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第2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黄巾军的疲兵战术,守卒昨夜本就没休息好,天一亮就又迎来了敌人三个时辰不间断的进攻,无不疲惫不堪。一个上午,守卫东城墙的八百余郡兵就伤亡了近百。
“这可不行。咱们就这么多士卒,死一个少一个。贼兵人多势众,他们不怕伤亡,咱们怕。得想个办法扭转局面。”在打退了黄巾军的一次进攻后,荀贞把分散在城头各处、协助指挥的荀攸、戏志才、钟繇、杜佑、辛瑷和后来上城的辛评、辛毗聚在一起,蹲在垛口后头说道。
辛瑷按着膝盖,半站起身子,探头往城下瞧了眼。
因为黄巾军严重缺乏军械,所有掉落城下的兵器,不论是刀枪、还是锄头,哪怕是断成两截的箭矢都全被黄巾士卒在撤退时拣走的。
此时剩下的,只有被守卒推倒的云梯和横七竖八的尸体。
云梯是赶制出来的,不太坚固,倒地后大多即四五分裂,散落了一地的木头、枝杈。
尸体大部分是黄巾军的,也有少量郡兵的。相比昨天,今天的黄巾军士卒斗志昂扬,只荀贞亲眼看到的,就有三个郡兵被攀上城头的黄巾士卒抱着一块儿跌落城下。
一天半的鏖战,城外的雪地早被黄巾军士卒踩得泥泞不堪,现又被鲜血浸透,配上尸体、断裂散落的云梯,给人一种巨大的冲击,令人不觉回想起刚才激烈的战斗。
刚才发动进攻的黄巾军士卒约有千人,经过小半个时辰的激战,在付出了上百的伤亡后,奉中军将令,主动脱离了战斗,活着的士卒或扶或抬着伤员,过了护城河,向后方撤退,而在他们经过的位置,在护城河外一里多的地方,又有大约一千四五百人在集结。
可以预见到,接下来负责的攻城就是这正在集结的一千四五百人了。
这一幕,辛瑷等人在今天上午已经看到过多次了。
最初的时候,黄巾军在进攻或者集结时都会大呼口号,但在过了最开始的一个时辰后,在守卒连着击退了两股攻势后,也许是因伤亡太大,他们不再出声了,进攻也好、集结也好,都是默不出声。可是,在有些时候,沉默比高呼更有力量,更令人胆寒。
荀贞深知,若不把黄巾军这个进攻的势头打断,城上的守卒必定不能再坚持多久了。
伤亡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八百余士卒虽然已经伤亡了近百,可城里还有数万的百姓,不管怎么样,总还是能再组织起几千青壮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士气”。眼看着一波波的黄巾军士卒不要命似的扑来,打退一波,又来一波,沉默而坚定,仿佛无穷无尽,再胆大的人也难免会陷入绝望。
飞蛾虽小,但若成千上万,铺天盖地,便是火堆再大、火焰再高,也会被扑灭。此时此刻,黄巾军的士卒就是飞蛾,阳翟城就是火堆。
辛瑷缩回脑袋,拾起放在脚边的短剑,拍了两拍,满不在乎地说道:“要想扭转局面也简单。”
“玉郎有何良策?”
“趁贼兵撤退,给我一队人,我带他们出城去,杀上一阵。”
辛瑷穿的皮甲本是黑底朱纹,此时甲上遍是血污,早已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他秀美的脸上也血污斑斑。
为防箭矢,他本来戴了一个铁制的兜鍪,后来杀得性起,嫌兜鍪碍事,随手摘下扔了。没了兜鍪的保护,在之前的一次战斗中,发髻被敌人的流矢射断,这会儿长发披散脖后。
老实说,他这两天的表现着实让荀贞吃了一惊。穿越以来,荀贞认识了不少士族子弟,远的不说,就现在在城上的,便有荀攸、钟繇、杜佑和辛瑷的族人辛评、辛毗,可辛瑷与他们完全不同。荀攸等人虽也冒着敌人的进攻,坚持留在城头,协助荀贞指挥作战,并为了自身安全考虑,也基本换上了甲胄,可真正能与荀贞相同,亲自带人持兵杀敌在前的只有辛瑷一个。
辛瑷和荀贞也不相同。
荀贞杀敌,主要是为了起一个带头作用。他从后世来,深受某支光荣的英雄军队的传统影响,晓得相比“给我上”,“跟我上”才能让战士们勇敢无畏。
辛瑷则不同,在过去的几次战斗中,荀贞担忧他受伤或阵亡,——他与荀彧、戏志才的关系很好,并也算是荀家的亲戚,因此常常抽空注意他,发现了他的两个特点。
首先,论剑术、技击水平,他不算太高,力气也不算大,远不如许仲、刘邓,甚至不如文聘这个少年;可是其次,他却十分勇猛,简直如猛虎下山,若用四个字形容,就是“悍不畏死”。
荀贞实在是想不通,这样一个貌美如女子的士族子弟,在战场上,却怎么会如一个亡命之徒似的?
也许真如那句话说的:越是不怕死,越是死不了。
尽管在接战中,辛瑷多次遇到危险,可每一次都化险为夷,战至如今,他连一次伤都没受过!要知道,即使是一直受到许仲、刘邓、程偃等人严密保护的荀贞也已经负了两次伤了!
