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三国之最风流 >

第29章

三国之最风流-第29章

小说: 三国之最风流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三十多人来而又走,声势极大,也不知出门时有无惊动里监门,也不知在路上有无惊动亭部,隐瞒怕是不易,而且别忘了,犴狱里还关着一个武贵!”

繁家兄弟都是一惊:“哎呀,昨夜忘了此人!”虽说犴狱在后院的尽头,离前院比较远,中间又有院墙、院门间隔,但昨夜来了三十多人,搞出那么大的动静,不排除被武贵听到。

繁谭生气地埋怨道:“昨夜为何不说!直到现在才提起,太也反复!”

繁尚惶急失措地问道:“那该如何是好?”

杜买也无主意,低头抚刀,默不作声了。

第二十五章 备寇

今与前汉不同,亭长不止需负责“本亭”的治安,还要负责一些民事。

荀贞任职的第一天就碰上了“许仲杀人案”,惊动县中,连着这好几天都在忙活此事。按县里的命令,又是查封许家、又是扣押许母,又是搜捕亭部、又是把许仲的画像挂在舍壁,一直不得闲歇。而今,县君的命令都已完成,许仲也见过了,知道他将会去阳翟黄家,短期内可保无虞,不必忧其被捕。荀贞顿时轻松,放松了许多。

昨夜陪许母说了一夜话,但胜在年轻,能熬夜,也不困,早上吃了饭后,他坐在前院的华表下,寻思是不是该腾出手,做点别的事儿了?

他盘算来到亭舍后的收获,想道:“来亭中时间不长,但对亭中诸人的脾性已较为了解,他们对我也算敬重。经昨夜,如今在本地、邻近亭部的轻侠中亦薄有名声,并稍得安定里、南平里的敬畏,算是初立威望了。那敬老里中尽太平道信徒,不能掉以轻心,该早点着手下一步才是。”

华表正对着亭舍的院门。

荀贞靠着华表而坐,望向舍外。

日头高升,田间农人忙碌。很多小孩儿跟着出来,在田边玩耍。

三四个小女孩儿聚在路对面,捏土为饭,弄点泥水当成是羹汤,摆些木头、土坷垃算是肉块,叽叽喳喳地玩儿过家家的游戏。

这个游戏有很久的历史了,荀贞记得《韩非子》里就形容过这种游戏,而在他的记忆中,千百年后的小孩子们依然喜欢玩这个游戏。小孩子们跟着大人成长,耳闻目濡,学着模仿家庭生活,既在情理之中,看着也很有意思。

荀贞心中想道:“秦干要我提倡教化,把孩子们都送去上学,虽不太现实,但确为好意。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学习能力快,跟着父母就能无师自通地学会过家家;送去学堂,若能遇到良师,近朱者赤,长大后未尝不会成为国家栋梁。”

只是,“提倡教化”虽也是亭长的职责之一,并且做好了能得美名,但就目前来说,却非当务之急。

他接着琢磨他的“下一步”。他的下一步就是“组织部民、备寇冬贼”。

“威望已立,当可备贼,借势聚众、打造班底。”此本是他来前的计划之一,但如今却有个问题,“如果组织部民,肯定是每个里都要选人,而那敬老里内尽是太平道信徒,该怎么对待?”

敬老里有太平道这个背景在,总是块心病,在组织备寇的时候,该怎么对待他们呢?

阳光灿烂,麦田青翠,孩童们快乐的嬉戏。他将臂肘放在曲起的左腿膝盖上,用手撑住下巴,摩挲着泛出的胡茬,出神地望向舍外。

一阵孩童的叫喊声传来,四五个孩子骑着竹马从院门前跑过。

和女孩儿们喜欢玩儿过家家不同,男孩儿们喜欢竹马、打幡,排行伍等这些与军事活动有关的游戏。这几个骑竹马的孩子,年纪小的七八岁,年纪大的十来岁。

最先一个看起来年龄最大,大概有十一二岁,打了一面用破布做成的幡,用竹竿挑着,当作军旗,一面骑着竹马前跑,一面高声地喊着口令,领着一行人在亭舍门前转了个弯儿,雄赳赳、气昂昂地奔到路对面那三四个小女孩儿处,停下脚步,像个大将军似的,睥睨女孩子们,大声说道:“我乃大将军!你们还不拜倒相迎?”

女孩儿们蹲在地上抬头看他们,却不肯卖他们的账,没人答理。

“大将军”立刻恼了,挥动军旗,下令说道:“扔了她们的东西!”

“部下们”蜂拥而上,有的抓起木块、土坷垃远远扔开,有的下手把女孩儿推倒。厉害的女孩儿跳起来想跟他们打架,胆小的女孩儿嘴一咧,哇哇大哭。

哭叫声引起了远处田间农人的注意,两三个壮妇飞奔叫骂:“小赖子!十二三的人,还领着小孩儿玩儿竹马!欺负人!你的脸皮是怎么长的?……,别跑,看怎么揍你!”

