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都市小说电子书 > 重生之神级学霸 >

第1317章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1317章

小说: 重生之神级学霸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纷乱的声音,让记者们乐不可支的做记录的同时,也是不免幽怨,要是杨锐出现了,这个新闻性可就太好了。

    可惜,杨锐既没有出现,也没人暴出杨锐的家庭地址。

    眼瞅着上千人的队伍,就要这样白白的散去,突然又有新的消息传来:

    “我们上电视了!”

    “我们上电视了!”

    一台电视,竟然被从家属楼里搬了出来,十几条插板组成的电线,弯弯绕绕的从家属楼扭到了小操场,用以保证这台十四寸的小家伙,能令上千人得到最新的信息。

    电视里,赫然就是两个小时前,圆明园的场景。

    86年的中国新闻界,几乎是没有直播概念的,摄影师将拍下来的片子送到剪辑室,再由后者将之与主持人的录像带糅合起来,才能形成节目的基础。这个过程,正常也得几个小时的时间。

    事实上,新闻节目能够在几个小时内完成剪辑,已然是它高贵的跟脚了。

    今天的节目,却是比往常的新闻更快。

    主持人章凡强抑着自己的激情,用尽可能平常的语调,描述着屏幕中的场景,道:“来自北大、清华、人大等学校的学生们,来自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此时正殷切期待着诺贝尔奖的消息……大家都很期待,而很紧张……”

    这期节目,就像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扩音器,将圆明园前的消息,传递到了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

    更多的人骑上自行车,坐上汽车,跳上飞机,直奔此处而来。

    “让食堂煮点绿豆汤……”

    “把所有空的教室的灯都打开,请站累了的人进去休息,要谨防出现晕厥等情况。”

    “弄一些栅栏,卡住学校内的交通要道,也不能让他们走的太轻松。”

    “要不要去找一下杨锐?”

    “不要,他来了只会更乱。”

    站在教学楼的顶层,几名学校领导快速的交换意见,并下命令。

    几个人面前的电视机也没有停下来,反而在有意无意间,更加烘托出紧张而期待的气氛来。

    就在所有人都疲倦要死的当口,屏幕突然一闪,再次回到了演播室。

    “大家好,我是章凡。”章凡开心的喊出自己的名字,再道:“本台收到的最新消息,本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即将在接下来的几分钟时间里颁布。我面前的电话,将为我们带来最新的消息……”

    在没有无线耳机的时候,章凡干脆就在面前放了一只又笨又大的转圈儿的电话机。

    观众们并不介意电话机的大小,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去,就连校园内的声浪,都变弱了许多。

   


………………………………

第1356章 我得了诺贝尔奖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在过去几年,都是颁布给多名学者的。例如去年,1985年的诺贝尔奖,就是给予了美国人布朗和美国人戈德斯坦,用于奖励他们在胆固醇代谢及与此相关的疾病上的研究,1984年的诺贝尔奖,更是给予了三个人,分别是丹麦人杰尼,德国人科勒和英国人米尔斯坦,他们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确立了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究出了单克隆抗体……”主持人章凡尽其所能的介绍着自己所知的诺奖情况。

    那些拗口的名词,他在此之前也是读过了无数遍,才能如此流畅的说出来。

    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是听的如此认真。

    央视在教育民众方面是有超卓的经验的,比如素质一词,提出来之前没有几个人用过,一夜之间变成了大江南北熟悉的调调。再比如萨马兰奇的名字,正常人一辈子都不会读出它来,偏偏变成了令人耳熟能详的名字。

    章凡相信,只要自己将今天的节目做好,就一定会产生示范效应,再等各大地方台重播或者再做节目的时候,他就俨然是央视主持人的模样了,实习或者顶替之类的名目,尽皆可以去掉。

    而对观众来说,他们的选择其实也不多。

    86年的电视台,既没有到它的巅峰时期,也没有到百花齐放的繁盛时期,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买了电视的人都只能收到一两个台,收不到地方台或者信号不好的情况极其普遍。

    即使如此,需要普通家庭10年收入的电视机,依旧风靡全国,展示着非同一般的宣传作用。

    大家看着只有一个节目的电视,依旧是兴奋的浑身颤抖。

    “杨锐。”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科恩是竞争者。”

    就是远离政治和文化中心的乡间小镇,聚拢在打谷场的人们,也能将外国人的名字轻松的叫了出来,就像是他们此前说起基辛格、尼克松、斯大林一样。

    “要我说,杨锐是很难得奖的,你们看看电视里说的,之前得奖的都是外国人,还都是发达国家的人,咱们国家太穷了,肯定得受欺负。”

    “人家说了,杨锐要不是中国人,早得奖了。”

    “你那是听谁说的啊。”

    “就电视里说的。”

    “我天天的看电视呢,怎么没见说啊。”

    “你没看中午的节目。”

    “你中午还看电视了?”

