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都市小说电子书 > 重生之神级学霸 >

第1316章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1316章

小说: 重生之神级学霸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

    老方摇摇头,道:“杨锐这小子说的也没大错,你想想看,他做的是科研,又不是搞政治的,能有什么危险性?再危险能危险到哪里去,还需要提前用电视台敲打?”

    边虎低声道:“我倒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没您想的这么深。不过,要是不为了敲打,电视台播这个,是什么意思?还有花心思去专门得罪人的?”

    “兴许就不会得罪人呢,你看杨锐不是挺高兴的?”老方淡淡的说,眼里还带着些羡慕。

    边虎有些发愣,道:“他们还能提前和杨锐沟通了不成。”

    “那倒不一定。”老方很熟悉媒体的风格,微微摇头,不是高级领导是没有这样的资格的。

    “那有什么意义?”边虎不禁重复询问起来,就像是在实验室里一样。

    老方耸动了两下鼻子,没有吭声。

    食堂内的众人,略显沉闷的吃过了早餐,然后各自离去。

    杨锐、蔡教授和伍洪波等人自成一个小圈子,并不多说什么,老方和葛兴邦也是心存疑窦,懒得挑衅,反而是老谭什么都不知道,他既然同意了三分之二的分配方案,也就脱离了方葛的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脱离了激烈的争斗,倒是无所谓其他人想什么了。

    食堂里的安静,并没有蔓延到招待所的其他地方。

    自早餐结束以后,好事者就忙碌于各种串联,使得招待所内热闹非凡。

    原本就是苏式的大走廊的房间,此时一间间的都打了开来,人们进进出出,像是商贸区买卖货品一样。

    不知什么时间,某个房间里,又传来电视机的声音。

    “老大爷,你是哪里来的。”

    “我是从河东省来的。我来支持我们河东子弟杨锐,争夺诺贝尔奖。”

    “呦,从河东省专程来京城吗?您了解诺贝尔奖吗?”

    “了解,我以前在河东省下属的卫生防疫站工作,我知道诺贝尔生物学奖,是世界上的生物最高奖项,我前天就买了火车票,坐了一天两夜的火车,才到。”老大爷的声音听起来很洪亮,带着时代特有的振奋感。

    记者显的更加振奋的道:“那你知道,诺贝尔奖是哪里评选的吗?”

    “是在瑞典,由西方国家评选的。”

    “既然是在西方国家评选的,您还做这个标语,有什么用呢?评委也看不到呀。”

    “看得到看不到,是我的一份心意,你们年轻人,不知道咱们国家,以前的卫生防疫局势有多么的严峻,不知道咱们国家现在的卫生防疫工程有多困难。我们卫生防疫的对象,是人眼看不到的细菌和微生物,是摸不着的疾病。这不是两把钢枪,几万人的誓师大会就能战胜的,我们得要科学家做出来的84消毒液,要消毒水和葡萄糖,要青霉素和各种各样的药品,才能战胜这些敌人。”老大爷停顿了一下,声音更加高昂起来:

    “微生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敌人,这个敌人,不比美帝国主义弱,它们害死的人,不比美帝国主意害死的少。我们必须得战胜这些敌人。我不要外国人看到我的标语,但我希望,外国人能看到杨锐,让他们知道,我们是钢枪打不倒的中华民族,我们也是疾病摧不垮的中华民族……”

    苏式大走廊里,说话的人越来越少,渐渐的寂静无声了。

    更多的人聚拢到了开着电视的房间,有的人挤了进去,有的人就留在外面,竖着耳朵听。

    电视机的声音被拧到了最大,让大爷的声音,响彻楼道。

    “老一辈的人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是真的挨打,打的我们血流滚滚,尸骸遍地。我不是很懂科学,但我想啊,当年洋人发明的蒸汽机,运到中国来,肯定有人笑,太贵了,不好用,没有骡马用处多,好养活……我啊,就希望,咱们现在的中国人,能虚心起来,支持科学,支持现代化的建设,不要再等到五十年一百年以后,被后代人嘲笑……”老大爷的声音,渐渐的变的有些颤巍巍的,语调却是一样的激昂。

    “谢谢大爷。您的殷切嘱咐,我们收到了,另外,大爷,您能给我们的观众朋友,展示一下您自制的标语吗?”记者的声音清晰的传了出来。

    电视机里传出抖动布条的声音,紧接着,就是老大爷带些口音的普通话:“没有今天的科学,就没有明天的幸福生活。支持杨锐,支持科学,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您想把这个标语挂到哪里?”

