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不周作品集(共计3部小说)-第6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谡心中暗骂,却面不改色的应了下来,招呼人拿纸笔来。李严一边安排纸笔,一边说道:“幼常,还有一件事,我想和幼常商议。”
“明公请说,只要谡能效劳的,在所不辞。”
李严故意沉吟了一会,最后才一副忧心忡忡的说道:“陛下今年已经二十有六,从章武元年立张皇后算起,至今已经超过十年,却一直没有嫡子出生,只是她的婢女生了一个儿子。且不说这孩子的身份不够尊贵,难以服众,仅这一个孩子,未免也太少了些,万一有所不测,这大汉天下传与谁去?”
李严说到这里,故意收住了话头,没有再往下去,只是目光灼灼的看着马谡。马谡心里暗自叫苦,知道李严又想拿他当刀使,要他出现和诸葛丞相交锋,却无法推辞。他沉思良久,道:“张皇后虽然无子,可是德行无亏,再者张车骑也是国之无勋,突然废后,怕是不妥。不如这样,由明公倡议,我等襄赞,呈请诸葛丞相商议,为陛下另选官宦人家适龄好女入宫,若是能生得一男半女,届时再赐与尊位,以广陛下之嗣,兴大汉之业,岂不妙哉?”
李严有些不悦,他原本是希望由马谡出面建议,直接把他的女儿送进宫去,再以无子的名义废了张皇后,没想到马谡却提出这么一个半截子主意。
马谡将李严的神情看在眼里,却并不紧张,接着又说道:“明公,张皇后当年可是先帝看中的,这些年来恪守妇礼,总领后宫,并无怨言,上至皇太后,下至百官,都对张皇后赞赏有加。陛下与皇后也是伉俪情深,爱屋及乌,还让皇后的妹妹做了小密探。这突然废后,怕是阻力不小,还是缓缓图之为妙。”
李严目光一闪,他明白马谡的意思了。前面的全是废话,什么皇太后喜欢,百官赞赏有加,那都没用。皇后家和魏霸颇有渊源,这才是重点。皇后的母亲夏侯夫人是魏霸的妾夏侯徽的姑母,张皇后的妹妹现在也在魏霸那儿,和魏霸的妻妾妹子相处甚欢,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废后,魏霸怕是不会袖手旁观。
“幼常说得有理,这事不急在一时,你先征询一下丞相的意思吧。”
“喏。”马谡就在李严面前铺纸提笔,手不停挥,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用上自己的私印,交给李严看了。李严非常满意,立刻让人封了起来,快马送往长安。
……
长安,渭水傍,石弹作坊。
诸葛亮看着水轮车再一次运转起来,一颗颗石球在巨大的轮盘上往复摩擦,发出嘎嘎的声音,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自从建兴六年魏霸创建这些作坊开始,已经运行了四年有余,不少部件都已经换了几拨,但技术依然是魏霸留下来的那些技术,并没有什么改进。诸葛亮这次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重新对这些水轮车进行了改造设计。改造完毕之后,流程更加通畅,效率提高了近一成。
代价就是诸葛亮的两只大黑眼圈。他可不是那些心无旁骛,可以整天扑在技术改造上的人,他做这些设计只能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加班加点。为此,他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当然收获也不小——他因此全面掌握了这些魏霸留下来的技术,并且做了进一步的改进。
看着这些轰然作响的木轮,诸葛亮觉得虽然辛苦疲惫,却物有所值。
“丞相,你真是奇才。”杨伟赞叹不已:“现在看来,机械之术独步天下的还是丞相,魏霸终究还是稍逊一筹。”
“话可不能这么说。”诸葛亮摆摆手,谦虚的说道:“这是他五年前的设计,现在如果他再来做,肯定会有提高的。”
杨伟摇摇头:“丞相,我看未必。当时他还没有承担军务,可以一心一意的做这些事。现在他已经是镇守一方的镇南将军,掌握着十个郡的军政,位高权贵,事务繁忙,还能有多少时间花在这些事上?我猜他的机械之术能不退步就算不错了,要想有所进步,却是千难万难。”
诸葛亮笑笑,没有接他的话头。杨伟正在再说,一个书吏快步走了进来,将一封书信递到他的手中。杨伟看了一眼,眉头顿时一蹙。他走到一旁,看了信,不禁冷笑一声,拿着信,快步回到诸葛亮的身边。
“什么事?”诸葛亮一边头也不回的观察着水轮的运转,一边问道。
杨伟重重的吐了一口闷气,凑到诸葛亮身边,低声说了几句,开始的时候诸葛亮还不动声色,听到最后一句,他的脸色一沉,眼神突然一紧,背在身后的手顿时捏紧了。
周围热闹的气氛顿时一冷,除了隆隆作响的水轮车,没有人敢发出一点声音。
诸葛亮转身就走,出了作坊,上了车,一直回到建章宫里的书房,都没有说一个字。他上了堂,挥了挥衣袖,杨伟会意,立刻退了出去,顺手带上了门。
门关上的那一刻,诸葛亮将手中的信札扔在地上,用力跺了两脚,气喘吁吁的咒骂了两句,然后在屋里来回转了起来。他走得有些急,转弯的时候差点撞在案几上。
“岂有此理,欺人太甚。”诸葛亮喃喃自语,接连骂了几声,口音已经不是洛阳官话,而是久已不说的琅琊土语。他的声音不高,但是其中蕴含的恨意却不言而喻。
马谡的这封信深深的刺痛了他。
马谡的语气虽然尽可能的委婉,但是其中透出的挑衅意味却是怎么也掩藏不住。李严哪里是说皇后无子,皇后是他力主立的,指责皇后无子,不足以统领后宫,那就是指责他执心不公,甚至可能心怀不轨,故意让陛下无后。这是一个可以无限放大的诬蔑,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诽谤。十年前,张皇后正当年少,谁能想到张皇后无子?
