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都市小说电子书 > 重生之神级学霸 >

第1046章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1046章

小说: 重生之神级学霸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能管理实验室的学者,能够指出科研方向的学者,本身就对其科研能力,做出了极高的要求,而在此基础上,还要有系统的管理,那就更少人做到了。

    在老曹看来,还不到30岁的杨锐,能做到这一切,几乎已经是确定了飞黄腾达之路。

    在杨锐看来,乱糟糟的头发和乱糟糟胡子的老曹,就像个洗干净的拾荒者……

    笑着点了点头,杨锐寒暄道:“你们的研究所真够大的了,基建费就够我用二十年的了。”

    同样是院士的实验室,有的是一栋楼,有的是一栋楼组成的研究所,也有的是拥有十几栋楼的研究院,就像是朱院士的所在。

    老曹很能理解杨锐的感慨,微笑道:“朱院士的研究所的年代久了,咱们脚下这栋楼还是苏联援建的呢,不过,要说研究经费,谁都不敢说自己就能拿的比杨主任多,您的离子通道实验室,去年拿到了两百多万的经费吧。”

    “主要是学校给的,另外还有可口可乐、捷利康之类的外企的赞助。”经费都是公开的,虽然不对公民公开,但是对公务员公开,想问都能问到。

    老曹听着杨锐说话,口水都要流下来了,笑道:“外企的赞助可没听说几个人能拿到的,您有空可得教教我。”

    “看您说的,我也是因缘巧合。”杨锐谦虚着,走进了会议室。

    进门的一瞬间,杨锐就感觉到有无数的视线射过来。

    一间屋子里十几个人,都用各色的表情看向杨锐。

    其中大部分其实是杨锐见过的,或者是某次学会,或者干脆就是北大的教授。

    学术圈子就是这样一层一层罩起来的,局外人永远不得其门而入,而圈内人是绕的早就不想绕了。

    朱院士坐在会议室的角落里,位置并不显眼。

    不过,任谁将目光扫过去,都不会漏掉这位温吞水的院士。

    事实上,当大家看够了杨锐之后,还是会自觉不自觉的将目光投向朱院士。

    “杨锐来了,我给你介绍一下,这里总共12位,是我组建的生物学的小组,大家对你提交的发展纲要很感兴趣啊。”朱院士等大家将杨锐参观的差不多了,才慢悠悠的站起来,一一介绍在场的学者。

    杨锐也是一一打招呼,再坐到桌尾的位置。

    “杨主任,您做的发展纲要弄的很细致啊。”老曹坐在杨锐旁边,像是已经熟络的样子笑着说。

    杨锐道谢。

    “时间线也很好啊。”杨锐对面的是米教授,来自武大,也是为了编制这份计划书,而常驻京城了。

    杨锐道谢。

    “项目设计的也好。”

    杨锐正要道谢,有人开始提出了异议:

    “项目还应该要讨论吧。”

    “讨论不就是分猪肉?咱们得先把基调定下来,要不然,就不要做什么发展纲要了,还像是以前那样撒胡椒面算了。”

    “做发展纲要不是搞独裁,项目全部确定下来,那就不是定基调了。这不是又回到搞计划的老路去了?”

    “咱们做的就是高技术发展计划,当然要计划了!”

    “谁说做计划就要你全部计划了?你干脆把项目都做了算了去!”

    人一多,说什么的都有,而且,所有人似乎都是自带辩论体质的,几句话展开以后,自己就陷入了争吵。

    “我们每天都这样,您别介意啊。”老曹在争论的间隙说了一句话,转头又回到了战斗状态。

    朱院士静静的听着,三五不时的打量一番杨锐。

    在这个房间里,能够引起争论的话题,就可以认为是重要话题了。

    过了会儿,朱院士直更是接点名道:“杨锐,我看你做的计划里面,特别指出,要贯彻‘择优劣汰’和‘竞争促进联合’,具体是在续签合同和课题优势方面做限制,能详细谈一下吗?我们对这方面,还是有比较多的不同意见的。”

    不用他说明,有不同意见的学者,表情上都能看出写着反对两个字。

    如何签订合同,是整个计划的核心部分,所有人都想参与其中,自然也会有无数的意见。

    杨锐左右一看,就能瞅到四五名异见者瞪着眼睛。

    这里可全都是生物方向的学者,其他专业的学者,若是听到消息,估计会直接奔战场而来的。

    ……
………………………………

第1051章 同情

    ……

    今天第二章,补昨天的,大家别看漏了

    ……

    如何签订合约,是核心问题,需要审慎对待。

    不同的合约政策,意味着在接下来的15年里,国内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以及未来的公司企业,将以何种形式进行科研。

    像美*火商那样先给钱再做科研?做出来追加资金,做不出来算?

