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战:电商时代-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次,年收入数十万的高级职业经理人蔡崇信,成为每月500元工资的“阿里巴巴人”。蔡崇信的加入,为阿里巴巴注入“国际因素”,构架起阿里巴巴与资本世界的桥梁,在引来高盛牵头的500万美元投资后,又帮助阿里巴巴完成更多轮的融资。
在获得高盛500万美元投资的第二天,马云又在北京见到了一位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人物。
孙正义,韩裔日本人,亚洲首富。1980年,年仅23岁的他创立软件银行公司。从1995年开始,孙正义陆续投资雅虎3。55亿美元。见到马云时,软银集团公司拥有的雅虎公司股份市值为84亿美元。
这次会面实际上是一次投资选秀,除了孙正义,还有软银中国执行合伙人薛村禾、凯旋创投创始合伙人周志雄。此时的马云刚刚获得500万美元的投资,在他看来这是世界上所有的钱加起来的。因此,在孙正义等投资大佬面前,马云只是拿着半张纸,用6分钟的时间讲了他对电子商务的看法。
眼光毒辣的孙正义当即决定,向阿里巴巴投资。
20多天后,日本东京,马云和孙正义达成协议,软银孙投资阿里巴巴3000万美元,占30%的股份。
回国后,马云后悔了。30%的股份意味着资本的意志将可能决定公司走向,管理层话语权将受到削弱。于是,马云立刻给孙正义写电子邮件解释说:“按照我们自己的思路,我们只需要2000万。”
就在阿里巴巴获得2500万美元的融资,准备大干一场时,互联网泡沫破裂。从2000年4月起,纳斯达克指数开始暴跌,熊市寒冬开始了,就连当时风头正盛的8848也停下了上市的步伐。当很多互联网公司陷入困境,甚至倒闭时,阿里巴巴却已经获得了充足的粮草,它在寒冬里闭门修炼,静静等待春天的到来。
2002年11月16日,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一位中年男子突然出现发烧头痛、干咳乏力等症状。这是中国内地的第一例非典病人。从2003年春天开始,疫病开始肆虐中国。疯狂的疫情冲击着传统零售业。然而,对于电子商务来说,这是个绝佳的机会。
2003年5月10日,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网上线,这个免费的C2C网站后来创造了多个中国电子商务的奇迹。
●“资本家应该围着企业家转,而不是相反”
不论身处绝境还是手握重金,马云对于资本的态度总是十分小心,他讲究战略和战术,有时舍去是为了得到,“资本应该围绕企业家转,而不是相反,我永远不会被控制,否则我宁可不干,我希望自己能够作为一个独特的企业家,勇敢站出来与资本进行周旋”。
在阿里巴巴,最重要的是客户,其次是员工,然后才是投资者。
这一点,李国庆与马云惺惺相惜,“不要过分地要资金,要资金太多,自己就被稀释太多。不是利益问题,而是公司决策权,在这一点上我是始终坚持的”。
8848与阿里巴巴,同样是电商的领跑者,但他们的结局相差千里。除了他们商业发展路径的不同,8848一开始就是气势磅礴,阿里巴巴则是步步为营,等候时机,更重要的是他们与资本博弈的手法不同。
企业初创期,对股权的过度稀释是冒险的行为。中国大部分企业在初创阶段,有着明显的企业家个人色彩。企业家本人对商业的洞察力、人格特质、缔造强势的企业文化以及逢春便疯长的百无禁忌,有利于企业冲破藩篱,创造市场经济的实践样板。一旦在企业初创期就剥夺了创始人的主导权,且创始人又擅长技术或创意,那么VC(风险投资商)就可能重新设计商业路线,空降管理者。对于大部分企业,被VC大刀阔斧变革的企业,往往后天失调,反而失去了创业初期的内生力量。
被称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的成思危指责风险投资太急功近利了,他认为风险投资应该是把鸡蛋孵成小鸡,再把小鸡养大卖出,从投入到产出一般需要3年到7年的时间,而不是孵出小鸡就给它吃激素或者注水,然后赶紧把它卖掉。如果企业的理想是放长线钓大鱼,而投资者又心急,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难免背道而驰,到时只能落下个两败俱伤的尴尬下场。
1999年的阿里巴巴,尽管是一个弱小的公司,但马云不畏资本,与风险投资商讨价还价,毫不妥协,最终以阿里巴巴不同之处打动了投资者。
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势头正猛,充满喧嚣与浮躁,雅虎、亚马逊等成为人们创业的标杆,众人竞相模仿。马云认为与其单纯地把美国模式搬到中国来,大家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不如剑走偏锋,借助现有的网络势头,重新找一个市场盲点——冲着中小企业去,不抓鲸鱼只抓虾米。马云的模式创意,使其创业团队打开了真正的阿里巴巴财富之门。
对于不少“唯技术主义”的企业,当他们为自己的一门技术而欣喜若狂时,可能会忽略技术延伸出的商业需求。对技术狂热的追求盖过对正常市场需求的分析,那么技术再精湛,也不是一种优秀的商业模式。正是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才一步步从平凡走向卓越,最后成为中国电子商务的标竿式企业。
●刘强东:绝不退让
2006年10月的一个晚上,已经奔波了一整天的刘强东还是一无所获。如果再没有新的资金注入,他只能眼看着刚成了两年的公司因为资金周转问题,停止快速增长的势头。此前,京东已经接受了一家河南企业的投资,不过这家公司因为自身业务战略失败,突然从京东撤资,这让京东的资金链立刻紧绷了起来。
晚上10点,在北京的一家高级酒店,刘强东见到了今日资本总裁徐新。对于刘强东来说,这或许是最后的机会。
徐新回忆道,“我们是十点见面,一直谈到凌晨两点。当时我就觉得这哥们能投,有两件事打动我,一个是他的销售收入,一分钱广告不打,每个月增长10%以上,第二点觉得老刘这个人挺诚信的”。
刘强东还有一点,让徐新印象深刻:“他商业洞察能力挺好的,用户跟踪得很好,经常是回一个帖子回去睡觉,想起来又一个帖子。我还以为他不怎么睡觉呢!”
