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言情小说电子书 > 名门妾室 >

第162章

名门妾室-第162章

小说: 名门妾室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城去。”
  成王受了重伤?
  玉秀想起前世,记得就是冬日说成王逝世、举国哀痛的。她一再嘱咐小心,成王周定康,怎么还是重伤了?
  他双手不由绞着,定神说道,“神医不在,还没到明州……我让人送你去明州,直接将神医请到京城去。”
  前些日子,沈莛那边传来消息,说神医已经从南边上路。算算日子,这几天也该到明州了。
  那护卫听说神医不在,答应一声就想要走,可一路在马上颠簸,刚才心急又一直站着,他转身猛了,迈过门槛时脚下打跌,差点绊倒。
  这样子分明是体力快耗尽了,玉秀连忙叫住他,“神医还在路上,你也急不了,先坐下,吃些东西歇息片刻吧。”
  那护卫一路都是啃干粮来的,除了受不了时睡过一觉,其他时候都是待马背上。听玉秀这么说,他答应了,“麻烦娘子了。”
  玉秀叫人去厨房吩咐,做一碗热汤面,又炒盘鸡蛋和素菜送上了,让那护卫吃着。她又叫洪伯派人把玉栋找回来。
  玉秀也顾不得礼节之事,见缝插针向那护卫打听北地之事。
  玉栋到家,那护卫正说到武大勇救了成王,他们奉命送王爷回京。
  武大勇离家这么久,终于有音信了,才一年不到的功夫,居然在军中做了小旗。
  那护卫边吃边说,风卷残云般一大碗热汤面下肚,感觉肚子热烘烘舒服多了,放下碗告辞。
  玉栋叫人准备马,“我跟你一起去明州,找人方便。”
  那护卫也不多客气,救人如救火,两人连忙启程。
  如今从云昌镇到明州,沿路大的城镇都有颜家生意,两人一路过去,不怕沿途没人照顾。
  玉秀送两人离开后,心中乱糟糟的,好像有很多事要想,可又好像什么事都想不起来。茫然踱步,回到房里,看着放在自己梳妆台边大大小小的四只盒子。
  继托李承允送来的盒子后,后来周明又让人送了两个过来,都是一般上锁的,有时附信说些北地风光,有时没有信,只有一个盒子。
  玉秀拿过最上面的盒子,木料只是普通的杨木,盒子上雕刻的花样很简单,一看就知道不是名家手笔。盒子上祥云铜片,挂着一把小巧的黄铜锁。
  若是真想打开,容易得很。叫个锁匠来,或者拿剪子一撬,就能打开了。
  可是,她从未有过强行打开的念头,可能是怕把盒子弄坏吧。
  她每日睡前,都会看着这些锦盒,猜测周明到底在里面放了什么。想着周明故意不给、逼着自己想他的念头,对他的小聪明无奈一笑,然后,安然入梦。
  现在,送她锦盒的人,远在北地,陷入困境了。
  成王会不会死?
  她重生后,每一日每一步都是小心谨慎,才换来兄妹四个如今的平安和富足。赚钱、让兄弟习文练武、赴考入仕,她都只想兄妹四个舒心无忧的过活而已。现在,成王重伤了,若和前世一样,那成王的死讯也会很快传来。
  为了叔祖颜照的关系,他们和朝廷大事有了牵扯,成王若死了,他们会不会跟着遭殃?
  她忽然害怕,自己兄妹几个会不会又陷入前世的泥潭中?
  要不,说服哥哥他们,带着银子,兄妹四个迁到没人认识的地方,避开这一切,重新过日子?
  可是,她能避开吗?
  洪师傅在蜀中,以玉栋的性子,肯定不会丢下他不管的。
  沈莛如今看重自己兄妹,他也不会容自己兄妹抽身远去。
  那她呢?
  她能忘恩负义,不管周明吗?
  若是成王死了,周明是不是又会变成前世那个阴沉的陈大人?
  前世今生,周明都助她良多。想到那个怜惜地对她说“你只是个女子”的开朗世子,玉秀用力摇头,将心中的胆怯甩开。
  滕王,朝廷,靖王府,他们兄妹已经被千丝万缕捆住了。既然丢不开,那就尽力而为吧。
  看清爽的就到
  (天津)

