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第4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氡厮换嵬拼恰!
共尉笑着摇了摇头,在他的影响下,西楚从上到下都会算计,白公连两万多人一个月的粮草都不愿意多掏,要由左大将负责,可谓是算计到了骨子里了。
“大王,这个陈平……”白公咂了咂嘴,笑得脸上的皱纹都开了,他想了半天,最后用力的挥挥手:“是个只言片语就能破人家、亡人国的大才,一人可抵十万兵。这仗一打,月氏再想两面逢源可就没门了。”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七节 心有灵犀
虞姬歪在榻上,看着怀里抱着儿子,背上背着女儿,在屋里来回打着转,开心得合不拢嘴的项羽,丰腴的脸上露出温馨的笑容。项羽跟着共尉巡游了一圈回来之后,这几天一直呆在府里,哪儿也不去,就陪着她们三个,中气十足的笑声不时的在府中响起,让整个项王府充满了生气。
“虞姬,你说我们给他取个什么名字好呢?”项羽扭过头,眨着眼睛看着虞姬,抑制不住的喜悦从他的眼中流露出来。
“我一个女人家,哪懂这些,我只知道贱名好养活……”
“不行不行。”虞姬的话还没说完呢,就被项羽打断了,在项羽来说,这是难得一见的事情,以前不管虞姬说什么,他都会静静的听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我项羽的儿子,怎么能胡乱起个名字?一定要起个……嗯,要很威风的,一听就让人害怕的。”
虞姬撇了撇嘴,对沉浸在对未来想象中的项羽不以为然。一天到晚就知道要威风,好象他儿子长大一定跟他一样力可举鼎似的。项羽没有注意到虞姬的表情,转着眼睛,绞尽脑汁的想着,嘴里叨咕着一个接一个阳刚气十足的名字,可是一说出来自己就先否决了,总觉得不够大气。
“唉,还是读书少啊。”项羽难得的做起自我批评来,他晃着儿子,乐呵呵的说道:“没关系,明天我去找阿尉,让他帮着起个名字,他最会起名字了。”
“兄长,起名字这种事还要麻烦大王?”项庄一头冲了进来,'、w、w、w、。、w、r、s、h、u、。c、o、m'对虞姬点头示意:“大嫂。”
虞姬笑了笑,也不在意,项庄现在是项羽的跟屁虫,本来共尉要让他到项城去当项城尉,替项羽守着产业的,项庄坚决不去,最后共尉就把从大牢里刚放出来不久的季心派去了,项庄顶替季心原来的位置,担任项庄的贴身亲卫将。他光棍一个,吃在项侯府,住在项侯府,干脆把这儿当自己家了,对虞姬也是一口一个嫂子,有时候有事不找项羽商量,倒要来找虞姬出主意。
“不麻烦大王,麻烦你?”项羽哼了一声,皱了皱鼻子。
“我怎么了?”项庄一昂头:“依我看,你不是要让人怕吗?就叫项霸,霸气十足,对不对?”
“说你没学问你还不承认,伯霸相通,我儿子叫项霸,季父会怎么想?”项羽没好气的说道。项庄翻了翻眼睛,自觉有些无趣,伸手捏了一下小儿粉嫩的脸颊,被项羽晃得有些迷糊的小儿一下子被他捏起来,咧着嘴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吊在项羽背上的项琳兴灾乐祸的大叫道:“哇,小弟哭了,子严叔你惨了。”
项庄缩了一下脖子,在项羽发火之前迅速的溜到一边,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虞姬从榻上起来,从笨拙的项羽手里接过儿子看了一眼,笑道:“不妨事,大概是饿了,你们说事,我去喂喂他。”说完,招呼项琳下来,项琳却不理她,抱项羽的脖子从背后晃到胸前,象个小猴子一样吊在项羽身上。
“什么事?”项羽看着项庄,将女儿抱好,向外走去。
“大王派人来请。”项庄也收起了嘻皮笑脸,一本正经的说道:“我问了一下,三公九卿都去了,可能有大事。”
“是吗?”项羽的眉毛一颤,拍拍项琳的屁股:“乖囡,快下来,阿翁有正事要办。”
“哦。”刚舒服了没一会儿的项琳不情不愿的松开手,自己跑到内室去找虞姬了。项庄帮着项羽换上官服,然后大步出了门,季布已经准备好了乌骓马,正在门外相候。
赶往咸阳宫的路上,项羽看到了李左车,两人并肩而行,项羽强忍着心里的疑问,没有主动开口去问。李左车自己也不太清楚大王为什么突然召集三公九卿议事,他一见项羽就笑了:“项侯,这两天一直没看到你,在家陪夫人和公子?”
