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三国之最风流 >

第588章

三国之最风流-第588章

小说: 三国之最风流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公是皇甫公的故吏,皇甫公昔过邺县,奏赵家屋宅僭制,请朝廷没收,赵家因衔恨之,迁怒明公。”

荀贞默然,看了荀攸一眼。

荀攸领会他的意思,笑对尚正说道:“今劫粮案刚发,是何人所为尚不知也,主簿请慎言,……审掾已去元城,具体到底是何人犯下的此案,想必不久后就能真相大白。”

尚正怫然不悦,欲待再说,荀贞起身笑道:“行了两个月的县,着实够累。……,王卿,新来郡朝的那些各县士子可安排好了?”

荀贞行了两个月的县,沿途又召辟了不少各县的士子,昨天到邺县后,荀贞叫王淙安顿他们。王淙是郡功曹,人事安排是其本职,他答道:“诸新吏之名均已录入官牒,住宿之舍也俱给他们安排妥当,其所属之各曹曹掾、史也都和他们见过,依明公吩咐,后天他们就可上值了。”

“甚好。我昨天说给卿等放两天假,让卿等好好休息休息,今儿却又把卿给召来朝中了,还好,这会儿时辰还早,卿请归家吧,待后日再来上值。”

王淙是邺县本地人,家本在乡中住,后迁入城里,家宅离郡府不远,来去方便。

他应诺起身,辞别出堂,借在堂门口穿鞋的机会,偷觑荀贞面色,见他面色如常,又窥看尚正的面色,尚正涨红了脸,一副生气的样子。

王淙暗叹了口气,心道:“府君行事刚健,入郡先斩郡兵里的赵家门客,继逐郡府亲附赵家之吏,复逐梁期之令,我原本以为他是要与赵氏为敌,然今日观其举止,听其言谈,却竟似不欲与赵氏为敌。如此,他往日之种种作为,莫非只是为立足魏郡?唉,赵常侍权倾朝野,本不就是一二千石可与为敌的啊!……只是可惜了尚主簿!”

如果荀贞不愿与赵氏为敌,那尚正的下场就会很可悲了。

王淙穿上鞋,下堂出院。

快要秋收了,康规这个东部劝农掾正忙的时候,也辞别下堂。

康规如王淙一般,也趁出堂穿鞋的机会,暗觑荀贞、尚正,亦是暗自叹息。他出了院子没几步,听见后边脚步声响,扭头看去,却是尚正满脸激愤地紧跟他出了院子。

康规停步转身,行礼问道:“主簿何去?”

“回舍!”尚正硬邦邦地丢下了两个字,一步不停地去了。

康规回过身,瞧着他按剑疾走的背影,不觉又叹了口气。

堂上只剩下了荀贞、荀攸两人。

荀攸向外看了看,院中没有外人,笑对荀贞说道:“明公,主簿似可用也。”

“虽然可用,奈何性急,岂不知‘几事不密则成害’?赵氏在魏郡经营数十年,根深蒂固,不可轻撼之,朝中阿附赵家的郡吏虽然被我大多逐走,但留下的这些又怎会知有无心向赵家之人?这府中的奴婢、吏卒里又怎会知有无赵家的耳目?于朝堂之上,怎能轻议赵家是非?”

荀贞对赵家寸步不让是一回事儿,大张旗鼓地告诉郡人他要收拾赵家又是一回事,如只是前者,尚可与赵家周旋,如是后者,怕今天把话说出去,明天朝中就有诏书下来,或免其职,或治其罪。

“主簿虽急,然明公正用人之际,似亦不宜对其置之不理。”

“你今晚或明晚,悄悄地去他舍中,可将你我心意微吐露一二,叮嘱他几句,叫他耐心等待。”

“诺。”

相比功曹,对长吏而言,主簿更是心腹。功曹管的是郡朝人事,是对外的,主簿负责的多是长吏的私事,如起草文书,包括私信,如受长吏之遣去办私事,等等。实际上,荀贞当初选择用尚正为主簿,就是看重了他的耿直正气,就是准备在除灭赵氏中重用他的。

院外进来一人,禀道:“外有一人,持守梁期令陈到之奏记,自称明公义从,求见明公。”

“叫他进来。”

不多时,一人来到院内,脱鞋登堂,伏拜在地,奉上了一道公文:“小人奉守梁期令陈到之令,呈送此奏记于明公。”

荀贞看时,这人确是他的一个义从,在梁期时,他留给陈到了几个人,此人是其中之一。

荀攸接过奏记,转呈给荀贞。

荀贞打开观看,亲笔回了一道檄文,细细封好,交给这个义从,不动声色地说道:“将此交给陈到,命他按此行事。”

义从应诺,捧着檄文出去了。

荀攸问道:“是何奏记?”

荀贞递给他,叫他自看。荀攸看完,问荀贞:“不知明公给陈到下了何令?”

