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三国之最风流 >

第555章

三国之最风流-第555章

小说: 三国之最风流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入五月,麦收时节,总算来了两个真正的好消息。

第一个好消息是今年的收成不错。

第二个好消息是张飞燕遣雷公和另一渠帅孙轻带兵八千,出真定,西北上杀入中山郡,先取毋极、再夺新市,兵锋北进,直指上曲阳,却是与杨凤抢起了地盘。

这第二个好消息让荀贞和刘衡都松了一口气。

在此之前,刘衡一直担忧张飞燕或魏郡的于毒会进攻赵郡,荀贞也有此担忧,并为此加强了赵郡北边柏人、中丘两县的防御,把李骧、文聘派去了此两县,协助陈褒布防。

张飞燕不攻赵郡,反击中山,与杨凤内讧,看似是昏了头,实际上却是他的聪明之处。

原因有二:首先,他造反不是为了争天下,而是为了求招安,这样一来,他就没有必要和荀贞硬拼,耗损实力,——荀贞不想和他硬拼,他同样也不想和荀贞这个威名赫赫的“乳虎”硬拼;其次,为了能在以后的请降中得到最大的利益,他必须要确保黑山军只有他这一个“主帅”,所以,他不能坐视杨凤自立山头,他必须要通过打击杨凤来加强他“主帅”的威严。

当然,除了这两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自他打下元氏、几乎攻占了常山全郡之后,他在黑山诸部贼兵中的声望一时无二,前来投奔他的各路贼寇越来越多,短短一个月,他帐下的人马已从三四万人滚雪球似的扩充到了十余万人,尽管这十余万人中妇孺老弱占了近半,称得上精兵的只有步卒万余人、骑千许,可只靠常山一郡却也养不起这么多人了,他也必须得向外扩张了。

张飞燕兵多有谋,杨凤不是他的对手,守战十余日,先是下曲阳被雷公、孙轻攻克,接着望都又被包围,眼看张飞燕就要大获全胜了,杨凤在这个时候干了一件让荀贞惊笑、令张飞燕懊恼的事:他遣使去洛阳,向汉室请降了。

西北的北宫伯玉、李文侯、宋杨之乱愈演愈烈,三辅受侵,冀州贼寇蜂起,京畿不宁,洛阳朝廷正焦头烂额,收到杨凤的请降上表,可以说是喜出望外,很快就做出了回应:接受杨凤的请降,遣使拜杨凤为黑山校尉,使领诸山贼,得举孝廉、计吏。

黑山校尉,这显是专为杨凤设立的一个官职。

校尉,秩比二千石,不及郡国守相,无守土治民之权,可举孝廉、派计吏入朝上计却都是郡国守相的权力,洛阳朝廷这是变相地默认了杨凤对中山半郡的占据。

至于“使领诸山贼”,冀州的州郡长吏如王芬、郭典、刘衡、荀贞等等都给朝中上过书,详细地介绍过黑山军的情况,朝廷当然知道黑山军各部现在共尊的主帅是张飞燕,可却给了杨凤这个名头,明眼人一看皆知,这显是在为了挑起黑山军的内斗。

杨凤请降成功,摇身一变成为了汉家的黑山校尉,依常理而言之,张飞燕既然也想请降,那么就不应该再进攻杨凤了,可他不然,在短暂的为被杨凤提前请降而懊恼了一下后,他不但传檄催促雷公等继续猛攻望都,更且又遣李大目统兵五千赶去望都城下,助雷公攻城。

李大目作为他的亲信,知道他准备投降汉室的打算,迷惑不解地问道:“杨凤投降汉室了,再打下去,会不会不利将军来日请降?”

李大目的疑虑很有道理:杨凤投降汉室了,张飞燕也想投降汉室,再打下去,不外乎两个结果,一个是打不赢,一个打赢,打不赢还好说,打赢了怎么办?转头去投降?这么干的话,会不会让洛阳朝廷觉得张飞燕是在打朝廷的脸?是在嘲弄朝廷?

张飞燕却无这个疑虑,他简单地答道:“就是为了请降,才要把杨凤打疼。”

已经被杨凤提前请降朝廷了,并且朝廷给了杨凤“使领诸山贼”的名头,如果在这个时候撤兵请降,必会被汉室小看,且张飞燕“黑山主帅”的地位也会受到动摇,只有打疼了杨凤,证明了实力,才能得到比杨凤更高的官职,也才能让杨凤老老实实地不敢挑战他的威严。

至若打疼了杨凤再投降会不会让洛阳朝廷觉得有失脸面?

张飞燕对此嗤之以鼻:洛阳现在有资本顾及脸面么?