    “嘘,别打,别打,看,他拿电话起来了……”

    电视屏幕里,章凡果然拿起了电话,道:“我们现在得到消息,诺贝尔委员会,正在尝试打电话给即将获奖的候选人。这是诺贝尔奖的习惯,他们通常会用电话或其他方式联系受奖者,在得到愿意接受奖项的回答后,才会对外宣布。”

    当然,某些情况下,诺贝尔奖委员会也是会直接颁奖,而无视受奖者的意愿的,也是这样的原因,造成了一些拒绝受奖的情况出现,不过,最近一些年是越来越少了,打电话更多的是变为一种仪式。

    而在招待所内,所有人几乎是不约而同的看向了门口的桌子,杨锐和蔡教授等人,刚刚从房间里出来,

    饭厅里,并没有奇怪的电话铃声响起。

    老方和葛兴邦不禁大松了一口气,虽然早就料到是这样的结果,但是,临到结果的时候,他们还是有些紧张的。

    “幸好老外还没有彻底昏了头。”老方笑了笑,没有好意思让笑容暴露的太久。

    葛兴邦亦是小声道:“怎么能昏了头呢,23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想一下都觉得不可能,真当外国人不论资排辈了?”

    “论资排辈,更是排不到杨锐身上,你看看最近几年得诺贝尔奖的人,最远也就是匈牙利的科学家了,还是到了美国的匈牙利科学家,苏联都被排除在外了。”

    老方和葛兴邦越是讨论越是开心,对他们来说,这也就好像是一次考试结束了。

    杨锐没有通过考试,就等于他们通过了考试。

    老方和葛兴邦甚至不忘用同情的眼神看向老谭,后者的输诚在他们看来是纯亏了。

    老谭倒不是特别在意,失望是有一些的,但也就是下了赌注没有狂赚的失望而已。

    从展望未来的角度来看,杨锐的崛起是势不可挡的,诺贝尔的三种自然科学奖,评选进入到最后阶段的纯中国学者,国内是一个都没有的。

    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美籍华人不说,台湾得了诺奖的学者,在中国大陆方面也是丝毫不会宣传的,去掉这么几位之后,杨锐可谓是万顷山地的一颗独苗。

    而且,已经是相当粗壮的独苗了。

    起码比老谭本人的腰要粗。

    杨锐没能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老谭也就不是特别失望了。往十年以后看,总比老方和葛兴邦的选择好。老谭心里明镜儿似的,他知道,老方和葛兴邦现在之所以搞各种反对,其实就舍不得眼下的权力。他们看的是脚底下的一亩三分地,争的就是这三五年的利益。

    再过三五年,老方和葛兴邦说不定话都说不清楚了,又哪管身后的洪水滔天。

    要说在场最失望的,莫过于刘院长了。

    不像是蔡教授和伍洪波院士那样,刘院长对杨锐有着异乎寻常的,超越理智的信任和期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过去四年时间里,他是看着杨锐成长起来的。杨锐远胜于常人的表现,也给了他极大的暗示。

    诺贝尔奖虽强,可在刘院长看来,杨锐说不定真的是能得到的。

    当然,理智告诉他,杨锐得不到诺贝尔奖才是正常的,任何人在任何一年得不到诺贝尔奖都是正常的。

    然而,刘院长并不愿意这样想。

    只是,此时也不得不这样想了。

    不仅不得不这样想,他还想给杨锐找一个台阶下。毕竟,杨锐再年轻,也不过是个二十二,二十三岁的年轻人,又是一路高歌猛进起来的。

    刘院长生怕杨锐有什么想不明白的地方,恼羞成怒了就不好了。

    他斟酌着语气,再注意着杨锐的表情,轻轻的咳嗽一声,道:“杨主任,这边促进会剩下的事也不多了,咱们要不就先回北大去,实验室那边还需要您主持工作呢。”

    “也好。”杨锐亦是遗憾与失望并存。但诺贝尔奖这种东西,施加影响是能做到的,控制它就太缥缈了。

    PCR和G蛋白偶联受体固然是强的不行的诺奖级成果,可没得奖的大犇级成果太多了,而每个能得奖的成果,以后世的眼光来看,也真是丝毫不逊色于PCR和G蛋白偶联受体,像是84年得奖的单克隆抗体,凡是读了研的生物系学生,就没有不熟悉的,多少科研狗都被它给累死了,累累丰碑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强行要在今年获得诺贝尔奖,大约也是一厢情愿了。

    刘院长见杨锐尚能控制得住情绪,顿时感觉轻松许多,连忙道:“我一会给大厨打电话,让他准备点梅花肉和排骨,你不是喜欢烤着吃吗?咱们来个全套的。”

    要是换其他教授,刘院长可能还拿捏不稳,对杨锐,他就太清楚了。一般实验室里有什么点不开心,例如进度落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