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三国第一强兵 >

第179章

三国第一强兵-第179章

小说: 三国第一强兵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法三章?”

“不错,诸君担心的是什么,本侯都知道,接手泰山后,变动若太大,只会加深各位的疑虑。所以,羽今天在此定下规矩,泰山郡一切如故,只要照着朝廷的制度纳税,不违反大汉律,不勾结外敌,羽就不对各位加以任何干涉,就是这么个约法三章。”

“果真如此?”众豪强皆是惊异不定。

至少在表面上,汉朝的税赋,从来就没高过,通常都是十税一,十五税一也很常见,最低的时候,甚至有三十税一这种低到极点的税率出现。

朝廷的税率低,百姓的负担却很大,因为中间隔着豪强和官宦们。

皇帝身居深宫,未必知道这中间的猫腻,就算知道,他也管不过来。朝廷的官员都是士族,皇帝一个人,怎么可能摆弄得了这么多人?不是士族的,也只有宦官了,汉末宦官和士人的激烈冲突,未尝不是始于此节。

黄巾之乱后,汉廷的威仪不再,各地诸侯开始各行其是,这些诸侯可比皇帝精明多了。他们肯定不会满足于表面上那点税率,有点大志的都要跟豪强斗斗法。

王羽的志向如何,路边小儿都能说上几句,他摆出了这么大方的姿态,实在让人有些难以置信。

王羽微微一笑:“自无戏言。”

“难怪海内皆传,说王君侯有大仁大勇,今日一见,果不寻常!”

“今日此令一出,泰山人心皆安定矣,大有当年高祖入关中,片言定三辅的气派呢。”

“那是自然,否则当今天子怎么会赐君侯讨伐海内不臣之荣耀?这等开国四百年未有之殊荣,也只有君侯这等一心为国,毫无私心的忠义之人才配拥有啊。”

一时间,众豪强谀辞如潮,把王羽赞道了天上去,连汉高祖刘邦都拿出来做比拟了,可见他们的心情有多激动,又是多么着急的想把此事敲定,免得王羽反悔。

豪强们满意而归,王府内恢复了平静。

说是平静,其实还是很热闹的,王羽的老娘看儿子有些陌生,不知道该如何亲近,但对两个待过门的儿媳妇就没那么多顾忌了。

自从看到两个女孩开始,王母眼中的嘴就闲不下来了,一时问身世经历,她长吁短叹,感慨两女的身世;一时说起王羽这段时间的经历,她又惊呼连连,总之,一直就没消停过。

见婆媳相处融洽,王羽也放下了心,带着手下的几名文武,与王匡、蔡邕一起到了书房。

“鹏举,你今天的许诺,莫非有什么深意吗?”一坐下,王匡便急匆匆的问道。

“没有深意,就是安定人心而已。”王羽摇摇头。

王匡忧心忡忡的说道:“你带回来的钱财不少,家中也有积蓄余裕,再加上你姑丈家中的资助,维持你这八千兵马不难,但若要进一步扩军,恐怕就力有未逮了。泰山不算很富庶,若是维持旧制,十税一,恐怕……”

王羽不以为意的笑笑:“兵贵在精而不在多,这八千兵马都是百里挑一的壮士,文则令君法度森严,公明、汉升皆有万夫不当之勇,待休整过后,这八千人足可以一当十,何须扩军?”

“你领军的本领,为夫并不怀疑,只是你既然要为国分忧,平定青州,眼下这些兵马恐怕远远不够,青州……”王匡长叹一声:“实在太乱了。”

王羽摆摆手道:“父亲,青州的事且押后再议,今日孩儿有事,想和蔡伯父商议。”

“哦?”蔡邕此刻还有些心神不属,稀里糊涂就被王羽给拉来了,他的心思都在书简上,哪有什么精神商议军务。

“鹏举,你有事要与老夫商议?”

“正是。”王羽点点头,正容道:“羽知伯父一心只想修成后汉书,不想旁骛,不过,小侄还是有个不情之请,想请伯父答允。”

“你且说来。”蔡邕有些摸不到头脑,鹏举会求自己的事情,莫非是急着办喜事?可这种场合,好像不太适合说婚事吧?

其他人脸上也有疑惑之色,只有贾诩若有所思。

“小侄想请伯父暂且搁置修史之事,着手建立书院。”

“书院?”蔡邕一愣,“你是说学堂吗?”

“不仅仅是学堂那么简单,小侄设想的书院,性质跟学堂差不多,规模要更大,教学的范围也比学堂更广,只要有上门求学的,就接纳进来……”

这个设想,是王羽跟贾诩长谈过后,就模模糊糊有了的。

从春秋时代开始,士族的制度就已经开始盛行,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强行扭转的,只能想办法适应,要不然就会变成天下的公敌。

对此,王羽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不会全盘接受这个时代的制度,也不会把那些跨越时代太多的东西照搬过来,他想的办法是潜移默化的改良。

所以,他跟泰山的豪强约法三章,相安无事,同时,他还要建个书院,将知识从士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

“教人以礼仪,这是好事,”听懂了王羽的意思,蔡邕微微颔首,意表赞同,“不过,依照鹏举你的说法,这个书院无论士庶,有教无类,恐怕规模会很大,老夫一人,恐怕……”

“当然不会只让蔡伯父一人辛劳,小侄的设想是,以蔡伯父的名气,和泰山相对安稳和谐的环境,吸引各地逃避战乱的名士、学者来此,把泰山打造成一个学术圣地……”

王羽滔滔不绝的说着自己的构想,没有人才不要紧,自己可以培养。从头培养的当然很慢,但以蔡邕的名气,加上天禄阁的藏书,书院一开始,就站在了相当高的位置上,还怕吸引不到人才吗?

