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暴君颜良-第5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见栈道已毁,斜谷地形又复杂,再追下去有可能中了曹操的伏兵,颜良这才下令收兵,兵马从斜谷中退出,进抵了曹操的弃营。
一场大胜,颜良的战略目标,基本完成。
正如颜良事先预料的那样,曹操被彻底赶出了汉中,而且损兵折将极为惨重。
对于颜良来说,除了击退曹操之外,还另有一笔意外的收获,那便是曹操所留下来的将近三千匹的凉州好马。
尽管颜良一直拥有神行骑和铁浮屠两支骑兵,但东征西讨多年,马匹的战损也颇多。
而颜良所占之地,皆为南部不产马的地区,所需战马多只能依靠商贩的走私获得,远远无法满足所需的补充。
这三千匹的战马,无异于雪中送炭一般,对颜良保持骑兵的实力,有着相当大的帮助。
带着丰厚的果实,颜良昂首阔步,率军进入了曹操的弃营,他打算在此休整一晚,明日便率得胜之师,杀往汉中郡的治所南郑城。
一入营盘,先期进据的黄忠,前来迎接。
“禀主公,曹营中有两千多士卒,来不及逃跑,统统都被我军俘虏,还有一员叫作郭淮的敌将,被曹操关押在囚车之中,请主公示下如何处置。”
郭淮吗……
沉埋的历史记忆,迅速浮现于颜良的脑海。
颜良记得,历史上的此人,在三国后期曾出任魏国西部的镇将,不但协助曹真和司马懿屡翻击退诸葛亮的北伐,后期还曾独力抗击姜维的入侵。
而且,郭淮为凉州刺史,治政也颇有一套,使得羌汉的百姓,都十分的拥戴于他。
这也就是说,郭淮乃难得一位文武双全之将。
如今之将,竟然会被曹操关进囚车,这倒确实是有趣。
颜良当即拨马前去,同时又传了几名俘虏的降卒,询问郭淮为何被关押之事。
一问之下,颜良才得知了郭淮劝谏曹操之事,更知道定军山之役,郭淮也曾数度劝说夏侯渊。
“这个郭淮,倒的确是有些见识,倘若夏侯渊和曹操听从了他的劝谏,胜负之数,还真尚未可知呀。”
颜良感慨之际,对这个郭淮已愈加的欣赏。
行进未久,一行来到了后营处,但见那座囚车中,一员武将正闭目盘膝而坐,虽处囚车中,但气度却颇为沉静。
那囚车中武将,自然便是郭淮了。
“还关着他做甚,快放他出来。”颜良扬鞭一喝。
左右亲军急是上前,将囚车打了开来。
郭淮睁开眼睛,扫了一眼外面,当即从容的出了囚车,走到颜良面前,微微一拱手:“久闻颜大司马之名,今日之见,果然名不虚传。”
“你怎知孤便是颜良?”颜良好奇问道。
郭淮淡淡道:“能灭刘表,杀孙权,败刘备,以一己之力雄据半壁江山,虽未谋面,但淮也知,这样的人物,必有着非凡的气度。淮虽不才,但这点眼力还是有的。”
虽只三言两语,但对颜良的评价,已是极高。
虽如此,但颜良却听不出半点拍马屁的味道,只这几句话间,颜良便能断下,这个郭淮的确不是一般人。
当下颜良哈哈一笑,豪然道:“说得好,郭淮,孤知道你也是个人物,那夏侯渊和曹操若是听你之劝,也不至招至今日之败。别人听不进你的劝,孤可是最善纳谏的,归顺于孤吧。”
颜良也没多少拐弯抹角,直接了挡的招降。
郭淮眼神色流露出几分犹豫,但随即,神色便已决然起来。
“承蒙颜大司马看重,淮愿为大司马效犬成之劳。”郭淮慨然一拜。
前番对夏侯渊进言,遭其斥责,今给曹操进言,又为盛怒的曹操关入囚车,郭淮早已心冷。
事到如今,有颜良这般雄主在此,如此招纳赏识,郭淮乃识时务者,哪里有不降之礼。
大败曹操,又得一员文武双全的大将,此役的收获,已远超了颜良的想象。
得意畅快的颜良,兴致高涨,不禁放声狂笑起来。
招降郭淮的次日,颜良大军起程,以新降的郭淮率五千兵马为前锋,长驱直入直取南郑。
曹操兵败斜谷,大军逃回关中,消息传来,整个汉中已是人心崩毁。
颜良的大军所过之处,黄沙、褒中诸城,皆是望风而降。
只不到两日功夫,颜良大军即已进抵南郑城下。
此时南郑城的士民,已多为曹操迁走,城中只余下千余郡兵,以及几百户军户而已。
大军未至,城中诸官吏便大开城门,迎接献降。
颜良兵不血刃,便将他的赤旗,插在了这座汉中郡治所的城头上。
南郑攻克,汉中余县传檄而定,进抵南郑之后,颜良遂又命朱桓率五千兵马,沿沔水东下,配合南阳的陆逊,合取上庸三郡。
上庸的申氏兄弟,本为首鼠两端之徒,曹操攻时不战而降,今见曹操兵败退出汉中,当即又归降了颜良。
考虑到申氏兄弟屡屡叛变的斑斑劣迹,颜良对那两兄弟可没客气,下令朱桓直接将申氏两兄弟斩首,并强行将上庸三郡的千余豪强大族,尽数的从上庸三郡迁往了南阳。
时近秋末,益州的战斗,已基本结束,除了汉中外,上庸三郡,还有西面的武都、阴平二郡,也尽皆归颜良所有。
可以说,整个益州,已尽归颜良。
退还关中的曹操,虽兵势受重创,但因其事先将汉中二十万余百姓迁走,短时间内,颜良也无法依托汉中,对关陇发动进攻。
且益州经过近一年的战乱,所受损失颇大,也需要时间来恢复经济,抚平战争的创伤。
故是,夺取汉中后,颜良便下令息兵,宣布不日将班师东归。
而在东归之前,颜良也做出了布署,以陆逊为汉中太守,率军两万,坐镇汉中要地,以防御关陇之曹操。
此外,颜良又以李严为蜀郡太守,命其坐镇成都。
一北一南,两员文武双全的大将,将为颜良拱卫西疆,镇守蜀地。
颜良击破曹操,全取益州的消息,很快便传遍天下。
此时的颜良,已是名符其实的威震华夏。
第617章 大兴土木,准备“谋逆!”
