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暴君刘璋 >

第668章

暴君刘璋-第668章

小说: 暴君刘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现在海头城距离牢兰海几十里路,这里的海洋萎缩实在太大。

不过作为一个辉煌的沿海城市,里面肯定有许多文明遗留。

湛海蓝和刘璋各派了一些人下去探查地形,回报安全后,刘璋在亲随护卫下,下到底部,来到了被挖开的王宫。

到处是泥土混合的蝎子粪便,阴臭弥漫在空气中,拉提亚和木鹿大王拿出一些防毒的药物,下来的人各自服下。

当进入王宫里面,一座很大的宫殿出现在眼前,两只金鹤,金色王座,玉阶两旁的玉石栏杆,精美的浮雕,一一呈现在眼前,那些进来的楼兰人几乎疯狂了,冲向那些古物。

“制止他们。”刘璋对湛海蓝和兀突骨同时喊道,这里常年不见阳光,又是毒蝎生活的地方,乱触摸,就算不死也会得皮肤病。

川军士兵和楼兰士兵同时上前制止,可是还是晚了一步,一个老眼昏花的老大臣摸到了那金光闪闪的金鹤,手上立刻血红一片,冒出无数红疹。

“砍手,抬出去。”刘璋道,但没让川军动,看向湛海蓝。

那位老大臣是楼兰三朝元老,忠心耿耿,为楼兰殚精竭虑,也是因为知道老大臣一生都想看看古城样子,湛海蓝才允许他老年之躯下地下城来。

可是湛海蓝还是下令士兵按照刘璋的话做。

老大臣被砍断双手,其他楼兰人再也不敢动作。

刘璋走过正殿,进入偏殿,从偏殿进入后花园,走完右边的偏殿,来到左边的偏殿,一路上无不是金银玉器,那些镶嵌的珠子都算价值连城。

以前的牢兰海沿岸,该是多么富饶和物产丰富的地方啊。

“主公,如果我们把这些拿回去卖掉换粮食,几百年的粮食都有了。”好厉害说道,其他几个将领也摩拳擦掌。

刘璋什么也没说,进入了左边偏殿,当进入左边偏殿时,无论是楼兰人还是川军都大失所望,里面一件金银玉器也没有,一个个封装的陶罐被排得整整齐齐,陶罐粗糙不堪,一点艺术价值也没有。

一名楼兰人服了药物后,带着手套揭开一个陶罐,即使戴了面罩,刘璋也觉得一股腐烂味道传来。

“是小麦子,保存很完好。”楼兰人说道。

又揭开几个罐子,有水稻,有山芋,还有许多楼兰人没见过的蔬菜菜籽,但是川军的人见过,那是一些阔叶蔬菜,楼兰缺水,几百年都没种过这些蔬菜了。

所有都因为密封和地下城不见天日,保存大致完好,可是没什么价值,不过这也证明昔日的海头城环境非常好,至少水汽充足。

“这是什么种子,我都没见过。”突然一个川军士兵喊道。

那个罐子是楼兰人打开的,楼兰人不认识就找川军士兵来看,川军士兵换了两个都不认识,直到第三个,第三个可是富农出身,家里地多,但是又雇不了几个佃户长工,基本是自己种植,所以对农产品很熟悉。

但是这种子,他完全没见过。

黄月英忍不住好奇上前观看,她比那富农士兵还要对农事熟悉,又看了那么多古籍,以为自己一定识得,可是走过去一看,也傻眼了。

刘璋不经意的瞥了一眼,突然大惊,三个字脱口而出:“南瓜子?”

“什么是南瓜?”黄月英问道,心里纳闷,主公不是皇族出身吗?怎么会懂农事,就算懂,怎么可能比自己厉害?

刘璋戴上手套,接过种子仔细观看,再次确认的确是南瓜子,几千年前的海头城竟然有南瓜,南瓜不是美洲的吗?怎么可能漂洋过海跑到这里来了?几千年里没有大陆漂移吧?

可是刘璋马上想起了南瓜起源的另一个理论,一个没有什么证据,但是无论《辞海》《中国大百科辞典》都说南瓜起源于亚洲。

这个理论没有一点考古作证,只有一些县志和乡志说南瓜是起源亚洲的,那图形模糊,历史久远的册子,根本没什么说服力,所以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南瓜起源于美洲。

起源亚洲理论,只在一些老农家庭口口相传。

没想到自己竟然在这地下城看到了南瓜子,说明起源亚洲理论不是没有道理,或者是南瓜同时在美洲和亚洲野生,然后被驯化,也没什么不可能。

南瓜可是一种高产作物,亩产三千多斤,如果一年多种,可达到六千到九千斤,要知道杂交水稻亩产才几百到两千斤,还需要大量水源,南瓜比杂交水稻厉害多了。

而现在的水稻完全无法和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比不了,占城稻更比不了,说占城稻耐旱,那有南瓜耐旱吗?

