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万病从根治 >

第39章

万病从根治-第39章

小说: 万病从根治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枣仁,养心安神……”

“脏腑之真得养,脏腑之性得顺,其病不治自愈!”

如今通过养狗的感悟,我对“顺”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了,人活在天地之间,人的五脏与天地相应,心脏就好比天上的太阳,肺就好比大气层,脾胃就好似肥沃的土地,肝脏就好比树木,肾脏就好似海洋,天地相参,将人的五脏规律与大自然相结合,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顺,什么是逆。

我在《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中写道:

“太阳从东面冉冉升起,而人体肝气从左侧徐徐上升!”

“太阳从西边缓缓落下,人体内阴气从右侧通过肺的敛降徐徐下降!”

“大地之中的水湿能够滋养树木,树木不会枯萎;人体的肾水也能滋养肝木,防止肝火过亢!”

“大海中水被太阳照射,蒸发后化为水汽而上升为云,可以遮挡太阳的炎热;人体的肾中水汽随肝气升腾,可以济心火,防止心火过亢!”

“太阳的照耀能够温暖大地,大地得温能生长万物;人体的心火下移,可以温暖胃土,胃得温可以腐熟水谷!”

“太阳照耀后,土地变暖,温暖的土地热量下传,可以使土中的水湿得以温暖;人体心火的热量,通过胃气的下降,可以下交于肾,温暖肾中的寒水!”

人体阴阳能量流

“大地的核心,地核中的热量可以向外散发,温暖大地的至深之处,其暖可以缓缓上升,土地中的水汽上升可以化为云彩,乌云的汇集化为雨水下降!”

“人体肾中一缕阳气徐徐上升,温暖脾脏,脾脏得到肾阳的温养,将小肠转输过来的食物营养成分,通过沤的作用,化为精微之气,上升至肺,肺将精微之气中清的部分通过宣发,滋养皮肤和毛发,浊的部分向下敛降滋养五脏六腑,废弃之气化为水液,通过三焦,入膀胱,变为小便!”

日从东方冉冉起,水在西边沥沥声;

肾水养肝能涵木,随肝上达济心炎。

丽日如心照胃土,其温透胃暖寒泉;

肾中潜龙为一阳,温脾如沤清阳升。

肺如华盖能肃降,化汽为水三焦经;

三焦水道通州都,浊去精存再入肾。

外周气流逆向行,中央胃降脾气升;

人体阴阳如两轮,右侧气分左侧阴。

从上页图中可以看出,肝、脾是主升的,胃、胆、肺是主降的,为了使升降关系更加明确,我们可以将图演化成如下:

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

这就好比漩涡一样,它也是太极图的一种演化形式。外边大圆的运行,能够推动里面小圆的运行,同样,里边小圆的运转通畅,也会带动外边大圆的运行。

通过这个图,我们就知道了脏腑的顺是什么,疾病的产生就是违背了这个顺,而临床治疗疾病,就是顺应这个顺啊!

肝气是升的,是舒展的,肝气郁结的病人在图中,肝这个点是郁结的,想上升而又上升不了,因此肝气郁结的病人,就需要用柴胡、薄荷等来梳理肝气,顺着肝脏的性格来用药,顺毛摸,疾病自然就好了。

脾脏也是主升的,湿邪困脾的病人,脾气是下陷的,无法上升,因此对于湿邪困脾的病人而言,就需要借助白术、苍术这些燥湿健脾的药,顺着脾脏的性格来,顺毛摸,疾病自然就好了。

胃气是下降的,对于胃气上逆,出现恶心、泛酸、咽喉不适的病人,就需要借助枇杷叶、代赭石、竹茹等这些降气的药物,来降上逆之胃气,顺着胃气以降为和的特性,顺毛摸,疾病自然就好了。

肺属金,主收敛,当肺气的宣发太过,敛降不足,就容易形成肺火亢盛,人就容易落发,容易头皮溢脂,这样的患者治疗时,就需要顺应肺脏的敛降之性,收敛肺气,苦杏仁、乌梅、五味子等,顺其性,疾病自然就好了。

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外感与内伤,外感病散其邪,内伤病调其乱,调节人体气机之逆乱,有些是因为气机生发不足,有些是升发太过,太过与不及,均会导致五脏失调,把握好一个原则,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黄帝内经》说:“从阴阳则生,逆阴阳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一个顺字,将人体的生理之道,清清楚楚地展示了出来。而这个顺字也为我们的养生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只要我们依据顺的原则来养生,则会事半功倍。

何为顺呢?就是依据你身体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食物。有的人吃些寒凉的食物就会腹泻,那么提示体内有寒,我们在饮食时就应该注意避免食用这类食物。还有痛风的患者食用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就会出现关节疼痛,那么对于这部分患者,就应该低嘌呤饮食。

