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苍山恩仇记-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父台要问这个吴绍周的底细,治下可以说是最清楚不过的了。他祖籍永康,二十多岁的时候,跟他父亲吴家宝老师傅来壶镇修建这座大桥,就在北山脚下安家落户,离舍下只有三里之遥。四十多年来,一直是我家石宕的租户。要说他的为人,这方圆十里八里之内,人人都知道他是个忠厚耿直的良民。反叛朝廷、依附粤匪的情事,照治下看来,是绝不会有的。再说,县前大桥一旦复工,少不了还得他去营建修造。老父台如能念其被迫带路,出于无奈,留他一条活命,令他在修建大桥中将功赎罪,岂不是功在朝廷,利在百姓,两全其美么?”
王泽民听了,正中下怀,手摸下颔,频频点首,反复思忖着如何发落这个老石匠。半晌,这才传话叫带吴绍周亲属。
其实,吴绍周的兄弟子侄们,早就挤在大桥南头,等候多时了。只为有团丁拦阻,不得上前。这一伙儿吴石宕人,自从吴绍周被吕慎之抓走以后,就在商议对策,一面写下申辩状纸,打算在县太爷面前申诉,一面也做下了拼一个鱼死网破的最后准备。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吕慎之居然会把杀人屠场安排在大桥上,两头一堵,闲杂人等,一个也近前不得。他们眼睁睁地看见太平军战俘一个个惨遭屠杀,却又毫无办法。战俘杀完,县太爷开审“叛民”,头一宗案子,就审本良、绍周,但是大桥南北两头,相隔五六十丈,只见县太爷摇头晃脑,指手划脚,却听不见他说的是什么,判的是何刑。正无可奈何间,忽然两名衙役来传吴绍周亲属上堂回话,大家心中忐忑不安,又不能全数上堂,只好让吴绍周的两个弟弟绍兴、绍林和吴绍周的两个儿子立志、立本随着公差上堂去见县太爷。
亲属们上堂来,一字儿挨肩跪下。王泽民先说了说给太平军带路按律应当问斩的话头,然后送一个面子给林国栋,说是有地方绅董出面讲情,看在胁迫无奈的份儿上,从轻发落,死罪可以改为活罪;此外,战乱结束,缙云县前大桥复工在即,吴绍周如能在建桥工程中戴罪立功,罪刑还可以酌情减免;要是吴石宕全体石匠肯于在建桥工程中出徭役,一俟大桥建成,吴绍周即可免罪开释。他要吴石宕人商议一番,当堂具结。
绍兴、绍林和立志、立本四人一合计,明知道县太爷是趁机敲诈,可是为了绍周的活命,不得不委屈求全,只好横下一条心来,当堂写了一份愿意以徭役赎罪的甘结,带了本良,退下堂去。
吴绍周的案子就这样结束了。剩下几个“通匪”的“叛民”,王泽民又草草地问了几句,就吩咐跟吴绍周一起带回县里复审,以便叠成案卷,按律查办。
其实,王泽民见今天吕慎之一口气儿杀了几十个人,自己就是把这几个“叛民”全数杀掉,也占不到上风了。因此存心一个不杀,统统带回县里去查办。这样,不单落下一个县太爷秉性仁慈的美名儿,人犯到了县里,一根弦儿老是扽着他们,就不怕他们家里不变着法儿把银子送进衙门里面来,真是一举而两得。这比起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只知道杀人的吕慎之来,实在高明多了。
王泽民审完了案子,吕慎之宣布“祭忠”典礼完成,除赵老太爷要赶回祠堂去处置赵徐氏之外,其余太爷、守备及众绅衿们全都缓步走下桥去,到吕氏宗祠饮酒欢庆。
官绅耆宿们退席,团勇们整队回营,大桥南头的老百姓们嗡地涌上了大桥,有的忙着去解无头尸体身上的麻绳,据说用这种绳子拴牛,牛就永远不会受惊奔跑;有的用事先准备好的馒头去蘸那尸体脖子上汩汩而流的鲜血,据说这是治疗肺痨病最好的良药;而更多的人,则是来凭吊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所遗留下来真实场景。
当天黄昏以前,有那行善的人家,出钱雇了十几个汉子,把桥上的尸体全都抬到义冢上去掩埋了。人们心里,都有一杆称量是非好歹的戥子,他们把没有抽签的那七十四人埋在一起,把抽了签的八人单埋在一边。至于那些砍了手脚、剜了眼睛的“刑余之人”,则由当地的花子头儿收留到悲田院①里去,那里专收这种残废人,先用土法替他们治伤,等伤好了,也就加入到“伸手大将军”的行列中去,当上了叫花子了。
……………………
① 悲田院──指乞丐收容所。“悲田”,佛家语,指贫穷。
“祭忠盛典”结束以后的第二天,县太爷、守备和一众绅衿们起驾回县,旗伞仪仗之外,还加上一挑挑的人头和七个五花大绑的“通匪叛民”,给县太爷增加了不少的威风,也给沿途的老百姓增加了许多惊恐。兵荒马乱的年月,连狗汪汪两声都会令人心惊肉跳,更何况是县太爷鸣锣开道而来,轿子后面,又挑着八九十个血淋淋的人头呢!
