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第14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玮有些焦头烂额了。
四月十二日,骠骑将军鲜于辅急奏朝廷,乌丸人能臣氐和修武卢合兵一处,攻打白鹿王鹿破风。鹿破风向鲜于辅和白山大单于楼麓求援。鲜于辅急调鲜于银、柯比熊、射虎、射缨彤等人率两万铁骑进入上谷郡,楼麓也出兵相助。
能臣氐、修武卢随即向扶罗韩、射隆求援。鲜卑人以此为借口,率军越过长城,杀进了上谷郡。现双方对峙于治水(即桑干河)南北两岸,暂时还处于调停阶段。
鲜于辅说,如果北征大军迟迟不能到达大漠,大战估计将很快爆发,恳求朝廷给个准确答复,以便我决定是否即刻发动攻击。
大司马徐荣急告鲜于辅,朝廷改制之事尚未解决,目前不宜进行决战。请设法拖延战事的爆发,适当时候可以满足鲜卑人的一些要求。
四月十五日,太傅杨彪、御史大大荀攸、廷尉卿陈群、大鸿胪袁耀、太常丞袁涣、征西将军钟繇、老臣杨奇、刘和、司马防、赵温等人聚在一起,商议应对之策。
经过半个多月的辩议,今文经学一派遭到了重创,现在经学的辩议主要是古文经学一派和新经一派的争论,其实也就是古文经学内部的辩论,把今文经学一派彻底踢出去了。这是辩经之前,今文经学一派根本没有预料到的事。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今文经学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竟然败落到如此地步。
如果不是很多今文经学大儒都是兼学今古文经,估计现在太学里都看不到今文经学一派的儒士了。
哀叹之余,要即刻想出对策,以便救助研习今文经学的门生弟子和儒士们。
今文经学是大家的饭碗,现在今文经学败落到如此地步,饭碗也就砸了。经学争来争去,说到底,就是饭碗之争,就是生存之争。
如何生存?马上改学新经?那也要一个过程,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今文经学讲究师法、家法,几百年了,这个观念在门生弟子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叫他们突然丢掉学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今文经,怎么可能?没有一代人、两代人,没有几十年的时间,今文经学的儒士们很难改变观念。
过去北疆人一直打击其它派系,比如关洛士人就曾经很长时间得不到入仕的机会,但那个时候主要是派系之争。自从新经成为官学后,研习今文经学的儒士们首当其冲,算是彻底丢掉了饭碗,这导致很多儒士迫于生计,不得不改学新经。但忠诚于今文经学的儒士还是占据了绝大多数,他们很多人如今一贫如洗,即使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也只能抱着竹简长吁短叹,无法一展抱负。
“我们即刻拟定一个选拔制度,代替朝廷现在实施的察举和乡评选拔制度。”杨彪说道,“这个新制度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要以才能、道德为主,而不是以学习什么经学为主。新选拔制度的原则是唯才是举,这完全符合朝廷选拔人才的原则,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尽可能让今文经学的儒士们能够得到入仕的机会。现在朝廷的改制之策还没有最后议定,只要朝廷答应修改选拔制度,我们就让步,同意朝廷制定的一系列改制之策。”
众人眼前一亮,思路顿开。
“朝廷是支持新经的,只要新经大力改革,尽快从经文中把谶纬拿掉,古文经学一派还是输,所以他们肯定也支持选拔制度的修改。”老臣刘和高兴地说道,“只是,怎样改呢?把察举制度推翻了?”