这个指责太恶毒了。
比李严的恶毒更让诸葛亮伤心的是马谡怎么会这么蠢,他难道看不出来李严是在利用他?李严根本不可能把大权转交给他,李严脚踏荆襄系和东州系两条船,他至少会用孟达来制衡马谡。马谡沉不住气,不愿意在他身边忍耐一时,接受更多的考验和培养,却甘心为李严所用,这是愚蠢的表现,也是对他当初的器重最大的污辱。
他怎么会把这样的人当成心腹,还一心想把他培养成接班人?
诸葛亮想不明白。在利益面前,人就可以愚蠢到这种地步吗?马谡当初是多么聪明的一个人,他怎么会变成这样的一个人?
先帝说得对,此人的确不可大用。让他帮李严去吧,看他最后能有什么好结果。
诸葛亮停了下来,看了一眼地上的那封信,眼神中充满了不屑。过了一会儿,他的眼神渐渐的变得凝重起来。他弯下腰,拿起信,掸了掸上面的灰尘,重新读了一遍,眼中多了几分疑惑。
“魏霸这是想干什么,学道家黄老无为之道,还是想邀虚名?”
。
。
。
第745章进退两难
诸葛亮想不明白魏霸的做法,不是因为他不聪明,是因为他的思维和魏霸南辕北辙,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治国方略。
诸葛亮沿袭的是管仲的制国方略。管仲在经济上采用国有经济主义,也就是所所有能挣钱、高利润的行业都收归国有,由政斧来垄断经营并获取高额利润。这种经济政策有利于快速集中财富,壮大国家实力。在经济总量并不大的情况下,能优先保证国家的经济利益,确保政斧拥有最大的财富,能够削弱地方或贵族的力量,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在对外战争时,也因为政斧拥有更多可调配的财力物力而处于有利地位。所以这种政策在春秋战国那种环境中有明显的优势,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最后的极端体现就是商鞅的法治。
这种政策的目的是国富民强,国家因为占据了大量的财富而富,民因为穷而不得不跟着统治者的指挥棒走,被迫变得强,这就是商鞅说的,百姓只知耕战,不问其余。
这其实是一种战时体制,在天下纷争的时候,这种体制的优越姓不言而喻。因此齐国用管仲而九合诸侯,秦国用商鞅而一统天下。在其后,这种经济政策便沿袭下来,哪怕是儒家占据了统治思想之后,这种政策依然是最有效的政策,也是绝大多数政治家心向往之的好政策。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是沿用这种政策,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国营经济。管子可以说是国营经济的鼻祖。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习惯于这种经济政策思维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他治蜀所用的一切手段,大致都可以从管仲的思想中找到思想根源。事实上,后来的政治家,像王安石、张居正等人,都是采用近似的政策。
所以他不能理解魏霸的做法也就不奇怪了。
再联想到魏霸一直不肯与他正面冲突,甚至连南阳战功都不肯要的做法,诸葛亮以为魏霸这次又是效仿黄老之道,施无为之治,让利于民,与民休息,进一步的韬光养晦,作壁上观,便暂时把这件事放在一边,转而考虑李严要送女儿入宫的事来。
相比之下,这件事显然更迫切,因为李严这是在直接挑战他的权威,如果张皇后因此被废,那以后还有谁会相信诸葛亮可以保护他们?如果利益得不到保证,谁还会跟着你。官场上趋利避害是本能,没有人会选择软弱无能的一方,而与强者对抗。
这个结果,连魏霸自己都没有想到。
不仅诸葛亮一个人对此漠然,杨仪这个精于粮谷计算的金算盘,面对魏霸的这个政策时也没有意识到其中的杀机。相反,他表示了极大程度的蔑视。在他看来,国之本在农,魏霸如今刚有点成就,不专心务农积谷,却养了那么多游手好闲的人,现在居然还要让利于民,把珍珠、矿山林泽等利润丰厚的产业都让给世家经营,不仅对积累实力不利,而且必然会造成世家实力强大后尾大难掉的局面。
总之一句话,魏霸现在的所作所为都是自取灭亡之兆,丞相你大可以放心,这人成不了事,用不了几年他就难以为继了。俗话说得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说的这一类人。还是专心对付李严和马谡吧,他们来势汹汹,如果不认真对付,后果不堪设想。
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