雷公、孙轻、李大目合兵围攻望都,激战五日,望都城陷。

张飞燕传令,命他三人不必再进击,就此收兵,同时遣使去洛阳请降。

果如他之所料,汉室如今是顾头不顾腚,虽然觉得他打了杨凤再请降的举动很伤朝廷的尊严,可却也顾不上与他计较,六月初,遣使至真定,拜张飞燕为平难中郎将。

——

1,中郎将。

“夫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

第一百零六章 岁岁年年人不同

去年皇甫嵩、朱儁、卢植、董卓奉旨讨黄巾,率天子之兵,威动海内,而他四人在当时也只是中郎将而已,如今张飞燕一个山贼反寇也居然能得此位,虽说“平难中郎将”和“黑山校尉”一样都是临时设立,类同将军里的杂号,不如左、右等中郎将尊贵,可亦足令朝野志士为之切齿了。

便是脾气挺好的刘衡对此也是大摇其头,私下里对荀贞说道:“中郎将者,国之重器也。孔子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今朝廷却将国家重器委与贼寇,实令志士心寒。”

荀贞心道:“这大约就是末世气象了。”

对张飞燕得任中郎将一职,他也是颇为“切齿”的。

表面上看,中郎将和中尉都是比二千石,实际上,中尉的地位远不如中郎将。中尉是郡吏,受限于一国之内,足不能出境,中郎将却是能被称为“将军”的朝中重将,二者不能相比。

杨凤、张飞燕先后投降汉室,接受了汉家的任用,虽说他两人不可能就此做一个汉家的忠臣,也不可能把到手的中山、常山、博陵诸郡拱手奉还,但至少冀州的这场乱事暂且告一段落了。

一方面在张飞燕的约束下,一方面也是为了消化所得到的地盘,魏郡的于毒、河内郡的眭固亦暂时收敛了兵锋,不再攻劫郡县,让洛阳朝廷缓了口气。

朝廷得以缓气,王芬却缓气不得。

张飞燕在得到朝廷的印绶任用后遣使赴高邑,递给王芬了一封措辞客气的信。

信里边主要讲了两件事。

一件是向王芬问好致意,张飞燕在信里说:从今往后,你我就要同州为吏了,你是冀州刺史,我在你的治下,希望以后你能多多照顾我。

一件是要粮,上边刚说过希望能得到王芬的照顾,张飞燕笔锋一转,紧跟着就老实不客气地“要照顾”了,他写道:为给朝廷消弭贼患,我费心尽力地招降各地叛贼,现已招降了二十万贼众,粮食不够吃,为了避免这些贼众哗变再叛、作乱常山,希望你能送我些粮食。

他的要求“不高”,只要求“谷二百万大石”,并说:“有了这二百万大石谷,燕就有把握保证半年内冀州不会生乱了”。两汉之量制有大石、小石之分,三大石约合五小石,按汉军中的口粮供给数额,每个士卒每月口粮为二大石外加六斗上下,二十万人,依此标准供给,一个月需粮五十二万石,张飞燕只要二百万石粮就保证半年内不作乱,确是“要求不高”。

但他这个“不高”的要求却让王芬气歪了鼻子。

一亩之地每年产粮二三大石,二百万石是近百万亩地一年的产量,固然,冀州是个富庶的大州,开发得早,耕地比较多,王芬就任后,虽然因为忙于兵事,尚未来得及查看耕地土册,然料来几千万亩地总还是有的,如是太平年间,紧一紧也就把这二百万石粮拿出来了,可现在是什么时候?去年黄巾之乱,全州几乎颗粒无收,今年麦子刚种下,张牛角、张飞燕又起兵作乱,州府连州兵、州吏都快养不起了,哪儿有粮食给他?

可不给也不成。

什么叫“为了避免这些贼众哗变再叛”,又什么叫“有了这二百万大石谷,我就有把握保证半年内没有贼乱了”?张飞燕话里威胁的意思丝毫不加遮掩。

如果望气能望来粮食,王芬天天都得上楼望气,只可惜望气望不来粮,没办法,为了求个太平,他只能屈尊和张飞燕这个“山贼”讨价还价,信使来往四五回,张飞燕给出了买得半年太平的最低价:“一百五十万石”。

——张飞燕的部曲实无二十万之多,现只有十余万众,而且他也不可能按每人每月二石六斗的份额供给全军,对那些老弱妇孺,能每天给他们开次粥,让他们有的吃、饿不死,就算他有良心了,换而言之,也就是说,他每月只需要十来万石粮就足够养活这十余万众了,之所以狮子大开口,一下要“一百五十万石”,他却是为了继续招兵买马、扩充实力。

“一百五十万石”,王芬也没有。

州府里拿不出这么多粮,他只能向州中的诸郡要。

冀州共有十个郡国,魏、常山、中山、博陵四郡现在贼兵手里,是不能指望了,巨鹿比州府还穷,也没得指望,他所能指望者唯有河间、安平、渤海、甘陵、赵五个郡国。

一百五十万石粮,刚好一个郡国三十万石,渤海是个大郡,并且因为临海,离内陆远,在上次的黄巾之乱和这次的黑山贼乱中受害都是最轻,可以多拿点,赵郡辖地最少,并且地狭山多,荀贞在此次平乱中又立下了大功,可以少拿点。

饶是如此,赵郡也被分到了十五万石的份额。

州府要粮的檄文下到赵郡相府,刘衡叫苦连天。

他对功曹魏畅、主簿乐彪大发牢骚:“去年遭兵灾,几无收成,幸赖皇甫将军奏请朝廷减免了冀州的赋税,又幸赖吾郡有中尉荀君,郡内方才得以休养生息,好不容易收了一季麦谷,本想着今年能过个安生年了,却没想到朝廷减免了赋税,张飞燕却又收起了粮谷!”

魏畅是赵郡本地人,对赵郡的感情比刘衡深,对王芬传檄要粮之令尤是充满抵触,他愤慨地说道:“今春二月,朝廷下诏,税天下田,亩十钱;而今郡里夏收方过,方伯又传檄要粮十五万石,这样下去,民不堪负重,早晚会再起乱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