想不通也只有想不通了,荀贞现在也没有时间去探寻辛瑷为何会和其他的士族子弟有这样大的不同,暂时只能将之归结为:有些人,天生就是为了战争而生的。
听了辛瑷的话,戏志才笑道:“玉郎主动请缨,勇武可嘉,然依我之见,现在还不是出击的时候。”
荀攸点了点头,赞同戏志才的意见,说道:“贼兵颇有小智,先在昨夜用疲兵之计,疲惫我们,今天又挟克城之威,猛攻不休。本来守城,是咱们守军占优,坐以待劳;现如今却变成了他们占优。若置之不理,可以预料,在击退了他们今天的攻势后,今天晚上他们必还会再度骚扰咱们。如此,夜晚不得安眠,白昼接战不休,咱们就要成为疲兵。如此,必败无疑。玉郎说得不错,是需要出城反击一下了,不过志才兄说得也对,现在还不到时候。”
辛瑷问道:“为何?”
“贼兵正在组织下一次攻城,城外数万贼众的视线尽在此处,可谓严防以待。咱们如果在这个时候出去,讨不了好。”
“那该怎么办?”
荀攸、戏志才对视一眼,相对一笑,却都没有说,而是把这个“风头”让给了荀贞。
戏志才说道:“兵曹椽足智多谋、骁勇善战,这两天身先士卒,先是出城破敌,继而又披甲持兵,蹈刃履险,率领守卒连连击退贼兵进攻。若非有兵曹椽在,吾城怕已失陷。兵曹椽既召吾等来商议此事,对此必是已有定计。吾等洗耳恭听就是。”
也不知是不是昨天累着了,还是因为胆怯害怕,今儿个一整天,文太守都没露头,只派了五官椽韩亮、主簿王兰、计吏郭图等郡朝大吏分去各面城墙督战。荀贞如今是当之无愧的守城主将,为了增强他的威望,这种“出风头”的事儿由他来做最好不过。
钟繇、杜佑、辛评、辛毗、辛瑷诸人,环绕着荀贞蹲了个半圈,齐齐问道:“荀椽何意?”
“志才、公达说得不错,现在还不是出击的时候。从昨天到今天,贼兵不停歇地攻了两天城了,咱们疲惫,他们也疲惫!传我军令,令各部守卒打起精神,再坚持一下午,待到夜幕落下,我便亲率精锐,出城击之!”
打仗打的是一个主动权,被动挨打是不行的。要想扭转局面,只有一个办法:主动进攻。
第二十一章 辛瑷(下)
黄巾军如潮水一般的攻势直到酉时方停。
初春二月,白天短,夜晚长。黄巾军撤下后不久,天色就冥暗下来。
程偃、文聘各提了两个高大的木桶,放到荀贞的身边,里头是刚刚熬好的肉羹。
小任捧个箩筐跟在后头,筐里放了几十张胡饼。
肉香、饼香顿时弥漫入空气之中。这是荀贞等人的晚饭。
守了一天城,荀贞累坏了,强撑着立在堞口处,看着黄巾军士卒成群结队地撤退远去后,这才将环首刀插入刀鞘,倚着城垛坐下,用鼻子嗅了嗅香味,笑道:“今儿伙食不错啊,还有肉羹?”昨天只是米粥而已。
他接过筷箸,在木桶里搅了搅,煮得通红的肉块在浓稠的汤汁里上下翻滚:“咦?是牛肉?”
在农耕社会里,牛是重要的劳动帮手,依照汉家律法,是不能妄屠牛的。
小任放下竹筐,答道:“荀君两天一夜没下城头,与贼兵血战,力保城池不失。县里的百姓、士绅十分感激。这牛,是张家、黄家、第三家等豪族大姓得了太守的许可凑出来的,总共凑了十头,现都在城下拴着呢,特用来给荀君、戏君、钟君、杜君等改善伙食。”
戏志才、荀攸、钟繇、杜佑、辛评、辛毗、辛瑷等人从远处、近处走了过来。
听见小任的话,杜佑笑道:“这么说来,还得感谢贼兵围城,咱们这才能吃上一顿牛肉羹。”
杜家也算本郡大族了,饶是如此,平素也很少吃到牛肉。
“十头牛?都宰了么?”
“哪儿能一次宰完!只宰了一头。”
“全在这儿了?”
“总共分成了四份,每面城墙都有。”
荀贞点了点头,抬眼瞧见七八个提桶拿筐的壮勇经过,知那是给郡兵们送饭食的,伸手把他们召至近前,探身往桶里看了看。
桶里装的饭食和昨天给士卒们吃的一样,有麦饭,有豆羹。筐里放的是麦饼。
麦饭、豆羹皆为底层百姓日常的吃食,也是郡兵们平时的伙食。荀贞任繁阳亭长时,也常吃这类食物。
他没说什么,只对这几个壮勇道了声“辛苦”。搞的这几个壮勇受宠若惊。
等他们离开后,荀贞亲手取了木碗,先给辛瑷盛满,说道:“今日与贼鏖战,玉郎履险不顾,奋杀在前,临强敌而不退,遭围攻而愈勇,只我亲眼所见,就有十余贼兵死在了你的剑下。与玉郎较之,我惭愧不如。这第一碗肉羹,非卿饮不可!”
辛瑷不客气,扔下短剑,接过木碗,喝了一大口,抹了抹嘴,赞道:“肉香四溢,汤汁浓郁,真美味也!”问荀贞,“这是谁熬制的?莫不是太守府里的膳夫么?”
小任笑了起来,说道:“小人适才与阿偃、仲业去城下拿饭,见只这牛肉羹就足足做了七八桶,加上几千守卒的伙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