“其他地方的名士,可能不好邀请,但孔北海身边却有不少,小子在酸枣与孔北海相谈,甚是融洽,想邀请他们前来,应该不难。有蔡伯父居中主持,再加上孔北海的襄助,趁着小侄刚回乡,正被天下关注的好时机,书院一经成立,名声就能响遍半个中原……”

蔡邕听得连连点头,贾诩更是心花怒放,王匡却突然插话道:“鹏举,你这构想是不错的,但想邀请孔北海,恐怕有点难。”

“哦?”王羽一愣,看向老爹。

王匡叹口气道:“孔北海应该是愿意来的,只是他现在恐怕无暇分身,想来也来不了啊。”

第173章 青州攻略

“说起来,此事与鹏举你干联不小……”王匡摇头苦笑,讲述起来。

在酸枣结交了王羽后,孔融及其身边的一众名士都认为,近朱者赤,自己这些人在酸枣之行中,长了不少见识,尤其是在军略方面。

回到北海后,恰逢青州黄巾张饶,聚集了二十万众,大举入寇齐国,围攻青州治所临淄。刺史焦和不能抵挡,只能在城里开坛做法,向天祷告。

孔融这个北海相是董卓任命的,上任时间本来就不长,还有一多半的时间耗在酸枣了,所以他这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嚣张的黄巾。

结果被身边的名士们一撺弄,他的使命感苏醒了,回到北海的治所据城后,立刻召集了全郡兵马,共计三万余,大举西进,与张饶战于临淄城下。

那张饶不是什么名将,手下的二十万兵马也是把老弱妇孺都算在内的,双方的人数看起来很悬殊,实际上差不多。如果再算上被围攻的临淄城中的兵马,官军的实力远占上风。

然而,焦和也好,孔融也好,都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那种名士。即:自己没啥能耐,还不会用人。这二位手下的幕僚,高谈阔论起来一个顶八个,一落到实务上,八十个也顶不上一个。

完美的里应外合之计,被这二位搞成了各个击破,被夹击的张饶,打了一个漂亮的围点打援之战。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焦和派出城接应的兵马不多,被打败后,焦和也没敢让人开城门,临淄城没丢。

攻不下临淄,张饶也是很干脆,他直接转移了目标,追在孔融身后追到了北海,把这位孔夫子的二十世孙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连治所据城都给丢了,一直逃到了朱虚,才算是有个落脚点。

“好在朱虚城池颇为坚固,城内粮草也足,张饶围攻不下,只能顿兵城外。现在孔北海被围在朱虚,也不知最后该是怎么个了局。”

孔融被围?这桥段听起来很耳熟啊!王羽听得心中一阵猛跳,是提前了,还是说历史上的记载本就不够明确?如果真是自己想的那个典故,说不定很快就会有人上门了啊!

王羽急问道:“北海可有求援的使者到?”

“没有,眼下刚刚丰收,正是青州黄巾最活跃的时候,张饶兵马极多,将朱虚城围得水泄不通,又哪里出得来人?朱虚毗邻琅琊,就算孔北海欲求援,应该也是向徐州求援,应该不会舍近求远才对。”

说着,王匡又叹了口气:“正如为父之前说的,青州的局势实在太混乱了,你想打败几路黄巾不难,但仅凭八千人马,深入青州的话,很容易就会陷入合围。青州这里不比洛阳,山势连绵,林丘众多,随处都可以打埋伏,想要平定,须得以大军四面围剿才好。”

王匡很支持王羽的决策,青州黄巾为祸太重,如果任由他们肆虐下去,青州几十年都恢复不了元气。其实,现在的青州就已经残破非常了,等到青州境内彻底被糟蹋完,临近的几州恐怕也要不得安宁了。

黄巾已经纵横齐国了,没了这道屏障,泰山的平静也可能被打破。若是没有王羽,王匡自然无计可施,但现在有了精兵强将,他就可以想想以前不敢想的事了。

“父亲也赞同暂不理会兖州之事了?”王羽还没来得及商量此事,正好一并提出。

王匡不假思索的答道:“张孟卓与我相交多年,如今势窘,却也不好不救,为父的想法是,我去兖州助张孟卓成事,你自往青州去。”

看他的神态,显然已经深思熟虑过了。

“不行。”王羽哪肯放心,张邈要对付的可是曹操,后者本身已经不是善茬了,背后还有刘岱、鲍信这样的实力派撑腰。自己想去,都得绸缪再三,拟定出了万全之计,才敢动手,凭张邈和老爹,哪里对付得了曹操?

以王羽所知的历史来看,张邈的计划应该是失败了的,因为他对张邈的事迹毫无印象。

当然,想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