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三国-第1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吕布地士卒多些到达徐州,可能与刘晔地矛盾会越尖锐,但现时两军有极大仇怨,就算为了安定被吕布劫掠杀伤的兖州士族之心,此战便无法避免!
于是,曹操当机立断,再次以厚赏以激励士气,便要再败吕布,证明自己有足够实力据守兖州,不让任何强敌得逞!
……
“此为最后一战,便是为了能够活着脱离苦难、得享安定,也要杀败曹军,解吾等后顾之忧!杀!!”
吕布依旧如往常一般,亲自骑着赤兔立于骑兵队之前,身后张辽、侯成、宋宪、魏续等人各领部曲随后,步卒则由高顺以及成廉等人统领。 见到己方先于对方布好阵形,吕布满意地下达了全军进攻的命令。
最前阵防备对手突然袭击所布的枪盾之阵,也趁此机会各归于所属阵中,以整齐的步调向对面的曹军大阵缓行压去!
强行军情况下,掉队的部曲会有很多,可况渡过黄河地舟船并不多,故而曹操赶上来的军队,也仅是一万二千左右,比之于吕布只多四千之数,并非没有战胜的可能。
何况曹军虽然连战皆胜,士气旺盛,但其转战千里,未必不是劳师远征,当面对了在败退中得到希望而暴发强烈胜利欲望的吕布大军,只要初战僵持或者不利,其锐气丧失后,必然显出颓势!
不得不说,吕布虽然战略眼光非其所长,但在具体战术之上,却有着自己的理解。 而对于敌我双方实力对比,能否取胜。 自然也心中有底,正是明白了这点,他才不是留下部份军队断后,而带着大军勿忙撤离,而是选择了正面再战一次……
吕布明白这点,曹操当然也明白,但这是“箭在弦上。 不得不发”时刻,就算再明白。 该战时得战,不刻战时还得为战而战。 提高奖赏将士气激发到极点,便是希望能够一鼓作气地击破对手抵抗信心,取得最后的胜利!
“杀啊!”
“冲啊!”
当两军距离到了百步之内时,曹军这方也已整备完毕,有士气高昂之利,当然不需采取守势让士气缓缓下降。 曹操一声令下,两军将士便几乎同时发喊,在激烈地战鼓隆隆,以及那悠扬的号角声中,前阵的千数士卒立即加整狂奔,以散阵扑向对手,让开位置给后方袍泽施展空间,距离合适。 可以随时支援同时,也借助冲力加强己方杀伤力,这也是冷兵器时代战阵退出争战舞台后,步卒正面交战中常常见到的场景。
而这种场景的展现,往往代表出现一场血肉横飞,只能以一方主动撤退而告终结的惨烈战事上演……
无论是前阵还是中阵的士卒们。 他们左右后方,皆是敌友之人,唯一地道路就是向前,再向前!若受不了战场压力胡乱奔行,死亡是其必然的结局,而向前冲虽然生还希望渺茫,但却总代表着有一线生机不是?
在普通士卒们地心中,在冲锋地一刹那,他们地心中不是想着战后能够得到什么,而是带着自己全身的力量和信心。 为求自己地一线生机而战!没有多么堂皇的理由。 在多数不识字的他们心中,这就是唯一冲锋陷了。 忘我厮杀地最直接理由。 至于战后如何这个问题,还是等能活下来再去欢欣庆祝吧……
同样的理由,同样的面孔,只是因为各自所代表的不同势力,因为必须向前冲杀才能有一线生机,注定将会有许多人失望的两军士兵们狠狠的碰撞到了一起。
利器与铠甲的不时争锋,刀枪与血肉的智暂交融,每时每刻都有一个数字代表着战争地走向。
但一条条生命真能用数字代表,他们若真有在天之灵,又会否对自己的宿命结局而感到悲哀?
……
听着耳边不时有人向曹操报来的伤亡数字;看着曹操那冷静非常,不为所动的脸色,刘备微微偏过头去,他心底长叹一口气,幽然间思绪飘飞——
有以前父亲早逝,少年游学于郑玄、卢植,无论是老师还是那些名义上的“同窗”,都看不起自己,更谈不上有多深厚交情,又有多广阔门路。
领兵作战,非刘备所特长,他心中一直有个愿望,作将人之人,将帅之帅这才是能真正发挥出他所擅长的位置!
但现实是残酷地,他刘备再是汉室宗亲,在这个削弱宗藩数百年,宗室以万计的时代,并不能为他多带来什么。 一文不名,一钱不值便是求学时的他从始至终的概论,同样也是他直到现在的体现。
深知靠求学于“弟子千人”的郑玄,以及眼界极高的卢植并不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后,刘备离开归家,奉养老母,在叔父支持下迎娶了第一位正妻。 此时,他的打算也许若是无甚机会,便从此安心过于民间,养母教子,安度余生。
可惜好景不长,不仅母亲先是病逝,更有妻子也随后病重去逝,两次间他竟然都没有足够钱财能请来郎中为她们诊治……
不甘心!他不甘心自认比之于高祖刘邦用人之道丝毫不差的自己,就这么孤老于民间无所作为!
