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第1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锐只是笑一笑,道:“上百万哪能建一条输电线出来。”
他原本甚至做好了要自建输电线的准备了。不是他钱多的烧,而是目前的形式如此。
若是看80年代的企业发展史的话,几乎每个外企和合资企业,都有自建公共事业设施的经历,有建输电线的,有建自来水管道的,有建排污设备的,有建公路的,还有自建铁路和码头的。
总的来说,国内的基础条件落后,要想等政府做好一切建设,时间上的消耗,也许比资金消耗更厉害。
80年代进入中国的公司,包括可口可乐,或者医药行业的捷利康,都是为了抢占市场而来,他们都是不耐心等待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
合乎高要求的公共产品,更是困难。
这一方面是中国目前的工厂与国外的工厂在技术和设备上有代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80年代进入中国做工厂的,都是国际一流的大厂,不是世界五百强什么的,也起码都是区域经济中的佼佼者,否则,国外广大天地都没有占全活,又何必着急占据中国市场呢。
这些工厂,比如可口可乐,比如捷利康,比如宝洁,比如雀巢,比如奔驰,比如大众,他们既然在中国建设新工厂,不可避免的会使用新技术――新的生产技术总是比旧的生产技术更划算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中国引进了一大批超出中国基础建设水平的工厂。
为这些工厂提供公共产品,也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
因为挑战过于巨大,大部分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在中国的建厂时间都拖的很久,进一步的导致自建公共服务的行为变的普遍。
准确的说,其实不是大家拖不起了而自己搞建设,而是中国政府之前就不肯让外企搞建设,如供电供水之类的项目,很早就被认定为关乎国计民生的。
全面放开给外企――电力电网到30年后都没有放开,所以,80年代中期的外企建设,几乎都是一场场博弈。
华锐制药厂的标准同样很高。
但是,作为制药厂来说,它又有很多的好处,比如说,制药厂是高科技企业,科技含量高,人均附加值高,同时,药厂对原料的消耗低,又能带动一个产业链的发展。
另外,药厂的产品直接作用于人,决定人的健康和生命,中国自然希望在自己的土地上,拥有这样的先进工厂――哪怕是港资企业,也总比没有的强。
也是有这样的基础,再加上杨锐的关系,才有增建输电线的可能。
不过,杨锐还是尽可能的避免自建的,否则,后期的政治问题会比经济问题还多,他也不在乎输电线的所有权是谁的。
看着前面供电局的讨论再趋于激烈,杨锐对牛安道:“你去给他们说,如果南湖供电局能解决物资指标的问题的话,我们可以出一部分费用。”
牛安下意识的向杨锐确认了一遍,重重点头,飞奔而去。
计划内的物资是非常紧俏的,因为一张批条就能倒卖两倍三倍的利润,使得有资格分配计划内物资的官员奇货可居。
就86年来说,需要橡胶和金属来生产的电缆,倒卖空间是相当大的。
不过,若是有省里支持的话,供电局说不定真能多得一些计划内的物资,华锐再肯出一些钱的话,那就是双赢的局面了。
至于哪家工厂因此而被减少了计划内物资,杨锐就管不着了。
商场如战场,有本事你就活,没本事你就死,压死骆驼的也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
………………………………
第1141章 紧密团结
供电局的大铁门里,萧安国萧科长听到牛安转述的话,险些笑出声来。
萧科长是为了对位市里派出的沈科长,才从楼里出来的。他有些不耐烦的跺跺脚,对牛安道:“你们知道建一条输电线要多少钱吗?出一部分费用是多少?你们出得起零头吗?”
牛安机敏的问:“只要出零头就够了?”
这个话,萧科长可不敢答,顿时生气了,道:“你们什么意思?耍着我们供电局玩呢?我告诉你,别想这个事了,莫说没有物资指标,就是有,也不能用来建备用线路。”
“我们出三分之一。”杨锐此时穿过了人群,也来到了大铁门的对面。
双方隔着手指头粗的铁栏杆,有点像是谈判,有点像是探监。
萧科长抬起下巴瞄了杨锐一眼,却是心中一动,问道:“你是哪位?”