项羽含笑点点头,虽然不说话,可是眉眼之中的幸福却表露无遗。
“项侯,快要百日了吧?我可等着到你府上喝酒呢。”李左车呵呵的笑着:“整个咸阳的人都知道,除了大王宫里的酒,就数项侯府中的酒最好了。项侯随大王在外,满月酒我们没喝着,百日可要全部喝回来。”
项羽开心的大笑,对李左车拱拱手:“李君放心,到时候一定不醉不休。”
两人说笑着,来到咸阳宫,下了车马,大步进了宫。陆贾等人已经到了,正在和共尉交谈着什么,九卿和三公府的长吏们捧着各种各样的文书,恭敬的站在一旁,随时等候垂询。见项羽和李左车进来,正和陆贾说话的共尉直起了身子,招呼大家入座。
大殿里安静下来,各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共尉清了清嗓子,郎声说道:“今天把诸位请来,有一件事要商议,请诸位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上柱国,你来把事情说一下。”
“喏。”白公欠身行了一礼,然后转向诸位大臣。“自从大王亲征,击退匈奴人,夺回河南地以来,我西楚一直和匈奴人进行平等交易,边关没有大的战事,双方都各守边界,本来是件好事。可是匈奴人种族太杂,贪佷无信,见我西楚客气,以为我们好欺负,最近两年渐有流寇入我边境骚扰,规模越来越大,入境越来越远,抢掠财物,杀我臣民。今年刚刚入秋,北柱国就报告了十三起匈奴人入境的事件,最近一次,北柱国派人伏击了他们,抓获了十几个匈奴人……”
白公把吕释之报来的情况说了一遍,然后说:“上柱国府认为,匈奴人弱则服,强则叛,不给他们一点利害看看,仅和他们讲道理是讲不通的,因此,上柱国府恳请大王出兵讨伐匈奴。”
共尉示意白公归座,然后转过脸示意了一下陆贾。陆贾站起身来,态度鲜明的说:“匈奴人背信弃义,擅入我边境,杀我子民,不讨伐不足以平显我国威,振我士气。令尹府对上柱国府的决定表示支持。只是目前财政较紧,一时半会很难筹足大军出塞作战的粮款。因此,令尹府建议大王考虑讨伐的方式和规模。今年的上计还没有开始,仅仅根据令尹府的大致估计,如果安排五万以上的大军出塞,至少也要等到明年开春。”说完,他一挥手,身后侍立的官员们立刻走上前,将准备好的资料分发到各人手中。
项羽手中也接到了一份,他打开一看,先是有些吃惊,继而又脸红了。全国的收成有一小半是被他们这些十万户侯、万户侯吃掉了,剩下的大部分都运到山东救济百姓,安排百姓恢复生产,另外还要从匈奴人、东胡、羌人、月氏人手里换牛马,一年下来,不仅没有剩余,还耗掉了一些往年的积储。山东需要大量的救济,这一点项羽开始就知道,但是他并不知道具体的数字,现在看到共尉为了救助山东百姓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而祸根就出于他在山东的连年征战,不免觉得惭愧。原本觉得共尉太谨慎,出兵不够爽气,现在他理解了,共尉不是不爽气,是没有本钱爽气,归根到底就是共尉接了他一个烂摊子。
“这是到目前为止的帐目,今年的气候总体上来看还算不错,但是不少地方也不容乐观,齐郡、河内一带都发生了几次决河现象,虽然很快堵住了缺口,但是这些地方的收成肯定是不要指望了。”他转向共尉:“以臣估计,能否大举出兵塞外,还要视明年秋收的情况再定,特别是要看山东的收成,如果山东今年收成好,不需要关中再进行赈济,那么明年就不会这么紧张了。现在出兵,或明年春天出兵,不是不可以,但那需要动用各仓的储备粮,一旦战事旷日持久,或者国内有灾异发生,将很难应付。”
共尉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示意众人各抒已见。看了令尹府的帐册之后,大家都不是笨蛋,知道陆贾所说并不是空言,目前大举出兵是不合适的。在讨论了各种可能之后,典客(九卿之一,主管外族事务)站起来发言,建议一方面加紧时间做出征的准备,另一方面先派使者到匈奴去,一来质问匈奴人,二来也打探一下匈奴人的虚实,做到有备无患。
共尉同意了,随即让令尹府和典客安排出使的人选。散会之后,共尉特地将项羽留了下来,到了便殿,两人坐下,共尉笑着对项羽说:“看到儿子的感觉如何?”
项羽笑了笑,却不是十分开心,他沉默了片刻,抬头问道:“大王,让臣到边疆去吧。”
“去边疆?”共尉有些奇怪:“你也看到的,今年我们不能出塞,只能以防守为主,你去了又有什么用?”
“臣看到了令尹府的报告。”项羽缓缓说道:“臣惭愧,都是臣给大王带来了这么多麻烦,如果不是为了救济山东,以关中的实力,出兵讨伐匈奴是很简单的事。现在……”
共尉摇摇头,打断了项羽的话:“今年不能出征,钱粮的事情当然是一方面,但不是全部问题。”他顿了顿,又接着说道:“匈奴人的事情,我早就考虑了,不是讨伐讨伐他们,让他们知道我大楚的威风这么简单。”
项羽有些不解的看着共尉。
“匈奴人在苦寒之地,他们的处境决定了他们要来抢劫我中原。这跟他们是不是残酷无关,换了我们,我们也会这么干。”共尉一边呷着茶,一边慢慢的说,项羽听得眼珠子都瞪了起来,他没想到口口声声要讨伐匈奴的共尉居然会同情匈奴人。
“可是,谁也不希望自己辛苦劳作的结果成了别人的战利品,所以,我们必须打败匈奴人,而且,要把他们赶尽杀绝。”共尉抬起头看了一眼诧异的项羽:“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