“不用推翻,推翻重制,矛盾更大,还是尽力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问题,以断绝北疆人和新经儒士对选拔的控制和操纵。”荀攸摇手说道,“把选拔权一分为三,丞相府负责儒士品第的评定。尚书台负责监督和调节。中书监负责依状授官。各地具体负责乡评的官员也改由朝廷委派。这样通过各官署之间的制衡,将选举权完全收归朝廷,而皇权也能因此得到最有力的维护,一举多得。”
“扩大选拔对象,人才选拔的机会应该均等,有才能的庶民也可以入仕为官嘛。”钟繇说道,“如果朝廷和各地乡评能对所有儒士进行品评,真正做到唯才、唯德是举,那么此策完全可以去除察举制的弊端,对大汉中兴极为有利。”
众人连续讨论了一天一夜,然后由陈群、袁涣拟制了新的选拔制度,并征求多方意见。
四月二十日,以太傅杨彪为首的十一名大臣联名上奏,要求修改选拔制度,并呈递了以“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的奏章。
第五十节
这份奏章此刻出现,目的很明显,门阀富豪们打算缓解与朝廷的矛盾,向朝廷的改制之策做出妥协。
长公主急召丞相李玮、大司马徐荣、太尉张燕、尚书令田畴、中书监刘放议事。
“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对儒士,也就是官吏候补人进行的一种品评,通过对儒士的家世、才能、道德等方面的考察,评定其人是否有资格入仕,是儒士入仕的资格评定。
专职品评人物的官员就是“中正”,中正综合考察了儒士的才能、道德等方面后,把儒士分为九品。这个九品分类,直接来源于班固大师的《汉书 古今人表》,不过稍稍作了一些改动而已。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中正评议结果上交丞相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自然就高,升迁也较快,而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很低,升迁也就很慢了。中正评议人物三年调整一次,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
这种选拔制度类似于地方品评、乡里清议。地方名士的品评由来已久,过去最有名的就是许劭、许靖兄弟主持的“月旦评”。
九品中正制和这种地方品评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主持品评的不再是地方大儒名士,而是朝廷的官员,这样原来的地方品评和乡里清议就被纳入了朝廷选举的范畴。原来由地方大儒名士控制的地方品评和乡论转为由朝廷直接控制了,这种原由私家控制的地方品评和乡里清议随即取得了合法地位,大儒名士们和朝廷之间的矛盾也因此得到了缓和。
李玮看完奏章全文后,发了半天呆。
他没有想到大儒名士们会来这一招。修改选拔制度,可谓釜底抽薪啊。十几年来,朝廷新政的推广和实施完全靠官吏,靠官吏对朝廷的忠诚和对新政的支持。官吏如果对新政进行抵触和消极对待,新政推广的难度随即骤然增大,更有半途而废甚至失败的危险。
当初北疆力推古文经学,勤王成功朝廷重建后,又以新经为官学,所有官吏几乎都是研习古文经学和新经的儒士,还有一部分是武人。如果以“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那么研习今文经学的儒士将大量入任,治国理念和利益权势等等矛盾将更加剧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朝廷新政的推广和实施。
“察举制的弊端难道已经严重到非改不可的地步吗?”长公主皱眉问道,“新政实施后,我们在察举制之外大力推行乡评,已经弥补了官吏选拔的不足,为什么还要改?”
大司马徐荣和太尉张燕相视苦笑。
“殿下,之所以要改,是因为官学。”田畴解释道,“本朝的察举选拔有两个标准,一是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以儒取士;二是取士要考察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
“殿下,这个儒家可不是泛指各个经学派系,而是特指官学。过去官学是今文经学,现在官学是新经。也就是说,现在只有研习新经的儒士才有入仕的最基本资格。过去官学是今文经学的时候,很多研习古文经学的儒士为了出仕,只好兼采今古文经学,这也是古文经学儒士普遍师从两家大儒学习,轻视师法、家法的重要原因。”
“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唯才是举’,不管你是研习哪一派经学的儒士,不管你是研习琴棋书画的逸民,还是研习医学的庶民,只要你有才能,不问出身,一律都有被品评的资格。另外,它品评的内容也很少,主要是家世、才能和道德,而重点是才能。”
“至于考察家世,其实也是为了选才。本朝历经二十多年战乱,在战乱中能够保存下来的高门,其所保留的经纶非常丰富,他们的子弟更容易学到本事,所以才有考察家世这一项。当然了,这种选拔考察,时间久了,同样会不可避免地重现察举制的弊端,也就是门阀世族的门生弟子故吏将遍及朝堂,权势之争将愈演愈烈。”
长公主明白了。
今文经学作为官学,前前后后大约三百多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研习今文经学的世家和儒士太多了,他们的人数和研习古文经学、新经的儒士们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儒士废寝忘食、勤奋研习,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生存,为了入仕,为了能光宗耀祖?断了这些儒士的生路,把这些儒士拒之于朝堂之外,显然不合时宜,是错误的,选拔制度必须要改。
“奏章中说,之所以要修改选拔制度,是因为察举制腐败不堪,弊端太大,无益于大汉的中兴。”徐荣指着奏章说道,“他们还说,二十多年的战乱,导致人口剧减,各地儒士大量侨寓他乡,察举制也已不再适用。所以,考虑到地方品评和乡里清议的优点和传统,考虑到人口减少和儒士侨寓,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这样既有利于纠正本朝选拔人才标准的缺陷,重建公平公正,大量选拔人才,又有利于纠正门阀世族和大儒名士对人才评定及官吏选拔的操纵和控制,因为它产生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徐荣连连摇头,“什么问题?还不是夺走了他们的饭碗?我看这事要慎重考虑,不能仓促做出决定,以免贻祸后世。本朝察举制走到今天,已经弊端层生,难道九品中正制就不会产生同样的问题?”
“州、郡设中正,这位中正是什么人?按照这个制度,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