虽然刘璋讨厌吃南瓜,可是现在这个时代,能有口吃的就不错了,南瓜能做菜能做主食,如果广泛栽种,一定能多养活很多人口,老百姓日子也会好过许多,当然,川军军粮也会多很多。

“封存,决不允许坏了。”刘璋看到这一罐子南瓜子,比看到那些金银玉器还要高兴,很害怕这些种子年代久远,不能种出东西。

川军士兵连忙将罐子包了起来,楼兰人都有点不解,刘璋开始逛了几个富丽堂皇的大殿,都没动过声色,这时竟然对这一罐子种子感兴趣,要不是刘璋是大汉蜀王,他们都会想:“这丫哪来的土包子。”

“主公,还有一坛南瓜子。”一名川兵欣喜地道。

接着又发现了一坛,一共三坛南瓜子,刘璋全部命人妥善封存,这是要带回长安的。

“恩?这又是什么?”一个士兵拿出一个灰黄灰黄的东西,大约一分米长手臂粗的块茎,仔细观察:“芋魁(芋头)吗?不像啊,芋魁比这圆。”

黄月英上前看了一眼,沮丧地发现自己再次孤陋寡闻,一名士兵连忙道:“叫主公看看。”(未完待续)

第828章 宝山里抱走几个破坛子

在温饱制约人口的古代,刘璋对于农事很上心,接过了块茎仔细察看,瞪大了眼睛:“红苕?这不可能吧?”

“红苕?”黄月英一看刘璋脸色,就知道刘璋好像又认识,真是丢脸啊,自己也号称对农事娴熟,还帮着出了新的农法,杂种,间隔,提高了农业产量,可是现在却输给了皇族出身,好像根本没下过田的刘璋。

刘璋仔细观察着块茎,要说是红苕,刘璋绝不会相信,红苕又名番薯,甘薯,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从美洲带回来的。

红苕抗病能力,耐旱能力,适应土壤能力极强,明朝之所以能从几千万人口膨胀到两亿人口,与红苕,马铃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有莫大关系。

红苕来自美洲是公认的,这红苕哪来的?不对,这好像不是红苕。

刘璋用手抠开了外层,里面露出暗灰色的果实,刘璋皱眉,红苕果实是白色的,可是自己拿的块茎玩意,虽然不是白色的,但是鬼知道是不是放太久的原因。

刘璋突然想起一个典故,以前自己看过一本植物图册,上面列举古代文献中的植物,其中有一种物种引起了刘璋兴趣,不因为其他,因为那种植物就叫甘薯,与欧洲传进来的番薯同名。

而实际上,甘薯之名,根本就是来自于那个文献。

那文献名叫《南方草木状》,上面记载了一种农作物。

甘,盖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有大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鬻食之,味如薯蓣,性不甚冷。

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惟掘地种甘。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仓贮之,以充粮糗,是名粮。

这里就说了一种叫“甘薯”的作物,里面记载的味甘,性平,无毒,都与红苕吻合,里面记载种植之法破为随便。也附和红苕的简陋种植。

能够作为主粮,不用怎么管理。都是红苕的特征。

唯独对茎叶的描述,与红苕有出入,但是大致相差不多,只是说这种甘薯更接近芋的形状,但是绝不是芋。

大多数特征都与红苕吻合,只有少部分与红苕出入,所以当初红苕传入中国,本叫番薯,但是一些地方改成了甘薯,不止是红苕味道甘甜。

《南方草木状》成书于晋朝,远远早于明朝。

刘璋推测《南方草木状》描述的“甘薯”,或许是类似于红苕的作物,上面也说是“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种植的。

“旧”说明是以前,很可能在《南方草木状》成书前,甚至很久前就已经消失了,只是作者了解到有这么一种作物而已。

而海中之人,海头古城的年代,海头不也是海城吗?珠崖之人能种植这种“甘薯”,海头的人为什么不能种植?

很可能这种“甘薯”就是消失了几千年的一种古老作物,最后只剩下一些残言碎片,不能考证。

如果这个坛子里的块茎真的是《南方草木状》记载的“甘薯”,那它至少具备了几个特征,第一是容易种植,具体是耐旱抗涝,还是两者皆抗,不确定。

第二是产量大,可以做主粮。

就这两个特征,不管是不是红苕,不管是不是《南方草木状》描述的甘薯,刘璋都觉得值得一试,如果试成功了,那绝对是对中华民族的卓越贡献。

杂交水稻平均亩产千斤,南瓜亩产三千斤,红苕亩产四千到六千斤,一般的地方都能达到五千斤。

这样庞大的亩产量,就是自从红苕引进后,养猪开始盛行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农村都拿红苕给猪养膘的原因,即使是八十年代食物很不丰盛的时期也是如此。

如果种植成功,这一坛子块茎,比一坛金子还要值钱万倍,刘璋不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也不知道能不能种活,立刻让士兵封了,并且直接取名红苕。

接着又在殿中发现了一些种子,不过没有什么惊喜,胡豆,冬瓜都已经开始种植,只有花生,现在大汉的花生都是灰皮的,颗粒也小,这里的花生米却是暗红色,说明在很久以前应该是红色的,颗粒也大。

刘璋命人将南瓜子坛子和红苕坛子,还有花生坛子全部小心带走。

逛到后殿,除了一些住房,只有一个殿中摆放着许多灵位,黄月英认识上面的文字,竟然是三苗文字,这可是货真价实的三苗文字,不是刘璋胡诌的“三苗数字”“三苗科学”。

从这些灵位和一旁的卦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