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回到三国当保镖 >

第363章

回到三国当保镖-第363章

小说: 回到三国当保镖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凌巴的行军速度不算快,但也坚决不慢,而一直以来,他花的时间最多的,反而不是攻城或者是与黄巾贼野战,而是对于城池建设、重修等事物的处理,虽然有着诸葛圭为首的一干文臣从旁辅佐,贾诩、彭脱也能够献计献策,而袁绍麾下也有一名文士代替其出头,接下了不少的任务——那个人叫做田丰,对凌巴来说也算如雷贯耳,三国里雄霸北方的袁绍麾下堪称第一谋士,这等牛人,凌巴自然也甚是喜爱,可惜现在不是思忖着这类问题的时候;但这种种繁多的事情还是让人觉得头疼,还好凌巴有着整个帝国作为后备资源库,刘宏现在就算是心疼想抽身都不容易了,战争一向如此,便如一个泥沼,泥足深陷的时候,是不能自拔的。

就是这么地,时间也是过得飞快了——

其实从凌巴率领大军自洛阳出发直到邺城,就已经花去了两个月的时间,而后在邺城连续驻扎了连续数个月,在这里经历了数次战阵,不管是各路牛鬼蛇神一般的大小黄巾头目来袭,还是象是波才这般大规模的突袭,这段时间里也经历了不在少数。

从中平三年的春天开始,第二次剿贼大军从洛阳出发之后,这整个西园大军就几乎没怎么休息过,一路是马不停蹄,更常常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四处征战恍若不知疲倦,收获自然丰富,将黄巾贼的生存范围几乎已经压迫到了极点,先后在邺城等几大城池建立据点,与邺城守军曲义等配合;而后又与幽州公孙瓒联合,驱逐冀幽边境黄巾贼军,这期间整天过的就是冲锋陷阵、刀头舔血的戎马生活,就是这样一直挺到了中平三年的下半年。

中平四年的春天,来得似乎特别的晚,北方冀幽、河内、河东一带,当黄河临汛结束、冰霜融化,柳条发出新芽、燕雀奔北而来,万物复苏、油油绿草钻出地面,天地间显出了一派生机勃勃景象的时候,才让人恍然觉得原来前一年的冬季已经过去,而新的一年的春天、新的开始也到来了。

对于冀州的凌巴以及西园军诸将士来说,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却是达致心境。

吹面不寒杨柳风,路人迢迢,千里行车,大汉朝廷第二次剿贼大军,同时也是叫做西园军的七万大军,正在行军途中。

这里是冀州南端,离着冀州黄金老巢广宗尚有百里之遥西园大军有条不紊的前进,足见这近一年以来,凌巴训练军队的苦心以及各种付出了不少生命和血汗代价的实战磨砺没有白费,如今却相当于是在检验收获的时候,不过也只是看着如此,一路马不停蹄地行军,总会有累人的时候,而西园大军虽然路途中有三军主帅凌巴体恤部下们让他们多多休息,但更多时候不是处在行军途中,就是在和黄巾敌军交战时候,休息的时间也无奈被压缩着,行军的时候警惕着,就是驻军休整的时候,也丝毫不敢放松,这样时刻脑筋里绷着一根弦的情形下,休息的质量如何可想而知。

如今整个冀幽,差不多也就只剩下广宗、巨鹿等为数不多的几个黄巾据点在苦苦支撑,而且其中几个都已经露出败相,投降或者失败都不过是早晚时间问题,凌巴也不想要去计较那么多,他知道现在的重点应该着重放在巨鹿和广宗两地了。

巨鹿是黄巾贼酋张角的老家和发迹地,一直以来也是作为黄巾贼大本营所在,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似乎有从巨鹿迁往广宗的迹象,如今更是听说张角在大半年前就基本将巨鹿大本营搬空了,而所有一切又都基本是搬到了广宗来,至于巨鹿的大致情况,经过不懈努力,也终于打探清楚了,却是和凌巴自己的一个“老朋友”有关系,便是那个管亥在此镇守。

而如今这支大军所向,也正是这个曾经太平道以及黄巾军的大本营所在,同样是在太行山南麓的古城、巨鹿。

大战,正是一触即发……

第468章、一年(下)

南方,江陵城。

在这大半年里,整个大汉天下间,要论到对抗黄巾军,荆州的变化无疑是最喜人的。

首先在于曹操之前所布下的那个针对荆州侵入黄巾军的大局,最终于当阳县、麦城一线收网的成功,也是从此刻开始,荆州成为第一个完美抵抗黄巾军侵袭、并且收复全境的州。

此役,双方共计投入兵力达到史无前例的将军六十万人,当然是大汉比黄巾一比五,可战争的结果,却偏偏是那个“一”最终胜过了那个“五”,不仅歼灭敌军数万人,俘虏超过十万敌军,其余则驱逐,实际上,黄巾军中可战之力其实也就四分之一多一点,其余部分即便还可能死灰复燃也都不足为虑;延续时间,却有近半个月,战线拉长,从当阳、麦城一线绵延近百里,长途奔袭、城池攻防战、追击、逃亡,各种战场上的场面在这里却是寻常上演。

