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

第240章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第240章

小说: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卢龙守将严纲比起令支城内的李移子要强上不少,但跟作战经验丰富的张郃相比还是差了至少两个档次,他到现在依然不知道公孙瓒和公孙越相继兵败身死的消息,所以对于忽然出现在濡水附近的桓骑兵只是有些疑惑,却没有想到张郃率领的这支乌桓骑兵会是刘和派来抄公孙瓒老窝的部队。

严纲只以为是蹋顿趁着辽西兵力空虚之际前来劫掠,因此赶紧派人给令支城内传讯,要求李移子不要轻举妄动,紧闭城门,守好县城。

刚刚尝到甜头的李移子觉得严纲有些小题大做了,他唆使尚不满二十岁的公孙续给严纲下令,逼其率军从卢龙塞攻击前来闹事的乌桓人。

严纲接到公孙续的命令后大骂李移子狗屁不懂瞎指挥,守在塞内并不出兵。李移子得知此事之后觉得很没面子,于是又让公孙续给严纲下令,声称若是严纲不出兵,那么他将尽起令支城内五千兵马前往濡水西岸跟乌桓人决战。

令支城是公孙氏的老巢,如果李移子率军出城作战,万一有个闪失,则令支就将不保。严纲被李移子这个蠢货逼的没有办法,只好与李移子约定双方各自出兵三千,南北夹击乌桓人,合力将其赶回徐无和俊靡一带。

一直等着卢龙和令支出兵的张郃,派出许多游骑散布在野外侦察敌情,当他得知严纲和李移子同时出兵,准备在濡水一带夹击自己时,露出了轻蔑的笑容。

张郃布置陷阱的地方距离卢龙塞有六十多里,距离令支则有四十多里,如果两地同时出兵的话,则是李移子提前半天抵达濡水,而严纲的部队抵达这里则要用去一天半的时间。

半天的时间差,足够张郃打好几场轻松漂亮的伏击战了。

李移子被钱财蒙蔽了眼睛,他不顾严纲让他放慢行军速度的提醒,带着三千步兵很快就逼近了濡水南岸。此时张郃只在濡水岸边留下五百士兵诱敌,而他则亲率主力绕到了李移子的身后。

当李移子发现濡水岸边的乌桓骑兵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对方有没有埋伏,而是算计着抓获这数百匹战马和乌桓俘虏之后,又能卖多少银钱。于是,他率领三千步兵朝濡水南岸的乌桓骑兵包抄过来……

然后,李移子就被张郃率领的主力围死在了濡水南岸。

五千幽州精锐骑兵在野外对付三千战力一般的步兵,而且事先还精心布置了各种陷阱,这仗根本就没法打,张郃率军只是一个冲锋,就吓破了李移子的胆子。这个曾跟公孙瓒磕天叩地拜过把子的李移子,不等张郃逼迫,便战战兢兢地站出来主动投降,当初的义结金兰现在看来就是一个屁话。

张郃让五百骑兵留在濡水南岸看守李移子的降兵,接着再派一千骑兵渡到濡水北岸,制造出一个与李移子的部队隔河对峙的假象,而他本人则再次率领主力迂回到濡水上游南北走向的西岸,只等严纲率军赶至河边后再来一次夹击。

严纲生性谨慎,率军出了卢龙塞之后便派出探马小心查探前方,结果一路并未发现异常,等他距离濡水还有二十里时,忽然得到前方回报,说是在濡水北岸发现了一直乌桓骑兵正在隔河作战,严纲于是命令大军加快行军,防止这伙乌桓人逃走。

等到严纲气喘吁吁的赶到时,他有些惊讶的发现河北岸的乌桓人已经掉转马头,竟然冲着北方结好了阵型!

严纲心知不妙,立即命令部队结方圆阵以自保,结果从他身后传来了隆隆的马蹄声。

正文 第二五六章 公孙氏落幕(下)

腹背受敌的严纲,已经来不及调整部队阵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张郃率领的骑兵将自己麾下步兵冲击的七零八落。为了避免部队瞬间溃散,严纲硬着头皮上前拦阻张郃,结果斗不到五个回合,便被张郃一枪刺死,下了黄泉去陪那公孙瓒。

严纲一死,三千步兵无人指挥,很快就被幽州骑兵分割包围,只得放下武器投降,稀里糊涂的做了俘虏。

张郃连赢两仗,却不骄横轻敌,他让人割下严纲的头颅,然后押着两仗积累下来的四千七百多名降兵向北而行,两日之后来到了卢龙塞下。

李移子为了活命,被张郃所迫,不得不手捧着严纲的头颅来到关楼之下,向关内留守的两千士兵喊话:“关上的兄弟们听着,太傅大人有令,令支公孙氏欲图不轨,相继伏诛。卢龙守将严纲负隅顽抗,如今也已授首。尔等皆为大汉将士,非一家一姓之私兵,理当开关迎接王师进驻,今后听从张将军之调遣!”