“这位是我们的杨顾问。”牛安说了一句,待要详细介绍,被萧安国给打断了。
“你是杨锐啊。”萧安国的语气有些惊叹。
杨锐微微点头,道:“我是杨锐。”
“杨先生,你好。”萧安国的手从铁门里伸出来,和杨锐握了一下。
他似乎也察觉到这样的姿势有些不雅,可要说打开门,萧安国终究是不敢的。
“不好意思,杨先生,有机会,有机会请你坐一下,今天这样子,我们是在是没办法。”萧安国前倨后恭,却是因为杨锐的名声。
在河东省内,杨锐怎么说都是拜访过一票大佬的人物了,再加上西乡开发区的建设,以及人们小道消息的传播,哪怕不知道杨锐与华锐的关系,萧安国对杨锐的认识也是足的不能再足了。
不过,认识的再清楚,也不能就把家底儿清空了端上来。
萧安国诚恳的道:“杨顾问,不是我们不想做,实在是我们做不到,如果您实在要建备用输电线,我们把它列进明年的规划中,最多再一年时间,就能建起来,您看这样如何。”
“到1988年建成?”
“差不多吧,或许能建的快一点。”萧安国信口而言,反正都是两年后的事了,到时候他在哪里还不一定呢。
杨锐撇撇嘴,道:“我等不了这么久,这样好了,我们出五分之二的资金,你们出物资指标,做出来的输电线,全归你们,我们照交电费。”
萧安国费了一阵子劲,才把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的路径弄明白。
原来也就增加了7%都不到的资金。
萧安国无奈笑笑,道:“杨顾问……真的不是我们不愿意,这笔钱太多了。我们也拿不出来啊,如果省里能直接批给我们,或者用来交换其他输电线工程的话,我们供电局也是乐见其成的。”
“能否交换其他输电线工程,我说了不算。”
“我们说了也不算呀。”
“一半。”
“恩?”
“华锐出一半的钱。”
萧安国迟疑了一下,道:“您可知道,一条上百公里的输电线,出一半的钱,可能也要百万级了。”
“华锐出得起。”
萧安国心想,我当然知道华锐出得起了,问题是你说了算不算。
似乎看出他的疑惑,杨锐淡定的道:“我是带着全权委托来的,随时都可以提出现金。”
“这个……”
“你喊人开门,放我进去,我去和你们窦局长说。”
“今天不行,窦局长今天……不在。”
萧安国望着外面的人群,还是有些畏惧的,他们这一代人,太知道群众的力量了,更知道群众力量的不可控。
杨锐亦不催逼,约定了时间,就直接离开了。
第二天一早,杨锐带着牛安,另有华锐派来的工作人员,以及表哥段航派来的警员,一起浩浩荡荡的来到了供电局。
堵门要从8点钟开始,每天都是准时的。
萧科长等在大铁门跟前,做贼似的将杨锐等人从小门里拉进来,与此同时,清洁工们还在仔细的清扫周围的每一寸土地。
“窦局长比较忙,只有20分钟时间。”萧科长的神态语气,比昨日冷淡了一些。
杨锐心想,供电局大约是得出结论了吧。
不过,他对此并不是甚为在意。
窦局长办公室。
不止窦局长,另有其他三名副局长,也都列席其中。
一群人虎视眈眈的望着杨锐,浑身跳跃着战斗的气息。
“我把钱带来了。”杨锐没有给他们战斗的机会,挥挥手,就让后面提着行李箱的牛安,走上了前台。
银白色的箱子,本来就有些夺目,当它被扛上桌子,平放解锁后,就更加的醒目了。
整整齐齐的崭新的大团结,紧紧团团的塞在箱子中,挤的透不过气来。
更吸引人的,是箱子的右下角,一叠绿色的纸钞,紧密的团结在以大团结为中心的钞票堆中。
……
………………………………
第1142章 红旗招展
“这是什么意思?”窦局长忍不住问了出来。
要不是看到绿油油的钞票,窦局长原本是端得住的。
“我带了2万美元过来,以防你们有需要购买的材料设备,一时之间采购不到。”杨锐的声音充满了自信,理由也很充沛。
现在的电网系统不像是以后,放在二三十年后,中国电网体系别说是全国产化了,甚至出国给一个一个的国家做电网。
但在1986年,中国的供电系统进口设备是常态。
不过,进口是有进出口公司负责的,供电局自己等闲都是接触不到外币的。
窦局长的眼睛几乎要放出光来,像是墓地里的电灯泡似的。
杨锐好整以暇的看着桌子对面的几位官员。
外币这种杀手锏,他用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偏偏每次都好用的紧,让人欲罢不能。
不像是国内的其他企业,杨锐的收入结构中,外币的收入是大大高于本币的。他的人民币收入主要来自于保龄球馆的收益,虽然也是很不少了,却无法与华锐公司的收入相提并论。
所以,花销外币对杨锐来说,比开销本币还要轻松。
但是,对窦局长他们来说就不同了。
区区南湖市的供电局,平日里哪有机会接触外币。
而接触的本币再多,又如何能与外币相提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