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第3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驾从事,顾名思义,“别驾”即别乘传车之意,别乘一车从刺史周行州部,是刺史的左右手,“其任居刺史之半”。治中从事类同郡县的功曹,主管选署和众事,乃是刺史的“腹心之任”。这两个职位,别驾从事主外,治中从事主内,前者略高于后者。
这会儿,王允的从吏相继下车,去王允身后,有两人行于诸吏之前,杜佑说的“那位长者”就是这两人之一,荀贞一眼就看到了。这位长者年约六旬,相貌清癯,高冠黑衣,带剑,胡须稀疏,尽皆白了,但却梳理得一丝不苟。猛一下子,他认不出来此人是不是荀爽。
荀爽十几年前就离家了,荀贞穿越后就没见过他,“前任荀贞”虽见过荀爽,但那时还是个小孩子,过了这么些年,记忆早就淡化了,他费劲地回忆。杜佑等不及,又捣了捣他,问道:“是不是?”荀贞终于想起了荀爽的相貌,与眼前这位老者对比,虽有细微的不同,如记忆中的荀爽比眼前这人略胖一点,又如记忆中的荀爽须发皆黑,又如记忆中的荀爽脸上没有这么多的皱纹,但这都是时间留下的刻痕,他确定此人就是荀爽,微微点了点头。
杜佑小声说道:“那你还不快去¨wén rén shū wū¨迎拜?”
“府君、两位将军正与方伯叙话,我岂能冒昧出列?”方伯是刺史的别称。
郭俊也在荀贞的边儿上,他低声说道:“这位长者是六龙先生,那么先生身边的那人应是孔融了?”
荀爽等州部吏员下了车,此时正往王允身后行去。荀爽与另一人并肩齐行,走在最前。
此人三十来岁,冠带整齐,黑衣革带,佩长剑,走起路来矩步方行,脸带柔和的笑容,一边往前走,一边不住地打量立在街边的郡卒,继而又打量文太守、皇甫嵩、朱儁,继而又去看躬身侍立的诸吏,接着又去看太守府前的戟士,随后又仰望太守府前的桓表,最后视线归到王允身上,走到王允身后,与荀爽站定,眼又再次向诸吏群中看来,满眼的好奇之色。
杜佑轻声说道:“这位就是孔文举么?”带着怀疑的语气。
荀贞也很怀疑。王允、荀爽的相貌举止与他想象的差不多,但这个“孔融”的形象与他想象的差别太大了,适才在出府的路上,郭俊、杜佑说了一些孔融的故事,结合自己以前对孔融之所知,已在荀贞脑海中形成了一个耿介士子的形象,而眼前这个人却丝毫没有刚强傲岸之态,脸上的笑容,好奇的眼神,给人一种很温和的感觉,但是,这个人肯定就是孔融。他低声说道:“方伯辟孔文举为治中从事。此君行在诸吏掾属之前,与我族父并行,除了孔君外别无他人。”王允辟孔融为治中从事,辟荀爽为别驾从事。这个人既能与荀爽并行,走在最前,只能是孔融了。
荀爽、孔融带着州府掾属行到王允的身后站好,王允与文太守、皇甫嵩、朱儁的寒暄告一段落。
王允对文太守说道:“汝南贼兵肆虐,道路断绝,我暂难赴治所,只有先留在贵郡了。”
文太守说道:“我郡方经贼乱,正需安抚百姓,足下奉天子令至,百姓欢颜,若能驻驾吾郡,郡之幸也。”刺史本无固定的治所,“刺史乘传,周行郡国”,居无定所,后来渐有定治,豫州刺史的定治在沛国谯县,现今汝南等地大乱,道路隔绝不通,王允只能先待在颍川。
第七十九章 闻听道上辱郡丞(下)
王允、文太守等寒暄毕,文太守请王允入府。荀贞等郡吏分列府门两侧躬身迎之。王允在文太守、皇甫嵩、朱儁等的陪同下进入府中。待他们走过去,荀贞跨步出列,拜倒在荀爽身侧。荀爽正跟着王允往府内去,突然被荀贞一拜,愣了下,随即醒悟,当即停下脚步,让孔融等先进去,问道:“汝即荀贞?”荀贞拜倒在地,恭谨答道:“贞拜见族父大人。”
“起来,起来。”荀爽令荀贞起来,审视片刻,满意点头,脸上露出微笑,但没说什么话,只说:“先从方伯、府君、两位将军登堂,晚点再与你叙话。”
荀爽离家时,荀贞还只是个童子,如今长大成人,相貌变化很大。荀贞差点没认出他,他更认不出荀贞,之所以认不出而猜出,是因为在来颍川的路上王允给他说过,说有一个他们荀氏的子弟在颍川为吏,来到颍川,见到颍川郡主簿王兰,王兰又专门给他介绍了一下荀贞的战绩,因此猜出这个大礼拜倒的年轻人应是荀贞。
入得府内,文太守、皇甫嵩、朱儁、阳翟县令、荀爽、孔融等登堂就坐。费畅、韩亮、钟繇、王兰等郡朝大吏陪坐。荀贞是郡曹掾,本没有资格陪坐,但一则因他在平定颍川黄巾中立下了大功,二则他是荀爽的族侄,故此也得以陪坐席末。杜佑、郭俊等人就没这个资格了,侍立在堂外院中。荀贞虽得陪坐,但堂上没他说话的份儿,王允、文太守等说话,他听着。
王允先问了几句平定颍川黄巾的经过,夸赞了一下皇甫嵩、朱儁、文太守的战功,接着又问文太守安抚百姓的举措,话题一转,转到了汝南、陈国等地的黄巾军身上,问皇甫嵩、朱儁何时出兵。
皇甫嵩、朱儁答道:“进军的日期尚未定下,在等天子旨意。”
王允说道:“我离京前,天子令我协从两位将军平贼定难,两位将军有何需要之处,尽管言说,我必全力协助。”
皇甫嵩说道:“别的都不缺,只缺粮秣和箭矢。”
王允说道:“短缺多少?”
