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玄幻小说电子书 > 十二生肖戾气转 >

第313章

十二生肖戾气转-第313章

小说: 十二生肖戾气转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庸之道“费而隐”,用广大而体精微。它虽然高深玄妙,但却体现在于凡之中。其小者、粗者,即使愚夫、愚妇,不肖者,亦可知之,行之;其大者、精者,则察乎天地,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故中庸之道,“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造端乎夫妇”。必须从小事做起,从忠、恕之道做起。子事父以孝,臣事君以忠,弟事兄以敬,交朋友以诚,这是忠;“施之己而不愿,亦弗施于人”,这是恕。从这些平凡事体中体现出中庸之道的高深精髓。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九十三回生肖天将齐出动 忠戌狗自以为是2
更新时间2012…3…28 12:09:54  字数:8733

 第四、论述治国以修身为本。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而仁以亲亲为大,故治民以亲为本,而事亲又以修身为先,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的内容有达道五,达德三。“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此五伦是天下的达道。“知、仁、勇三者”,是天下的达德。欲培养此三达德,应自好学、力行、知耻开始。能努力于此,则虽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和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的差别,及其成功则一。能修身,则可以治天下、国家。“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要治国,应掌握九条大纲,这就是“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这九者,仍把修身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大学》以明德为本,以亲民为末。通过修身,确立中庸之道,以之治理国家,天下国家便可得而治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接着郑义看到了《孟子》的两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接着郑义看到了《论语》的十则,论语十则的解释是: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在温习就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现实‘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酒后落叶的。”
  子贡问到:“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老子五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道,如果说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说得出,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万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极远啊,极深啊,它是一切微妙的总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译: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么才算善,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是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自由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抛弃了聪明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义,人民才能回到孝慈;抛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以民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保持单纯、坚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天下没有比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克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殃,才算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话。
  孟子
  子产主持郑国的政事时,曾经用自己乘的车去帮助人们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评论说:“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并不懂得从政.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过车马的桥,老百姓就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门鸣锣开道都可以,怎么能够去帮助百姓一个一个地渡河呢?如果执政的人要去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可就太不够用了。”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当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腹心;君主把臣下当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一般不相干的人;君主把巨下当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仇敌。”
  齐宣王说:“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下也应为过去的君主展孝。君主要怎样做才能使他们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臣下有劝谏,君主接受;臣下有建议,君主听从.政治上的恩惠下达到老百姓。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打发人送他出国境,并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布置,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三有礼.这样做了,臣下就会为他服孝。如今做臣下的,劝谏,君王不接受;建议,君王不听从。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把他捆绑起来,还想方设法使他到所去的地方穷困万分,离开的当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种情况叫做仇敌。君臣之问像仇敌一样,还有什么孝可服呢?”
  孟子说:“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乐于有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品德修养好的人抛弃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抛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所谓好与不好之间的差别,也就相近得不能用寸来计量了。”
  孟子说:“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孟子说:“说人家的坏话,招来后患如何是?”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孟子说:“伟大的人是童心未泯的人。”
  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去。”
  然后是《三十六计》,书上面说只有用着三十六计郑义才有获胜的机会,这三十六计是: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第二计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杀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
  第五计趁火打劫
  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
  第八计暗渡陈仓
  第九计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