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海风-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文提过大明律对贪赃枉法的处罚,那么,大明的官员难道一定就要贪赃枉法么?是的!明朝一个内阁大学士的工资是一百四十两,巡抚的是一百两。师爷,幕僚,车马轿子,政府招待都从这里出。而昨天黄公公宰小天一顿早饭就是一百两。你说,谁能经得住察?
解决完开海的问题,就该解决这钱由谁来管的问题了,群臣自然又是一顿吵,这回嘉靖也没拉帘,因为黄锦代表大内也得加入战场,如果说群臣之间的争吵是内部矛盾的话黄锦就是外部矛盾了,他们是要掉转枪口一致对外的,论吵架,这帮太监怎么可能是内阁大学士的对手,所以嘉靖得亲自出面拉偏架。
这么大的生意靠货栈去管实在太不靠谱了,最后决定,由吏部牵头,重建市舶司,总部设在杭州,由赵文华暂管,布政使衙门和织造局巾帽局共同协管监督,所得利润悉数交给户部,但珍宝由大内接受买卖,多出来的银子归大内。
这些事情其实大体都比较好办,也没小天什么事,真正惹争议的是小天收货的这个数量,小天也没法再躲了,可以说,刚刚的两场争吵都是特么前戏,接下来的才是戏肉。
可是这前戏都他娘的吵了一上午了,老头子们实在是站不住了,你们吵的不累嘉靖听得也累了,于是决定,先让大伙回去吃个饭,养足了精神吃饱了肚子,下午回来接着吵。
第七十二章 改稻为桑
小天这回总算是开了眼界了,中午也没走远,跟陆炳还有那些太监们这些内臣直接就留在西苑进的食。刚坐下来缓缓腿,喝会宫里的好茶,给这些太监们讲几个段子,还没多大会呢,这帮大臣们就都回来了。
说真的,小天做生意还行,但其实对下午为啥争吵并不明白,只是看大家伙全都如林大敌,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果然,上午争吵其实出头的都是小官,内阁的几个大学士都没怎么知声,可下午一上来就是玩命的架势,打头炮第一个发言的居然是内阁次辅徐阶。
铜罄响过一声后,徐阶直接冲着小天就来了,开口道:“定远侯,你可知,七十万匹的丝绸需要多少生丝,又要多少织工,五十万的茶砖,又需要多少亩的茶园,一百万匹的棉布,又得要多少棉花多少织机,这么大的数量,我大明是拿不出来的”。
这个问题小天也想过,不过小天来自后世,始终相信,生产的数量是按照市场来决定的,这个数量还远没有超过大明的生产力,又不是现在就要,小爷留了一年的时间呢。于是小天开口道:“徐阁老,我不是现在就要的,我是年底才要的”
大家一听小天的回答才知道他是真不懂,也是,一个十七岁的小子,已经做下了这么大的事情,这种宏观的问题想的不够周全也是有的,相反他要是面面俱到的什么都想得到才不正常。
小天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睡了一上午的严嵩徐徐开口了:“我来回答徐阁老的问题,首先,现在的南京一共有一万张织机,杭州有八千张,苏州是一万张,两浙两淮其他地方加一块是三万张。每年最多,能产丝绸七十万匹,棉布两百万匹,扣除市场上需要流通的和朝廷购买用来发给各路藩王宗亲的,还剩下丝绸十五万匹,棉布七十万匹,棉布的缺口不大,松江自己就能解决,关键是丝绸差的比较多,要想织造七十万匹的丝绸,还差了五十五万匹,需要在今年二月以前最少增加织机四万张。这四万张织机可以和商人合作,由商人出钱跟工部来买,工部还能结余一些银子,严世藩,工部二月以前,能不能赶制筹备四万张织机”
严世藩道:“爹,工部加紧赶制,儿子和工部的各位同僚辛苦一些也就是了”
徐阶道:“可是光有机器也不行啊,棉布还能好说一些,织丝绸用的生丝,能跟的上吗”
严嵩坐在椅子上,看不出表情,徐徐说道:“瓷器的问题也不大,让工部派官员下去,多建造几个火窑就是了。茶叶从各个产茶的省份调派,挤一挤,总比挤银子简单,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生丝,定远侯,这回你明白了吧”
好个严嵩,这些数据张口就来,不愧是内阁首辅,谁说他只会写青词的。
小天听了半天,半懂不懂的点了点头。
严嵩接着道:“这些利润中,六成的利润都是丝绸,没错吧”
小天还是只能点头。
严嵩继续说道:“生丝不比茶叶,历来多是靠江浙产的,没办法,气候使然么,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江浙一带能不能多产这么多的生丝,朝廷议论,主要也是在这里,定远侯了解了吧”
小天又点了点头。说道:“那,就不能让江浙多产些生丝么”
徐阶道:“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江浙地区,号称七山二水一分田,稻子都不够吃,要想多产足足够织五十五万匹丝绸的生丝,几乎绝无可能”