这场战役中,相对于荆州南军如今仅仅不到七万显得捉襟见肘的兵力,黄巾大军四十余近五十万确可谓是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然而打仗并不是比人数就可以的,否则这场仗根本不用比就直接可以宣判朝廷军输,若是这样曹操干脆就直接竖降旗算了——但事实证明不是,在这次南军的战斗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扬,更加值得彰扬的,其实还是在其中火影卫所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

敌情、信息、情报,其实从很早的战争时代开始,各大兵法军事大家或者是有经验的将军们便都知道了,也都有了足够的重视,只是如何用此来获得效益最大化,更如何更好地做到保障,既能够让自己得到敌人的消息,又不要敌人知道己方的消息,这却并不容易,虽然很早就有了“知己知彼”这类似的概念,但在这个世界里,在凌巴之前并没有《孙子兵法》,也就没有人能够将一切归结地那么系统,有些事情,不说出来,就不那么明显,就算有些人会去研究,但也不过就是敝帚自珍罢了。

倒是有一本《吴子兵法》里面,其实也有过一部分的提及,只不过其大多是吴起在练兵时候的一些经验总结和心得体会的归纳,并不能够算是系统完整,就算是曹操对它的重视也并不高,而对于“凌巴的”《孙子兵法》,确实颇为喜爱,常常在军中、在刺史府的时候都是手不释卷,这些都是从荆州传过来的一些小讯息,让凌巴明白南军动向的,只是听到这些只能够让凌巴苦笑,和这曹操比起来,自己还真是有点儿“不务正业”,不说曹操,就是关羽,在军营里一本《公羊春秋》也从来没放下过,让凌巴实在觉得汗颜,也只能够安慰自己“人各有志”,不能够强求,更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中平三年里,曹操的布局成功,这便是南方荆州传来最大的一个好消息,就连临近益州冒出了一批新星一般的人物,都没多少人在意了。

益州也算是黄巾最为肆虐的四州之一了,不过相比较而言,程度就轻了许多,所以很多人甚至可能都没有将注意力放在这上面过。

自古以来,中原大人杰地灵,而荆州在三国时期,也是人才辈出,至于益州,原本一直是巴人和蜀人居住的地方。

益州乃是古地名,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战国末期秦国灭了巴蜀王国、将疆域范围向西南推进之后,便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四川地区便为益州部,治所是在雒县,也是后来三国时期最大的三个州之一。

蜀地人杰地灵其实不会比中原差多少,只是此地民风民情自然多以少数民族为主,所以中原的很多人也把这里认为是蛮夷之地,并不愿意到这里来。

而汉室宗室刘焉被封于益州之后,或许有泄私愤之嫌,对益州以“严”治之,苛政之下,对于黄巾肆虐反而有助推作用,这个时候,幸得益州内一大批曾经于天下间默默无闻的人物,顶起了益州的这片天,这其中,有原本便属于益州之人,也有跟着刘焉来到益州的。

和历史上比起来,不管是刘表、刘虞还是刘焉,任州牧似乎都要早上一些,而伴随着的,他们手底下那些出众人物,也一个个跟着早一步登上了历史舞台。

像是这刘焉手下,如今由于对付黄巾军而冒出头的,便有益州士族首领人物任岐、刘焉帐下校尉贾龙。

贾龙领五千益州军与黄巾贼军斗,益州地势险峻、山岳纵横,成为本地兵勇最好的发挥场地,而贾龙统军能力不俗,更兼地利人和优势,再加上天时也有所偏,胜之实乃意料之中的事情,不过这也堪称是一场激励人心的胜利,对于整个对抗黄巾的局势,也有着一定助推作用,可以说,贾龙是有大功之人。

此外,益州战场里,还有一些崭露头角之人,或者留下名姓,如汉中名将严颜等人,或者仍然是不为人所知,可能就留下了尸体埋于青山长水之间,无人惦记。

但是不管怎么说,战争永远不是一件会让人愿意去怀念和记得的事情,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和记忆,更是需要时间去磨合,如今却是因为比历史上还要绵长三年多的黄巾起义,天下战火燃烧,所产生的坏效果自然也更加大,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原本刘焉苛政之下生活便困苦无助的益州百姓,不可避免中间便产生了一些逆反之人。

叛逆之心一旦产生,便不可遏制,黄巾新创之际,益州军也正值疲敝,于是便是这些人趁势而起的时机,尤其是其中还有不少原本益州军军中的将士,却显然是因为战争胜利之后刘焉仍然分配不均等所导致士兵的愤怒,使得结果终于往最坏的那一个方面发展。

益州多山岳,这对坚守自然是有大大好处的,可同样身为本地人的那些兵勇、或者是义军百姓,也能够利用之,关键就看谁利用得好,或者说谁对于地形更加熟悉,而事实证明,这些叛逆之人中也确实大有能人在,贾龙等人在刘焉命令下率兵平乱,却也吃了不少亏,却非但没有平叛成功,反而自己折损了不少人马。

如今双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