一颗强烈的要得到施展自己才能,不甘于平淡寂寞地心就这么生了根,即使他同样无奈而又不得不过着贩席织屡地生活。 直到那张改变他命运的榜文,以及那道声音传来……
初次得遇刘晔,刘备在那个少年身上,并不能一眼看穿,而得到张飞与关羽两人帮助,正处于兴奋莫名状态地他,并没有多去关心这位“刘”姓少年,会否给自己带来什么。
“如果有机会。 便是不择手断,我也不要再过这等狼狈的日子!”
这是刘备在别人资助下,方能使妻母入殡后,默默在心底所发誓言。 如果要问他真从郑玄以及卢植处学到了什么最珍贵地东西,也许便是他清楚地发现了自己可以效仿的目标——汉高祖刘邦!
刘邦不愧姓“刘”,不仅是流氓出身,行事也同样一直带着不择手断的无赖风范。 面对项羽要烹杀老父威胁。 他可以笑容满面地请对方尽情烹之,只拿自己与项羽结拜。 “烹吾父亦如汝父”为要挟,更无耻的要对方留一口汤与他喝。
面对彭城之败,六十万大军被项羽三万骑兵杀得泗水不流,自己只坐于车中由车夫赶紧逃命,后方有百骑追杀场景,遇上自己趁乱逃散的儿女,他可以因为嫌弃车慢而三次踢其下车。 只是由于车夫苦劝,最终才让他们能够幸免于难……
这样的人,他却能击败不可一世的项羽?!
为什么?就因为他地知人善用!
一味的仁义,并非成事之道,口中讲着仁义,实际上手中地刀子却毫不手软,这是不少能够成大事者的作风。
刘备清楚地意识到了这点,所以。 在征战黄巾大小百余战过程中,他从未动过招降心思,原因很简单——招降并非一时之功,将其整备为可用战斗力,也并短短几日可成。 最重要的,是他根本没有那个钱粮去支持……
所以。 他可以借着皇甫嵩与朱隽不要俘虏“以诫敢于作乱之贼”旗号,堂而皇之以或以俘虏,或以首级领功来换取可以继续作战下去的军粮,否则没有补给,他凭什么在一年中能够持续作战下去,也不见有任何心慈手软心思?难道他就不明白黄巾中多数便是他后来口口声声以其为本的百姓么?
事实证明,他低估了朝廷的黑暗腐败程度,辛苦下来的功劳还是在他偶遇郎中令张钧后才能得到地一个小小安喜县尉,此时的他在无奈上任的同时,心里也渐渐想到了一个明路——只有通过各地掌握实权的诸侯。 这才是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途径。
但当时大乱未起。 有个县尉官职,好歹也是个官吏。 刘备并未定心舍弃官职而去谋出路。
十常侍鼓动的“沙汰无用官吏”之事,正好让他怒气集聚到极点同时,也终于知道自己必须得走此路……
人是会变的,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来不用学习便是能够成事的雄才,同样,没有合适地机遇,就算真正有才之人被埋没于乱世之中也是常事。
怒鞭督邮的刘备,在代州刘恢那里呆了两年时候,对于在需要时,必须立下决心,抛开所有表面上的仁义道德这点,他深深有了体会。
人活于世间,最直接的,还是为了自己而活,什么汉室宗亲,在实际的权势面前,都是虚幻无用的……
再次遇上刘晔,刘备地心情是极为复杂的。 二张作乱,但刘虞并无可用之大将,这明摆着便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若是以前的刘备,他也许会挣扎徘徊许久,然而当时的刘备,只需稍稍回想下亲自与张飞,关羽身先士卒,面临冲阵时便如普通小兵一样,未知是否能够活过每次战斗的心境,还有奔波无功,尽受白眼,怀才不遇的境况。
他转瞬之间就作出自己的选择……
想对于征战黄巾,这是刘备第二次学习刘邦的狠辣手断。 天下汉室宗亲何其多,然而能随时感受到存在,必须为了更好地活下去而活的,就只有“刘备”一个。
至于刘晔曾经救他性命,这点在关系到自身前途问题上,是那么地微不足道——先时刘晔为他属下,为主将尽力拼杀,护其周全本就是份内之事,若是真正因救一时性命而特别待之,那全天下那些大将地亲卫们岂非是救其一命,便得被供起礼敬有加,然后脱离征战劫难,得享幸福?
最终的失败,只能归结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对于张飞地不理解,刘备也是极为痛苦的,为将之人当然不可能完全赞同于一位上位者那些见不得光的手断。
一切为了自己,然后才是实现自己抱负,谈论能否利于百姓。
这是刘备最终的选择。
“不以成败论英雄”,同样,也不能以单纯的好坏来评价一位君王,否则隋文帝杨坚有夺于其有恩的北周基业开创大隋,唐太宗弑兄弟而其父让位,于人性上讲,难道也值得推崇么?
即使刘备并非是一位完美无缺之人,他若能够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居,同样也能够得到忽略其卑劣手断,青史赞扬的结论。 真正为别人而活的人,不用说没有,至少在汉末那个时代,只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