  ☆、262章 兰江大水

  玉秀将锦盒放回原处,慢慢码齐,心里也安定了些,想起刚才在做蜜饯的事,返身走回院子里。
  院子里,山青媳妇已经将桔皮全切好细丝,正在过水煮烫。
  “这个我来吧,你去准备糖浆去。”玉秀走到她边上,接过筷子和漏勺。
  这陈皮蜜饯要好吃,熬煮是关键。桔皮要煮熟,但不能煮烂。所以,得一直在边上看着水里的桔皮。看着有些透明了,就得拿漏勺捞出来,放到边上的凉水里泡一泡,再捞出放到细竹筛上,用手将桔皮仔细摊开,不能堆在一起。沥干水分,才能裹糖浆。
  山青媳妇答应一声,估摸着这些桔皮少说也有四五斤,就进厨房称了五斤冰糖,放进锅里,放了没过冰糖的水,慢慢煮水融化。
  她看冰糖都融开,再也不见颗粒了,就将沥干的桔皮丝拿进厨房,放入糖浆里,小火慢慢熬着。
  这熬桔皮就讲究经验了。
  若是熬得过头将水都蒸干了,做出的蜜饯就干硬难吃。
  若是水太多,做出的蜜饯就烂烂的,没有嚼劲。
  玉秀在边上看山青媳妇熬煮,待糖浆里水气熬得差不多了,将陈皮捞出来,摊在竹板上晾干,就是做好的陈皮蜜饯了。
  “娘子,这些做好,得有五六罐呢。”山青媳妇看这么多陈皮,这量可不少。
  “就算六罐只怕还不够吃呢,回头桔皮多了,再做几罐。”玉秀笑着说。
  “大姐,我回来啦!”玉梁冲进院子,身后跟着玉淑,姐弟俩倒是差不多时候回家了。
  玉梁看院中新晒的桔皮丝,到边上洗了手就到竹板上抓了几根尝尝,“大姐,好吃。”
  “还没做好呢,你就吃上了。”玉秀让随砚将玉梁的书包袱送回书房去,拉过玉梁的手,将手上剩余的糖浆给擦了,又盯着他洗一遍手。
  玉淑擦好手,过来看新晒的陈皮,抱怨道,“姐,你怎么不等我在家时做?我能帮忙切丝的。”
  “山青家的和我一起切的,我没切多少。”
  “还做吗?再做一定要选我在家的时候。”
  “等这批晒好装罐子,就再做点。今年桔皮多,多做点陈皮蜜饯,止咳养肺。”玉秀回了一句,一手拉了玉淑,一手拉了玉栋走出厨房院子,到自己的院子里,让双喜去拿点心送过来。
  玉淑和玉梁两个都觉得有些饿了,拿起点心吃起来。
  玉秀一边看着他们吃,一边问玉梁,“今日先生教了什么?”
  “先生还是让我读论语。”唐赫章现在盯着玉梁天天读《论语》,玉梁觉得都看厌了。
  “那是圣人的书,你会背不行,还得读熟读透了。”
  “知道啦,大姐,你每天都要唠叨一遍。对了,大姐,我跟你说,今儿在田庄那边,我听到个消息,”玉梁拉着玉秀到边上,压低声音说,“听说秋汛,兰江发大水啦。”
  兰江发大水了?
  “姐,我也听说了,今天去做客,有家小娘子,说她听她爹也说这事了。她爹在砚山那边坐馆,昨日让人送家信,捎来的信。我们今年秋天雨都不大,兰江那边雨怎么这么大啊。”玉淑和几家小娘子玩得好,性格开朗了,话也多了。
  “先生也是接到家里来信。他还说,若真的发大水,他得回青州去看看。”
  青州,也是兰江边的州城。若是兰江上游发大水,处于中游的青州,水势只怕也不小。
  唐赫章的大儿子在外地做官,青州家中只有族人。若真是发大水,他可能是不放心家中事务,得回去处置。
  可是,按前世来说,兰江应该没这么快发大水啊。
  玉秀仔细回想,前世,先是成王死讯传出,后来是兰江发大水。今世这些事,全都不一样了。
  现在已经秋末冬初,秋汛早就过了,这种时候传出发大水的消息,太让人意外了。
  玉秀觉得意外,滕王也觉得意外。
  明明秋汛都过了,兰江竟然莫名决堤,他站在城楼上,看着大水沿着云都城墙往下流,护城河的水都满了。
  滕王府里,幕僚们和蜀中知府,还有其他几个主官,正在向滕王禀告发大水,商量救灾的事。
  原本,这些事应该是蜀中知府上报朝廷,汇同蜀中各级官府来商讨的。可滕王到蜀中后,几年时间里蜀中军政尽归滕王府管辖。
  蜀中知府这官位要坐稳,就得靠着滕王府。所以,蜀中任何事务,都是先上报滕王,再由滕王决断上报朝廷的。
  “王爷,兰江自从成化初年修过堤坝,后来就一直未修过。这次决堤的那段,听说是年久失修,虽然秋汛过了,可秋汛时那堤坝已经有破口,如今撑不住,就溃堤了。”蜀中知府将决堤的事说了一遍。
  看着滕王那阴沉的脸色,虽然是初冬,他额头的冷汗还是不住地流下来。
  这次溃堤的地方,偏偏淹没了蜀中的几个大粮仓。那些粮仓,都是属于滕王府的。
  李世冀看那知府战战兢兢的样子,将心中的怒火压了压。这些蠢货,现在还不能处置。
  “此事事关重大,你马上具折上报朝廷。另外蜀中受灾,也得请朝廷拨些钱粮来赈灾才是。”
  “是,是,下官明白了,下官这就回去写折子上报。”蜀中知府擦擦冷汗,腰弯的跟虾米似的,弯着腰倒退着出门,赶紧回去写奏折了。
  不用成王说,他也得写折子请求朝廷拨发钱粮。滕王那几个粮仓淹了,蜀中官府的几个官仓也淹了。
  现在各地秋粮上缴,正是粮仓满仓的时候。
  也该他倒霉,兰江是从西向东流向,云都上游这边,因为地势较高,河道宽敞水流平稳,几百年来从未有过溃堤之事,所以蜀中官府粮仓会建在这边。
  每次汛期检查堤坝,他也都是带人从云都往下一路查过去,偏偏这次大水溃堤,居然从云都上游决堤了。
  幸好现在过了汛期,水势还好,若是在汛期时决堤,只怕连云都都要被淹。
  那知府心里,一会儿后怕,一会儿又庆幸,揣着一颗七上八下的心回府衙去写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