皇甫嵩说了两个数字。王允说道:“我尽快给你们补上。”他这话说的大包大揽,显是要插手地方政务了,不过文太守的表情并无变化。文太守是一个最好揽权之人,奈何他现今自顾不暇,别说王允奉有圣旨了,便是没用圣旨,他现在也没空理会这些了。
王允对汝南、陈国等地的敌情非常关心,和皇甫嵩、朱儁谈论了很久,直到暮色深深,才离开去传舍。
文太守置下了给他洗尘的欢迎宴席,他推辞了,不肯去,文太守留他住在太守府内,他也推辞了,按照朝廷规章,执意要去县中的邮传里住。没奈何,文太守只得派郡中的两个督邮送他去邮置。督邮是邮置的顶头上司。荀贞跟着一块儿随行前去。
王允一行人数十车骑,几十个人,亏得皇甫嵩、朱儁等没在邮置里住,现又兵乱刚定,置里没有人住,勉强把他们安顿下了。
两个督邮告辞,荀贞留下没走。
王允的从吏、从卒牵马、解车,乱哄哄一团,把这暮色下原本冷清清的邮登时时烘得热闹起来。王允负手立在院中,看他们忙活,等邮置里的人收拾房间,瞧见了荀贞独自留下,对荀爽笑道:“先生,你的族侄战功赫赫。我观他相貌儒雅,而听王兰说于临阵决战之际他却英武非凡,是个有文武之才的俊杰。”方才在郡府,荀贞得以忝陪末席,王允已认识他了。
荀爽谦和地笑笑,说道:“颍川贼兵之定上因天子之德,下赖皇甫将军、朱将军和文府君之力,如贞者,小儿辈也,能有何功?”
“诶,不能这么说,有功就是有功嘛,不能因他是公之子侄就有功不计啊。”王允叫荀贞到近前,按剑挺立,夸赞了两句他的功劳。荀贞谦虚不已。王允给人一种很刚强的感觉,便是在夸人的时候也让人觉得很刚硬。
孔融在指挥掾属吏员们搬卸行李,见王允与荀贞说话,慢悠悠地踱步过来,上下打量荀贞,好奇地问他此前所参与的平定颍川黄巾的诸战经过,尤其仔细询问了他在滍水岸边救孙坚、舞阳城南破波才两战。
荀贞的这两战,王兰给他们说过,但语焉不详,这会儿听了荀贞的详细回答,孔融两眼发光,不绝口地称赞,拍着荀贞的胳臂,说道:“英武之士,英武之士!”对荀爽说道,“公家子弟英武绝伦,颍川后起领袖,十年后,你我就要给他让位了!”
孔融文人气重,好奇取异,大约因为自己没有骑射之才,尤喜剽轻之士,兼其为人宽容少忌,好诱益后进,故此在听了荀贞的英武战功后大力称赞。荀爽对他的性格很清楚,听了他对荀贞的夸赞之辞,微微一笑。
王允和荀贞说话主要因为他是荀氏子弟,立谈了几句,邮置的置蔷夫满脸堆笑,小跑地过来,说房间收拾好了,他即对荀爽说道:“先生离家多年,今日见到族中子侄,定有许多话说,我与文举就不打扰了。”招呼孔融,两人一并离去入屋。
荀爽住的屋子也收拾好了,院中人马混乱,不是说话之所,荀爽温和地对荀贞说道:“你跟我入屋来。”(文*冇*人-冇…书-屋-W-Γ-S-H-U)
荀贞恭敬应诺。屋中已掌上了烛火,从昏暗的院中进入屋内,眼前一亮,待荀爽入席后,荀贞侍立在他的对面。荀爽微笑着指了指侧面之席,柔声说道:“你我一家之人,不必拘礼。你也坐下。”
“是。”
荀爽的言谈举止虽然严格恪守礼仪,但不让人觉得刻意,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他声音清柔,言谈温和,是个温文尔雅的老者。若说王允给荀贞的印象是如一柄剑,那么荀爽就如这案上的烛火,温暖明亮,却又不炙热。
荀贞落座,心道:“汝南许子将评价荀爽与荀靖,说:‘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此一评语可谓精当。”荀靖是荀爽的三兄,字叔慈,有至德,隐居终身,五十而卒,已经去世了。荀氏八龙里边荀爽名声最大,其次便是荀靖。
荀爽叹道:“我离家十余年,离家时你还是个垂髫童子,而今你已加冠成人,名扬郡中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这一生如白驹过隙,春夏匆匆,不觉我已垂垂老矣!”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族父年未花甲,不算老。”
荀爽失笑说道:“六十还不算老么?……,不过看到你今日之成就,我很欣慰。汝父汝母身体还好?”
“先帝延熹年间,颍川疫病,显考显妣都没在疫中了。”
“啊?没在疫中了?”荀爽大吃一惊,为之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