秋末这一天,威震华夏的颜良,率领着得胜的大军,顺江东下,浩浩荡荡的驶归了应天。
归来的这一天,整个应天的士民,万人空巷道,均来迎接他们伟大的主公凯旋。
全据长江,当年一直是孙权叫喊的口号,喊了多少年,却连一个刘表都耐何不了。
但现如今,孙氏和刘表都灰飞烟灭,他们新的主人,却攻陷了益州,从西到东,将整个长江流域纳入了版图。
如此的丰功伟绩,足以令应天的士民,崇敬到疯狂的地步。
颜良归往应天未久,麾下便有官员,开始陆陆续续的上书,劝颜良进位称王。
其实自前番颜良攻灭江东时,劝颜良称王,甚至直接称帝的声音,就不曾消停过。
这也难怪,正所谓水涨船高,颜良若从大司马进位为王,麾下的这个臣子们,官职身份自也随着拔高,这般有利无害之事,谁不会去做呢。
再者,颜良今拥有荆扬豫益四州之地,据有半壁河山,威震于华夏,本身已拥有称王的实力。
前番秉承着“广积粮,缓称王”的原则,颜良压下了众臣劝进的舆论风浪,先自称大司马,向着迈进了一步。
但这一次,对于臣下们的再度劝进,颜良却没有表态。
不表态,即为默认。
那些聪明的臣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了颜良的意图,于是群臣劝进的风潮。愈演愈烈,很快就发展到四州之官,尽皆劝进的地步。
与此同时。各种“迷信”的传言,也很快在各州间传来。
什么荆州发现了黄龙,益州出现了麒麟,扬州挖出了铜雀,诸般祥瑞濒现,意味着上天在暗示颜良称王。
颜良当然知道,那些所谓的祥瑞。都是下边人编出来的故事,为的只是给颜良造势而已。
明知是迷信的颜良,却也不闻不问。只默认这些祥瑞的传闻,迅速的在他的统治区内漫延。
因为颜良知道,这个时代的人们,对神灵的敬畏还是十分严重。历代的统治者。都需要假以上天的护佑,来显示自己所谓的合法性。
面对着群臣的上表,颜良自也不能始终没有回应。
回往应天后未久,颜良用一道书令,向众臣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颜良要在应天之东,大兴土木,修建一座铜雀台。
修铜雀台的目的也很简单,首要目的。自然便是自我享乐。
今颜良拥四州之地,地盘不可谓不大。但这些年来,颜良多东征西讨,真正享乐的时间并不多。
颜良一向认为,辛辛苦苦的打下了天下,若是不懂得享受,那这个雄主就算不上合格的雄主。
我颜良辛苦打下半壁江山,与其说是为了所谓的名垂青史,更不如说是实实在在的享受。
所以颜良要修建铜雀台,并且打算修好之后,将他多年来收取那些美人,统统都安置在铜雀台中,如此,则方便了自己寻欢作乐。
这第二个原因,则是彰显自己的功绩。
曾经的历史中,曹操在灭了袁氏后,在河北修建铜雀台,不正是想昭显他平定四海的功业。
修宫室,就如此后世的名人,喜好通过写自传,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第三个原因,自然就是为他的称王制造舆论,通过修筑高台宫室,来跟上天进行所谓的天人感应,以显示自己乃是受上天的眷顾。
颜良修铜雀台的命令一下达,四州的士民中的明眼人,自是立刻体会到了颜良的意思,他们知道,自己的劝进已经成功,自家的主公这已是的算为称王做准备了。
于是,拥护之表,如雪片般飞往应天。
当然,有拥护的,自然就有反对。
就比如素来刚烈的田丰,便以天下未平,百废待兴,不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为由,劝说颜良罢了修铜雀台的意图。
对于田丰的上表,颜良早有准备,且他并不为此感到不悦。
一个伟大的雄主,尽管凡事都有独断专行的性格,但麾下也总能容得下一些喜欢忠言讷谏之人。
况且,田丰的进言,乃是诚心实意的为自己好,颜良当然没袁绍那般胸襟狭隘,由此就迁怒于田丰。
当然,颜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