“大将军”不怕她们,哈哈大笑,军旗一挥,令道:“今日大破羌贼,诸将皆有功劳。且等回到朝中,我替你们向天子请功。走也,走也,凯旋回师!”带着这群男孩儿嘻嘻哈哈地跑掉了。

荀贞不觉一笑。

“五岁鸠车,七岁竹马”。竹马通常是七八岁、十来岁的孩子们玩儿的,领头的这位“大将军”十二三岁了,还带着一大群小孩儿玩儿竹马,确实不像话,难怪被那几个壮妇痛骂。

因眼前此景,荀贞想起了一桩逸闻,当年从荀衢读书时,听他提起过,说的是丹阳名士陶谦。

陶谦少孤好玩,一直到十四岁,还带着全邑的儿童缀帛为幡,乘竹马而戏,受到乡人的耻笑。但他后来的岳父挺有识人之明,在半路上遇见了他,见他容貌异于常人,停下车和他说话,言谈甚欢,认为他长大后必成大器,于是便把女儿嫁给了他。

果然,陶谦长大后,刚直有节,仕州郡、除茂才、任县令,青云直上。

想到此处,他站起身,走到亭舍门口,向外张望,瞧见那群骑竹马的男孩儿已经跑远。大概是怕被那几个壮妇追上,跑得太急,没注意地面,领头的“大将军”被土埂绊了一下,摔倒在地,顾不上疼,爬起来接着再跑,惹得田间观望诸人哄笑起来。

荀贞也笑了起来。

陶谦后来能成大器,固与本身的才干有关,但不能排除他父亲旧时的关系和他岳父的扶植。陶谦的父亲做过余姚县长,他的岳父做过苍梧太守,都是官宦之家。两方面结合,成就了陶谦,却不代表每个贪玩的孩子都能成为陶谦。

他在院门口站了会儿,心道:“孩童玩乐,无所顾忌,故而欢快。敬老里虽有太平道的背景,但此时距黄巾起事尚有数年。对他们固然需要警惕,但也不必太小心了。就编练备寇此事而言,就像对待别的里一样即可。”又想,“上次去他们里时并无交谈。这次可以趁着备寇的说辞,去他们里中探个底细。”

……

黄忠将前院、后院都打扫干净了,过来问他:“荀君,那武贵该怎么处置?”他和杜买一样,也是今天才想起了武贵,彷徨不安,实在忍不住,明为问该如何处置,实暗指昨夜之事。

荀贞对此,昨晚就有定计。

武贵被关在亭中后,也没受什么苦,只被饿了两天,被打了两顿。要是没有昨晚儿这档子事,放了他也无所谓,如今万万放不得了。

“许仲尚未归案,武贵知情不报,再关他几天吧。”武贵没有什么亲人,在里中名声又坏,别说关几天,就算关个一年半载,估计也没人质疑。

黄忠是个老成人,欲言又止,叹了口气,说道:“也只能如此了。”问荀贞,“荀君,今天还要不要巡查亭部?”

“要,当然要!”

既然已经决定开始着手下一步,“组织备寇”,当然要立即施行,不能拖延。荀贞说道:“不过之前,我有件事要与你们商议。黄公,请去叫一下杜君,再把阿褒、阿偃等人也都喊来,咱们去后院议事。”

“备寇”是大事,关系到全亭的住民,黄忠、杜买、陈褒、程偃等人都是久任亭中,熟悉当地情况,需要与他们商量商量。

第二十六章 招人

黄忠叫来诸人,来到后院。为不打扰许母、许季休息,在南边随便找了间屋。黄忠提前在屋内铺设好席子,诸人脱掉鞋,鱼贯入席。

荀贞坐在正中,杜买、黄忠分列左右,余者依照爵位、年龄的高低依次坐定。

荀贞注意到杜买情绪不高,跪坐在席上,发呆似的,时不时皱皱眉头,当下问道:“杜君,昨夜没休息好么?”

杜买回过神,答道:“昨夜趁着酒意,一觉睡到天亮。休息得很好。”

“那怎么看你有些萎靡?”

“……。”

荀贞瞧了瞧他,猜出了他的心事,问道:“可是在担忧昨夜之事?”

“……,不瞒荀君,俺是有点担忧,怕会外传。”

程偃不满起来,说道:“昨晚不是说得好好的么?怎么又反复?知道此事的只有咱们和许仲的朋党。他们肯定不会乱说,咱们也不说,谁能知晓?怎会外传?”

“只怕武贵,……。”

武贵这个麻烦,不但杜买、黄忠想到了,陈褒也想到了,不过他并不担心,接口说道:“如荀君所言,武贵知道许仲的行踪却闭口不说。只要许仲一天不被抓,他就别想离开犴狱。”

却是与荀贞的解决办法一模一样。

杜买说道:“话是这么说,但咱们只是个亭舍,没有权力长期扣押人犯。若是被县中知晓?”

繁阳亭是个野亭,远离县治,但这不代表县中就对其不闻不问,就像郡中有督邮日常巡查各县一样,县中也有椽吏日常巡查各处乡、亭,武贵被关押的事绝对瞒不住。瞒不住还算好的,弄不好,县里会派人把武贵带去县中盘问。到那时,一切不都露馅了?

陈褒说道:“犴狱脏乱,臭味熏鼻,往常椽吏巡查到咱们亭部时从不会亲自进去。老杜,你要是担忧武贵会被提去县里,到时候就说他犯的是别的事儿,不就完了么?”

“就怕隐瞒不住。”

陈褒说道:“武贵一个乡间无赖,名声极坏。如果县里的椽吏问及,实在不行,咱们就实话实说,只他夜闯寡妇门这一条,关他个十天半月的也不过分。”

“关他十天半月当然可以,但以后呢?能一直扣押亭中么?早晚要放他走的。”

陈褒笑道:“武贵这类人欺软怕硬,也就能欺负欺负寡妇孤女,把他关个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