验室,都是实在的例子。
但在中国,尤其是80年代的中国,能得到国家资源的,也只有政府实验室了。
杨锐将自己用剩下的所有官方经费,全都投入了这间实验室里。
作为一间校级实验室,杨锐的独立实验室原本只有十几万的基建经费,外加十几万的首年经费,而且,前者还不直接给他,后者是按期拨付。
事实上,杨锐现在拿到手的,也就是公示的5万元。
就这,都是蔡教授便宜行事以后的结果,如果是正常的流程,杨锐想拿到这5万元,先得弄出一整套的实验计划,说明自己未来一段时间的花销,然后才能按期拿钱,自然,拿钱以前,还得接受检查。
总而言之,从政府拿钱也不是那么好拿的。许多的知名教授,在身价增长以后,都有拒绝拿国家资金的情况。因为相比于其他组织,政府资金是最古板的那种。
若是给的少了,真不如不拿。
国内的情况也是差不多,但也有一定的区别,像是蔡院士这样的,声望卓著,拿的资金不多,受到的管理反而更少,他帮杨锐拿到的钱,也可以绕过一些必要或不必要的程序。
另外,就国内的现实来说,五万元是真的不少了。
可就国际的现实来说,五万元是真的少。
然而,科研从来就不是国内的事,像是“填补国内空白”这种明显是重复已有实验的行为,杨锐真是懒得去做。
但要是想填补国际空白,5万元的首期,对于一间崭新的实验室来说,实在是太少了。
算上十几万的基建费用也是一样。
好在杨锐还有其他的来钱渠道。
首先是来自可口可乐的15万美元,这笔钱是不方便进入杨锐的华锐实验室的,但进北大的独立实验室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国医外贸也曾给了杨锐一笔人民币的经费,杨锐之前用了大半,但也还有近十万元剩下。
蔡教授代表北大给的60万元的经费,剩下的也有十几万。
这些钱统和起来,能把杨锐的实验室提高不止一个档次。
虽然还是比不上唐集中的实验室,但杨锐有别的办法,他是集中资金买大设备。
出自ge公司的全套氨基酸分析系统,送到校园里的第一天,就引来了无数人的围观。
唐教授实验室里的谭助教,盯着工程师安装系统,读着说明书,口水就流了下来:“阳离子交换层析柱,利用ph和温度的变化梯度洗脱,茚三酮衍生显色……真好,真好。”
从新加坡飞过来的工程师在安装,谭教授就在旁边摸。
许正平的眼睛里亦有兴奋,但他也有担心的问:“钱都买了这套仪器,剩下的还能配置起来吗?”
杨锐反问:“还要配置什么?”
“离心机、分光光度计、色谱仪、显微镜,我还想要点电化学仪器,比如酸度计、离子计、电导计……”许正平掰着指头在数。
杨锐笑了起来:“咱们就那么多经费,怎么买得起这么多仪器。”
“你把钱都用来买这个了?”许正平问出自己最担心的问题。
全套的氨基酸分析仪占了两组实验桌的样子,看外形就知道非常贵。当然,它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