王泽民回到县里,一面把吴绍周等七名人犯送进临时隔起来的牢房中去,一面写了一份“桥梁冲断亟宜修复以利行人”的呈文送了上去。几月之后,府里批复下来,无非是“约请士绅寅僚筹商劝捐办理”之类的话头,一分银子也拨不下来。当时战事初定,士绅们元气大伤,大都自顾不暇,无意捐助款项;战前已经收上来的,除各项支出,余款由曹老秀才带往乡下,全数遗失,连老秀才本人也没有活着回来。这一次,虽然仍有热心人士带着本子四处劝捐,但是捐款寥寥,无法开工。
县前大桥离吴石宕七十多里,与吴家关连不大,可是吴石宕人却天天盼着大桥早日复工。因为吴绍周押在县大牢里,大桥一日不建成,吴绍周就一日不得自由。因此吴石宕人对这座大桥的关心,简直超过了县城里的人们。他们每次进城去给吴绍周送衣食,总要催问经办的绅董何时方能凑足银两,以便及早开工。王泽民明知吴石宕人心急如火,但是款项不足,也没有办法。
一直拖到了同治三年甲子仲春,温处道道台王景澄路过缙云,王泽民会同合县绅衿恺切陈词,王道台方才答应先从别处挪几千吊钱,择日开工。
于是吴石宕的大小石匠们,一齐来到县里出徭役,除了日食三餐之外,一个工钱也没有。吴绍周带着锁链儿,每天一早由衙役押来工地,天黑了由公差带回大牢,以犯人的身份指挥整个桥梁工程。
大桥开工不久,王泽民就升迁离任,委下一个府同知①衔的知县谭明经来接替。谭明经比王泽民的神通大些,办法也多些,心肠也毒些:他先从浙江巡抚马新贻处打通了关节,居然拨下三千两专款来,然后想方设法凑足一万两银子,加上全体吴石宕人的无偿劳役,经过两年时间,一座比原继义大桥高出一丈多的同善大桥,终于在同治四年乙丑隆冬完工建成了。──建造大桥的前后经过,立在桥头的那块碑记上虽然都写得清清楚楚,可是关于吴绍周以罪犯的身份指挥建桥工程以及吴石宕人的全体无偿出徭役,当然是一个字也不会提起的。
……………………
① 同知──知府或知州的副手。知府的副手叫“府同知”;知州的副手叫“州同知”。
大桥开光那一天,全城男女老少欢天喜地,涌到城隍山看开光戏;工匠师傅们结清了账目,各自回家过年。出徭役赎罪的吴石宕人,没有工钱可算,也没有兴致去看戏,一大清早,就拿了县太爷的朱批到大牢前面去接绍周老师傅。但是谁也没有料想到,牢头出来告诉大家:吴绍周老师傅昨夜得了急病,不及救治,已经故去了。吴石宕人明知这里面有蹊跷,但是抓不到证据,又有什么办法呢?只好领出尸首来,买一口薄皮棺材,运回吴石宕,在吴家宝的脚下安葬。
吴石宕人两年的无偿劳役,换回来的,只是一具尸首。
这就是王泽民的高招儿,谭明经的德政,朝廷的恩典!
第三回
蛤蟆岭下,吴本良陌路救病汉
小山村中,流浪人感恩当教师
自从绍周师披枷带锁带领众子侄栉风沐雨起早贪黑出徭役建成了缙云县前同善大桥,最终仍不免受到暗算屈死狱中以后,吴石宕的石匠们有冤无处伸,憋着一口窝囊气恨恨地回到家里,为了衣食生计,每天一锤一凿, 继续跟苦难作伴,与命运搏斗。在悲痛与仇恨中,在艰辛和劳累中,两年的光阴又悄悄儿地过去了。
同治六年丁卯(1867),吴本良十八岁了。
在达官贵人的深宅府第中,一个十八岁的少爷,锦衣玉食,娇生惯养,日食三餐,不知大米产自何处,身穿华服,不知绸缎来自何方;而对于吃喝玩乐、烟赌嫖酒,却是不教就会,一学就精,个个都是天生的奇才,年纪轻轻的,早就掏空了身子,只落得弯腰拱背,面黄肌瘦,一副猴儿相。而在山乡农村的茅屋草房里,耍手艺卖力气的人家,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已经是成年的男丁,个个都是未来的顶梁柱,要准备挑起一家人穿衣吃饭的担子的。为了一家的温饱,他们每天都得起早贪黑,上山下地,风里来雨里去,从小就要帮着父兄分担生活的重担了。
十八岁的吴本良,经过风雨的吹洒,经过战火的锻炼,经过人祸的磨难,却长得身强力壮,虎背熊腰,肩宽胸阔,身高六尺,紫赯色的脸皮,两条胳膊伸出来,腱子肉一疙瘩一疙瘩的。他不但绝顶聪明,手艺超群,而且为人朴实,秉性善良,看见哥儿们弟兄有什么困难,简直比他自己有了困难还要着急几分,总要变着法儿地去帮着人家把这个困难解决了睡觉才踏实。尤其是辛酉以来,亲眼看到太平军如何英勇刚强,为了替穷苦百姓打天下,不惜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而冠冕堂皇的官府豪绅,竟是惨杀百姓的凶手、囊括钱财的强盗。因此,对于善恶爱憎,他分得十分清楚。正因为他有这么一种脾性,又是长房长孙,小时候在村子里就是个孩子头儿;长大以后,不单本村本族的小伙子都听他的号令,就是邻近几个村里的青年小伙儿和半大孩子,也都乐意跟他交朋友,默认他是泥腿子哥儿们的首领。
太平军入浙,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