关上的士兵多数认识李移子,更加认识李移子手里捧着的那颗头颅,当他们得知公孙瓒已经身死,严纲也被砍了脑壳,便知道辽西要变天了,于是没用多久便打开了关门,将张郃迎进了关内。

正如李移子劝降时说的那样,这些士兵虽然归属公孙瓒统辖,但他们名义上毕竟还是大汉朝的士兵,所以开关迎接大汉朝廷加封的将军进驻并不违反任何法度,若是抗令不遵的话,那就等于是在造反,下场就跟公孙瓒和严纲一样。

道德大义这种东西,看似不过一个理由和借口,有时候甚至是自欺欺人,但在任何时候都丢不得。譬如公孙瓒这次之所以敢于明目张胆的率军攻打刘虞的地盘,那是因为他和袁绍、公孙度、曹操等势力一起往刘虞父子头上扣了一顶谋篡的帽子,虽然不一定能令天下人信服,但却有了出兵的理由。

如今公孙氏战败身死,刘虞反将预谋不轨的帽子扣了回来,却再也无人替公孙瓒申辩,所以士兵们选择更换阵营也就觉得理所应当。若是这次前来叩关的不是张郃而是乌桓人,说不得关内两千守军还会奋起反击,凭借地形之利坚守待援,因为他们的职责便是守卫关塞的安全。

卢龙塞内兵营众多,粮草多有储备,正好方便安置四千多俘虏和张郃带来的骑兵。张郃不急于前去攻打兵力薄弱的令支城,却来卢龙塞,便是看重了这里易守难攻,利于驻军的便利。

在塞内安顿下来之后,张郃没有马上出兵去夺令支,而是一面整顿关城内的军纪和秩序,一面派人向蓟城方向传讯,请示接下来的行动。

如今令支城内只有一个不懂兵事的公孙续和两千胆战心惊的守军,张郃如果愿意,随时都能前去将之夺下。让张郃真正在意的是令支县内的公孙家族,到底是将其连根铲除,还是逼其离开辽西,张郃一时之间还拿不定主意。

出发之前,刘和虽然曾经提示张郃可以不必将公孙氏的余孽连根铲除,可也没有说将公孙氏的残余全部释放,这其中的尺度如何把握,还真是让张郃有点吃不准。

如果张郃一咬牙、一狠心,对令支县内的公孙氏来个斩草除根,到时候却让刘和不悦,反而是弄巧成拙。张郃倒不怕替刘和背上一个残忍嗜杀的黑锅,但他却担心自己给刘和留下一个违令不遵的印象。

因为吃不准刘和的真正心思,所以张郃索性不急于动手,而是将兵马屯驻于卢龙塞内,这样既可以震慑塞外的乌桓人,同时也给令支县内的公孙氏留下了足够的应对时间,顺便还能让长途奔袭作战的部队得到充分的休整。

话说刘和刚从居庸县返回蓟城,便收到了张郃的请示密报,得知张郃取得的战果之后,刘和非常满意,也不介意张郃在处置令支公孙氏这件事情上将球又踢了回来,而是立即提笔回复了张郃,对他顺路镇压右北平郡造反乌桓的做法大加赞赏,对他巧设陷阱诱敌出城的作战计策也是十分认可。对于如何处置令支境内的公孙氏家族,刘和这次给出了明确的意见,那就是愿意避祸他乡者可以网开一面,坚持顽抗到底者则格杀勿论。

一句话,公孙氏不可再留在令支和辽西,但是死活可以由他们自己选择。

刘和还明确告诉张郃,开年之后将擢升他为幽燕军的统领,独领两万大军忽视冀州,今后更加的威风霸气。

明月楼上,张郃手握刘和的回信,心里对于大公子的胸襟气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两日之后,已经做了一段时间俘虏的李移子被张郃派人送回令支城内。

张郃告诉李移子,他可以选择与公孙续死守令支,也可以劝说公孙氏乘船从濡水入海避祸他乡,总之十日之后自己将率领大军前来接收令支。

李移子见到公孙续后,抱着侄子大哭一场,然后劝说公孙续赶紧收拾东西,跟随他一起乘船远渡海外的倭奴国避祸,从此远离幽州,不再担惊受怕。

李移子口中的倭奴国,便是后世的日龟国。《汉书?地理志》中曾经记载:“乐浪海中有矮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当时倭奴国已经经常派出使者来向大汉朝贡,而乐浪郡便在幽州境内,所以公孙氏的商队经常前往倭奴国开展海上贸易也不足为奇。

一开始,公孙续不肯答应,说要乘船南下前往青州投奔田楷,然后为父报仇。李移子便吓唬公孙续,说田楷如今在青州已经是孤掌难鸣,迟早会被袁绍和曹操干掉,若是此时前去投奔于他,不过是自寻死路而已。

公孙续远不如其父公孙瓒那般有骨气和志向,被李移子一番连唬带骗,终于打消了投奔青州田楷的念头,同意随李移子移居海外,从此做个安逸享乐的富家公子。

公孙氏族内最厉害的三兄弟公孙瓒、公孙越和公孙范皆已兵败丧命,如今能够说上的话的李移子和公孙续又生了逃命的心思,整个家族于是彻底没了主心骨,数百口老少只得赶紧收拾东西,准备随公孙续一起出海。

到了第八日的时候,也就是除夕这天,全部收拾停当的公孙氏家族数百口族人将他们的财富和积蓄搬上停靠在城外码头上的船只,在一片凄惨的哭泣声中萧瑟离去。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公孙氏就算到了这种田地,还是有几十条可在海中航行的大船等候在濡水入海口的地方,只等李移子和公孙续从内河顺流抵达之后,便会换乘到大船上扬帆远航。

冬季北方多刮西北风,正好推着海船出渤海向东南方向的倭奴国航行。

盘踞令支百年之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