荀贞笑道:“我叫他严守不发,再接再厉。”

第二十九章 志高行健皓月明

早前,荀贞行梁期县时,徐福在梁期县过去一年的爰书,也即过去一年的司法案宗中发现了一桩可疑之案,即“梁期县贼曹某吏备盗贼出行,结果失踪于公梁亭”一案,当时荀贞认为“县吏被杀而县寺不问,其中必有重大案情”,命令陈到“穷问追究之,务必要彻底查清”。

陈到在梁期县效仿荀贞,先全力协助文聘、何仪清缴县境内的群盗,通过“武事功绩”树立了他在梁期的威望,之后,就像他对荀贞说的,利用那些“存在问题的,几乎囊括了县中各曹,并涉及到了好些县中大姓”的案簿,或打击、或拉拢、或分化,分别收拾、拉拢了一批吏民,把梁期县的大权牢牢地掌控到了手中,这个过程用了他一个半月的时间,接着,他一边把精力转投到落实荀贞颁布的那几条农事教令上,一边开始暗查此案。

终于在昨天,把此案彻底查清了。

他今日送来的这道奏记,奏的便是他查出的内容。

果然如荀贞所料,此案背后另有隐情。

被杀的这个贼曹某吏姓王,名册,他出行公梁亭时,有一狱史与他同行,县里边的“狱”相当于郡府中主罪法之事的“决曹”,狱史即相当于决曹史,陈到从这个狱史口中问出,王册其实不是被公梁亭的求盗杀死的,而是被公梁亭的亭长杀死的。

陈到令人把公梁亭的亭长悄悄抓到县中,拷问之。

这个亭长承认了杀人之实,并交代说:是邺县赵家的一个门客指使他这么干的。

陈到于是又问他:邺县赵家为何要杀王册?

这个亭长回答说:因为王册得罪了赵家的一个子弟。

就在王册被杀的前几天,赵家的一个子弟带着几个狐朋狗友去梁期玩儿,梁期县令殷勤地招待他,王册善音律,因此梁期令召他来陪酒,在席上命他鼓瑟,以给赵家的这个子弟助酒兴。王册觉得受到了侮辱,可是迫于梁期令的命令,不得不忍气鼓瑟。鼓瑟罢,赵家的这个子弟借着酒意旋舞堂上,舞到王册席前,邀他起舞,王册不肯。汉之风俗,当酒席上一人邀对方旋舞时,对方如不答应,对此邀舞之人来说就是一种侮辱。赵家的这个子弟大怒,辱骂王册。梁期令名王册下拜道歉,王册坐而不跪,其应对有不善,赵家的这个子弟更是发怒,夺梁期令的佩剑,握住剑柄,一边大骂,一边逼近王册。王册见势不妙,马上离席出堂,逃掉了。

赵家的这个子弟因被梁期令拦住,虽然没能追上王册,可第二天酒醒,回忆起昨晚的“受辱”,却是越想越恼怒,遂叫来了一个门客,命他想办法杀掉王册。

几天后,王册备盗贼出行,公梁亭是他要去的一个地方,刚好这个亭的亭长和赵家的这个门客是旧识,于是赵家的这个门客就给了公梁亭亭长一些钱,叫他把王册杀死。

王册是县吏,他的被杀惊动了梁期令。公梁亭亭长主动去见梁期令,如实告之,说王册是他杀的,但背后主使之人是赵家的那个子弟。梁期令没办法,只好不再追究,叫这个亭长随便抓个人充当疑犯,好将此事遮掩过去。于是,就有了公梁亭的求盗被诬下狱之事。

杀人者死,依汉律:“贼杀人,弃市”,公梁亭的求盗既被诬杀人,县寺只能判他死刑,可人命关天,和荀贞穿越前那个时代的“死刑复核制度”一样,凡死刑之案,依照汉法,也是必须要经过复核的,县里只有权初判,无权立刻执行,一个犯人被判为死刑后,必须要上报郡中,待郡府审查、复核,确认不是错案、冤案,随后方能执行,“春生秋杀”,并且行刑之时还必须是在秋天。郡府时无长吏,那时离秋天也远,这个求盗遂被关入狱中后就无人理会了。

梁期令本是打算等新太守到任,他就上报此案,请郡府批准死刑,可没想到,新来的太守荀贞和赵家不对付,因至令荀贞过梁期县界时他受赵然的指使没有出迎。荀贞到任,他不出迎,可以想象,荀贞对他必怀恶感,而他又自知此案疑点重重,生怕如将此案报上,反会招来荀贞的“举劾”,——“举劾”也者,即负有纠举犯罪责任的官吏主动纠举犯罪,形成案件,类似于现代的公诉,这是汉家司法制度中重要的一项,事实上,荀贞这次以郡守,也即“国家”的身份叫陈到重查此案就是“举劾”,因此之故,梁期令只好将此案暂且搁置。

却也是公梁亭的这个求盗命不该死,最终被荀贞及时地发现了疑点,又被陈到查出了冤情。

按理说,既然查出了冤情,且与赵家有关,荀贞应该立刻翻案、追捕真凶才是,却为何反令陈到“严守不发”?

要知:依汉家律法,“谋贼杀人,与贼同法”,指使人杀人是与杀人同罪的,他完全可以利用这次机会把那个指使杀人的赵家子弟的、赵家门客抓捕问罪,处以死刑,给赵家一个打击。

这却是因为:赵家子弟众多,门客更多,只抓一个子弟,不但伤不了赵家的元气,反会打草惊蛇。刚才尚正在堂上“轻议赵家是非”,荀贞“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接尚正的腔,是为了不打草惊蛇,对此案隐忍不发,令陈到“严守不发,再接再厉”,同样也是为了不打草惊蛇。

等搜集到的证据足够多、牵涉的赵家子弟足够多时,再下手不晚。

荀攸听他说令陈到“严守不发,再接再厉”,面色微微一变,迟疑了下,望向堂外,再次确定院中没有外人后,离席起身,行至他的案前,跪坐到他对面,低声问道:“明公是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