小天道:“可以让他们多多种桑,粮食不够可以从邻省调拨,从邻省买不就行了”。
严嵩也道:“我同意定远侯的说法,江浙一带每年都要从外省多调一百多万担的粮食,今年就是全种上桑,也无非再往那多调一些就是了”。
徐阶却道:“先不说邻省又没有这么多的粮食,即使有,这么多的粮食,必然导致江浙一带的粮食涨价”
严嵩沉默了一会道:“国事艰难,也只有苦一苦百姓了”
小天这才明白为啥会有这么大的争论。原来徐阶是站在百姓的角度上,江浙的农民全种上了桑,粮食肯定要大涨的,别说江浙,就连邻省的粮价恐怕也要跟着涨,许多百姓生活的已经很不易了,吃饱饭都困难,这粮食再一涨价,恐怕弄不好都会有人饿死。
可难道严嵩就一定是错的么?上午的争吵小天一直在听,大明处处缺银子,只有那么一点点的俸禄,却足足欠了两年多了,你说,你好意思抓这帮人贪污么?不贪污可就饿死了。这样的两难之局,难怪朝廷会争论不休了。
刚刚吃过午饭,大家都还挺有力气,两派人马分别以严嵩和徐阶为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且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当当当,嘉靖又敲响了铜罄,大家自然也停了下来,只听嘉靖问道:“怀贞,这订单毕竟是你提出来的,你有什么意见”。
小天只有说道:“我刚才听了半天,想要改稻为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困难,一个是稻农是否愿意改种桑苗,另一个便是明年粮食必然上涨,老百姓是否还能生活下去,会不会激起民变,江浙一带倭患猖獗,一旦激起民变,内忧外患之下恐怕就更加棘手了”。
嘉靖又问道:“不错,你说到点上了。你可有什么解决的办法么”?
小天想了想说道:“种桑产生的收益,应该是种稻之上的,朝廷在这上面赚了钱,也该回馈给江浙百姓一些,朝廷能否将江浙一带桑农的税赋降一些?最好能跟稻农持平甚至更低,这样他们应该会愿意改稻为桑吧。至于粮价问题,我们可以把织机都放在江浙,这样百姓除了种地的收入以外还可以额外赚一些做工的收入。再加上朝廷减免的税赋,应该还是可以生活的。如果还是不行的话,我还可以从吕宋,三佛齐等国家大量购买粮食,哪怕赔一点钱,我想也还是能控制的”。
徐阶道:“兹事体大,还是不要轻举妄动了吧,就算真的要改稻为桑,也得详细的议出个方略来”。
徐阶说得这些话,嘉靖都明白,这事说到底,农民按照常价将生丝卖给商人,商人按往年的丝绸价钱卖给朝廷,朝廷加价卖给小天,丝绸涨价,利润在朝廷,但粮食涨价,却祸及百姓,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变相的剥削百姓。嘉靖是道君是懒君,但并不是昏君,也不想这样做,奈何国事艰难,户部的家其实一直是他自己在当,许多钱是省不了的,如果不剥削江浙的百姓,早晚要加盐税甚至农税,改稻为桑其实已经是目前的局面下最好的办法。
又吵了半天,还是嘉靖拍板,改!但要注意百姓的利益,免除江浙地区明年的桑税,尽量让江浙的百姓少出点血。
这样大的事情决定了方向,但具体怎么改,怎么实施,由谁来负责,这些问题一个处理不好就是大祸,这些在御前是商议不出来的,只能等散了之后让内阁自己商量了。
第七十三章 千古罪人
小天发现自己对朝局对政治实在是一个初学者,本以为没什么大事的订单吵破了天,后续问题一大堆,内阁里恐怕得为这事吵上好几天。
而小天之前一直以为比较大的大事,也就是让倭国武士帮忙打鞑靼的事情,虽然也吵了一会,但或许是嘉靖累了,他居然都不听了,下旨让内阁自己吵,吵明白了再找他汇报就行。
出了玉熙宫小天的脑袋一直是乱糟糟的,之前想的太简单了,他的本意是发展自己,富强大明,没想到居然会剥削百姓。如果江浙一带真的没有粮食吃,饿死了人怎么办?如果激起民变又怎么办?他这个始作俑者会不会被钉到耻辱柱上?不自觉得想起了去年他去sd的一幕幕,浑身上下顿时一个激灵。
刚刚吃过晚饭,打算将那本道法拿出来研习一下,就听下人来报,徐阁老有请。
小天自然不敢怠慢,连忙整理衣冠,前去拜见。
徐阶这个人,大部分历史书都评价为贤相,不过也有人称他为甘草阁老,意思是甘草虽好,却不治病,指这个人没有魄力,不愿意改革积弊。不愿意跟严嵩打对台,一心一意装他的忍者神龟。
不过小天却觉得这得看跟谁比,在小天看来,副手和正职斗争,本来也得掌握个度,像今天这种情况,开会时唱唱反调,发表些自己的观点也就是了,没必要非得争个鱼死网破,只是他的后任是大明朝第一嚣张的次辅高拱,这才被比下去,可特么谁能跟高拱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