2007年8月28日,就在徐新和刘强东第一次见面的饭店,今日资本宣布向京东商城投资1000万美元。
就这样,刘强东获得了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风投。不过这1000万美金是有代价的。这就是后来坊间所说的对赌协议。未来五年,京东的发展速度,每年不得低于100%,如果做不到刘强东要拿出股份给今日资本,如果刘强东赢了,今日资本要拿出股份给刘强东的团队。
获得首轮融资之后,京东商城迅速增加品类,数码产品和手机很快上线,增长迅速。一年翻了三番,第二年就达到第三年目标了,徐新承诺拿出18个点,发到公司期权里,为京东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
这是刘强东第一次和风险资本签署对赌协议,也是最后一次。这个从上大学时就开始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人,是不会接受别人主宰自己的人生的。和马云适当放弃的策略不同,刘强东既不会放弃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也不会放弃巨额的资本。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经济危机爆发。此时京东的首轮融资已经消耗殆尽,资本市场的冷暖让刘强东彻夜难眠。
就在这时,今日资本、雄牛资本及亚洲投资银行家梁伯韬的私人公司对京东商城联合注资2100万美元。
再次融资的刘强东已经非常谨慎,合同的拟定细致到每一种可能发生的状况,他们邀请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美国三大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对融资合同逐条审阅。合同中规定,在公司运营层面和高管任命上,投资者没有任何权利。几百页的合同,每一页都要签字,仅仅这项工作就进行了四个小时。
B轮融资之后,京东的董事会也开始扩容,早在今日资本进入之初,共有三个席位,京东占两席,现在席位增至5个,投资者占两个,京东占三席。自首轮融资之后,拥有董事会的绝对控制权成了刘强东接受资本的前提。
2009年11月20日,在刘强东的家乡江苏省宿迁市,京东商城全国客服中心落成。这座6000平方米的客服中心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营,一天接听超过400万通电话,为全国的用户提供售后服务。
同时,在上海嘉定工业区,京东商城“亚洲一号大仓”开始动工,这个18万平方米的建筑是全国最大的单体仓储中心。从此,京东迈出了自建快递公司的第一步。所有建设资金,全部来自2009年的B轮融资。
巨额的资本消耗让京东保持快速的增长,而日益庞大的体量却吸引了更多资本的目光。即使京东的战略不断遭到质疑,但刘强东却总能引来更大的资本入局。
2010年1月,京东商城C轮获得老虎环球基金1。5亿美元投资。
仅在一年之后的2011年,京东又获得了来自俄罗斯投资者数字天空技术(DST)、老虎基金等共6家基金的D轮融资,金额是C轮的十倍,15亿美元。至今,这仍然是中国电子商务获得风险投资的最高纪录。
不断地烧钱,不断地追加投资,京东如同一个资本黑洞,这让很多业内人士担忧不已。就连徐新也坦言曾经打过鼓,“我们2006年底、2007年初给了他1000万美金,后来成长特别快,收入远远超过我们预料,但就是不赚钱。后来又没钱了,我们就给他贷款,给到后来我们自己心里也有点发毛,后来再融资,正好碰到2008年金融危机,一直融不到钱,后来我们又加了800万”。
对于向京东不断追加投资这件事儿,徐新是这样解释的,“我心想我投一个新的企业家我不了解他,我还要做调研,这个风险也很大,这个我都很熟悉了,我们应该把鸡蛋,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把它做个铁篮子打不烂,这一直是我们的风格,所以我们很喜欢追加投资”。
2013年2月17日,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