    还是像日本财团那样做了一边做科研一边要政府补助?

    又或者,继续走苏联按需分配的老路?

    坐在这间会议厅里的人,都是有想法的人。

    给“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工作可是没有多余工资可拿的,甚至连补贴也没有,学者们趋之若鹜的原因只有一个,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令个人意志影响国家建设。

    这种将个人的思想转化成影响力的感觉,千金不换!

    这其中,朱院士就等于是思想和影响力的转换器。

    朱院士接受了你的思想,按照你的想法撰写文件,你的思想就变成了影响力。

    如果朱院士不接受,你的想法就没有任何价值。

    现在,朱院士主动邀请杨锐,又主动询问杨锐,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满房间的人,都是跃跃欲试的盯着杨锐。

    杨锐发表意见,自然重要,与此同时,反对和补充意见,同样重要。

    相应的,成功的反对与成功的补充,或许也会削弱杨锐的影响力。

    杨锐坐直了些,再看看两边,仔细的斟酌语言后,道:“我觉得这个计划,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既然是面向全国的,那么,如果保证研究效率,就是很重要的部分。”

    我有个初步的设想,首先,课题的合同只签订一年,下一年的合同是否续签,要看前一年的合同的完成情况,以及该单位在该课题上,是否仍保持优势来决定。这里就是两个步骤,第一,之前的合同是否完成。”

    杨锐顿了一下,道:“就以我正在做的胚胎移植的研究为例,第一年的合同,我们和多家相关单位签订合同,做出要求,比如,简单来说,完成牛的半胚移植,做出小鼠的冷冻胚胎移植。到了第二年,我们就可以检验合同是否完成,如果完成,那很好,就可以直接续签新的合同,做出新的要求。如果没有完成,就进入二个步骤,看该单位的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是否仍然处于优势状态……”

    “如果仍然是优势状态的,说明我们前一年的目标定的太高了?”朱院士微微点头,表示理解。

    杨锐点头道:“就是这个意思,如果第二年,有两家单位没有完成小鼠的冷冻胚胎移植,但是,他们的课题进度仍然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那就仍然与他们签订合同。只有既没有完成合同要求,又没有处于领先的课题组,才会被淘汰。”

    “那他们之前做的研究就全部白费了?”反对派的学者,立即提出意见。

    杨锐顺势看过去,后者毫不迟疑的自报家门,道:“华中农业大,肖凤忠。”

    说过,肖凤忠笑一笑,说:“怕你忘了。我不爱记人的名字,觉得浪费时间,一样啊,我觉得明知道有研究所要通不过检查,还要投资金给他们,也是浪费。浪费资金,也浪费这些研究所的时间和精力,做不了国家级项目的研究所,就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项目,也不错嘛。”

    对方虽然是反对,但语气并不激烈,杨锐于是耸耸肩,反问:“应该说,我们将这些既没有完成合同要求,又没有处于领先的课题组淘汰,是为了接下来,我们就不用浪费资金和资源了。”

    “要是这样子,我们不是应该在签订合同之前,就先判断哪个所能完成,再给他们吗?把之前的浪费也省去了。”

    “这就是我提出第二点的理由。以竞争促进联合。没有竞争,大家都吃大锅饭,如何体现效率?被刷下去的院所,之前的研究也不是完全浪费,我们可以将他们的部分成果合并过来。”杨锐等大家消化了一下自己的话,又道:“咱们是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申请了该项目资金的课题,其成果产出就是属于国家的,部分合并或者全部合并,局限于该课题的话,我想也是理所当然的。否则,资金和资源的管理将是一道难题,虽然立项之前必然要进行判断,但是,全部依靠判断,恐怕是大家都做不到的吧。”

    这一次,就没人提出反对意见了。

    别看这里有十几名生物学的学者做顾问,但是,就算这个人数扩充十倍,一百倍,也不足以对所有项目进行判断。

    更不要说隐性的不公正了。

    肖凤忠靠着椅子笑了笑,没有继续纠缠。

    杨锐看向朱院士,想了想,又接着道:“国内目前的科研目标,其实基本上都是跟踪研究的状态。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自己的优势,也就是说,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研究目标,当然,我们不知道相对具体的研究状态,但是,我们知道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此一来,我们设定的合同,合理性就大大增强了。”

    这句话彻底的说动了朱院士。

    所谓跟踪研究,或者技术转化,技术引进,不管叫什么名字,归根结底,就是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中国是后发国家,85年的中国更是如此,就整个学科来说,落后30年一点都夸张。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做出合乎实际的计划。

    科研是非常实际的,落后了就学习,没什么好丢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