同时,这个顺字还应该表现在顺应天时和地理。也就是说,最适合我们食用的食物应该是当地出产的时令的食物,这些东西对身体而言是最好的。不要去追求那些昂贵的或者稀有的食物,它们并不一定适合我们的身体。比如,四川盆地,气候多湿,当地人嗜食麻辣,而不上火,如果不是处于那样的环境,再吃大量的辛辣之物,可能就会出现上火不适了。广东地处热带,当地人喜欢饮用凉茶,可是如果在东北,天天喝凉茶,身体可能早就吃不消了。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养狗的故事告诉我们,动物都知道顺毛摸舒服。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该知道,在养生上没有必要盲目去追求什么时尚的潮流,不是电视上宣传什么,我们就去学什么,做什么,而应该顺应天时之气,顺应地域之境,顺应五脏之性,在顺中追求养生的境界。

炒菜的故事——中医不同于西医,它需要感悟

喜欢做菜的朋友都知道,在餐馆吃上一道菜,回家后琢磨琢磨,自己就可以做了,这里面除了刻苦,更多的是一种对做菜的感悟力。

我喜欢做菜,也喜欢琢磨如何做菜,心情好时也爱模仿酒店大厨做几道菜,虽然色香比之稍差,但味道绝不逊色。

炒菜时先放油,放多少?这是一种感觉。该什么时候放入主料,炒多长时间后放盐,放调料,放多少盐合适,是手感的问题。看看锅里的东西,就知道大致放多少盐合适了,放完后一尝,正合适,不咸也不淡!

这是中国人炒菜的方法,你问酒店大厨,放盐放5克好,还是6克好,他可能没法说明白,但并不代表他不会炒菜!

西方人炒菜,据说得配上天平,500克肉,放多少油合适,放多少盐合适,他们有一套刻板的模式,正因为这种标准化的模式容易复制和推广,所以肯德基全球有分店,我们这个小城市也有。

中西文化的差异,就好比炒菜一样。

曾经在北京吃过意大利午餐,那个难吃劲,还不如回家炒个虎皮青椒吃。也许我长的是中国人的胃,不适合西方人的味道。

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深厚,这一点只需要在全国多吃些地方菜就有深刻的体会了。

看病,其实和厨师做菜是一个道理。

中医看病下药,看似随便,10克、12克好像随便写,有时弄上20克效果也不错,有些派别,可能会用上50克,甚至100克。就好像炒菜一样,随手一勺盐,就行了,味道却很不错!

在老家做菜,放几个辣椒,就行了。到成都吃飘香辣子鸡,有半盆辣椒,味道也很好。感叹之余,慢慢品味,与众不同,各有特色!

西方医学追求一切标准化,量化,显得非常科学。中医看似随意,让人们觉得不科学,有些人甚至认为中医是伪科学,争来争去,弄得中医自己也搞不清该如何来发展。

于是许多研究人员借用西医的模式,在老鼠身上扎针灸,在白鼠肚子里注射大承气汤,将已经临床运用了几千年的知识,反过来要老鼠点头。如果实验结果不对,则中医是伪科学,如果老鼠点头了,就科学了!将原本科学的东西反而弄得不科学了,这就是中医现代化的悲哀。

如果将川菜的辣椒用量按照杭帮菜的要求控制,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为什么我们吃不惯西餐,却硬要追求西餐的格调,感受西餐的氛围?是我们精神享受,还是胃在享受?

许多人认为西医科学,经常一个感冒打了十多天的吊瓶,花了几百元钱也没好,但心里仍然是庆幸的,因为自己正在接受科学的治疗,不知是身体得到了治疗,还是精神得到了安慰?

感冒后,中医通过刮痧,服用解表药,一两天就好了。但患者看到的不是精密的仪器,而是一碗黑色的苦药水,没有来苏儿的味道,身体虽然康复了,却说不科学。

我觉得,中国人吃的是中国的文化。

中医看病,运用的也是中国的文化。

现在西医分科很细,而疾病却是复杂的,很难绝对进行分科,比如,一个患者可能既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又有腰椎间盘突出,同时还曾经有过脑梗死的病史,现在患者又出现受凉后咳嗽,喘不过气来,头晕、心悸。因为基础疾病多且严重,患者就诊时,可能得挂很多个专科的号,最终也很难解决,医院往往会建议住院治疗。其实如果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疾病都与五脏有关,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治疗起来,应该全盘考虑,调理五脏,而不应该是顾头不顾尾。将五脏调整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患者的症状都会得到改善。

经常有病人问我:“余大夫,你主要看什么病?”

我说:“我啥病都看!”

“不可能!医院的医生都分科,有的看消化,有的看糖尿病,有的看肝病,你究竟看啥病呢?”

我还是回答,啥病都看!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医啥病都能看。

其实,真正的中医,他看的不是病,而是人的五脏。通过四诊之后,将收集到的信息汇集,医生就可以判断这个患者五脏各自处在什么状况,通过调理五脏的盛衰,疾病不治而愈。

当我们在学习炒菜时,不能仅仅着眼于某种菜该如何去做,而应该去学习烹饪的技术,去了解其中的规律。因为菜的品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