    “我想挂到北大的门前,让学生们都看到,希望他们都能像是杨锐一样,做中国的脊梁!”老大爷的音量,渐渐的降了下去。

    却是令人倍感沉重。

    走廊内依旧没人说话,学者们互相看着,又互相远离,最终默默的回到了各自的房间。

    砰。

    砰。

    除了关门声,招待所的主楼内,再没有其他的声音,连电视机,都被人悄悄的关掉了。

   


………………………………

第1355章 圆明园

    晚间,久久陷入沉寂的圆明园,突然变的热闹起来。

    地处北四环的圆明园,往好里说是一座公园,说的实在些是座废墟,虽然日间的游客总归是有的,但在入夜以后,通常都是寂寞而孤单的。

    今天,圆明园却再次被张灯结彩的打扮了起来。

    突如其来的热情,似乎令它有点懵,圆门既没有打开,也没有工作人员出来接待,但人们并不在乎这些。

    大家只是想要借助它绝妙的地理位置而已。

    圆明园距离北大,仅仅相隔一条马路,激动的人群霸占了马路,将漂亮的红幡挂在圆明园的围墙上,还有它的铁质大门和门头上,还有它大门前的空地上……

    如今的国企和单位,储备最多的除了带单位抬头的信纸以外,就是横幅纵幅和红幡了。但凡是有领导出没的地方,就要挂的红艳艳,红火火的。

    发展到80年代,已经变成了但凡是有人出现的地方,都要挂的红艳艳,红火火的。

    更不要说,眼前令人兴奋的祝贺仪式了。

    轰

    一只一人多高的篝火,被浇上了汽油,点燃了起来。

    周围有人忍不住,已经是唱歌跳跃起来。

    一名外国记者,兴奋的将相机里的胶卷一摁而光,才想起来问陪同而来的中国人,道:“他们的表现,我是说这些高兴的人群,他们让我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一场舞会中似的。”

    来自中方的翻译心情放松的看着跳跃的人群,笑道:“你看的也没有错。”

    “是这样吗?”

    “中国人在最近一些年,举行了许多的政治运动,以至于政治运动就变成了他们熟悉的社交方式,年轻人在游行中认识彼此,在圆桌讨论中熟悉对方,或者在贴横幅的时候互相接触,是很正常的。”

    “现在也是一场政治运动吗?”外国记者换好了胶卷,又以人群和篝火为背景,对着墙上的标语一通狠拍。

    《为中国科学家喝彩》

    《支持杨锐》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很快又消耗了外国记者的一只胶卷。

    旁边的一名中国记者,又是羡慕,又是鄙夷的瞅了一眼他手里的相机,然后将目光重新放在了自家海鸥的取景器上,等待了许久,才以“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标语为背景,拍下了一张照片。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有出处的,它是当今体坛最喊得出来的口号,正是源自北大学生的创作。

    当然,它最初是赠送给男排的,它们在81年的时候,击败韩国队进入了世界杯。不过,随着女排创造出“五连冠”的奇迹,“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就渐渐的变成了女排的专用口号,不仅在80年代家喻户晓,还是女排精神的口号代表。

    而今,又是北大的学生们,将这个口号,挂在了圆明园的前方,赠送给了自己的同学和老师的杨锐。

    在中国记者看来,这才是值得纪念的一幕。

    中国文化,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的传承。

    中国记者瞄了外国记者一眼,忍着不去羡慕他随意使用胶卷的自由,转而对自己打起气来:真正有价值的画面,只有自己的照相机,才能拍出来。

    他留了十张照片,一直没有去用,就等着杨锐出现。

    在他的设想中,当北大的学生们拥簇着杨锐来到现场,在篝火后,标语前,将杨锐跑起来的场景,是最值得自己抓拍的。

    如果这样的场景出现,他也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将之拍下来。

    唯一的问题,就是杨锐始终没有出现。

    “杨锐呢?”

    “杨教授呢?”

    “杨主任呢?”

    现场一阵混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叫法。

    几名记者更是焦急的在人群中打转,没有杨锐的参与,总感觉少些什么啊。

    “我们找杨锐去。”不知是谁,振臂一呼,云者景从。

    浩浩荡荡的人群,便从圆明园,再次转向北大。

    但是,即使大家趁机将毗邻圆明园的北大转了个底掉,依旧不能发现并不存在的杨锐。

    “咱们去杨锐家里找他吧。”

    “谁知道杨锐家在哪里?”

    “没有认识杨锐的吗?请杨锐教授来北大啊,大家都是支持他的。”

    “估计是预知得不到奖,不愿意出来吧。”

    再和谐的团队里,也总有一两个讨人厌的孩子。

    一人带点抱怨的猜测,立即被人围攻了。

    “杨主任不是这样的人。”

    “就是得不到奖,现在也是世界第二人了。”

    “至少是今年的世界第二人了。”

    “这就是中国人零的突破了,诺贝尔奖要是像奥运会一样,来个金牌银牌和铜牌,咱们也算是得奖牌了。”

    纷乱的声音,让记者们乐不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