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实不懂经济学-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当银行存款利率较高时,很多人把钱毫不犹豫地全部存进了银行,获取稳定的利息收益。而有位聪明的先生却只是把1/3的资金存了定期存款,其他2/3选择了支取更为方便、提前支取利息不吃亏的定活两便储蓄。很多人笑他不懂算计,明摆着的利息也不知道要。他却只是笑笑,不做争辩。过了不久,国家发行国债,利率比银行存款高出不少,而且带有保值性质,于是他支取定活两便存款,购买了国债。这一投资决定让这位先生获益不少。国债利息加上保值贴息,年收益达到了20%以上,5年的时间资产翻了一番。而很多把钱全部存了定期存款的“善于算计”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债被别人买走,徒唤奈何。如此看来,那位“不懂算计”的先生才是真正精于算计的理财能人,他懂得投资不孤注一掷,更不因循守旧,用他的理智和果敢摘取投资过程中“最大的麦穗”。
麦穗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获利成功的机会,但只有那些凡事认真观察、理智分析、果断出击的人,才会在人生路上赢得一次次的成功。例如,老张被人称为“看房专业户”,自打他攒够买房的钱以来,已经看了整整五年的房。最初,每当他看到比较中意的房子时,总是想一定还有更好的、价格更低的。但眼看着房价一天天上涨,如今再买同样的房子,要付出比刚开始看房时高出一倍的价格,老张开始后悔不该优柔寡断。与老张相反,小张则是个急性子,刚毕业参加工作就向父母朋友伸手借钱,好容易借够了30万,就迫不及待地买下了一套二手房。可是,在银行办完抵押贷款没多久,他看到一套类似的房子挂牌价却低了几万元,小张后悔当时不该太过轻率。但是,后悔是没有用的,损失已经造成,他们的犹豫和鲁莽让他们错过了“最大麦穗”。
不只是金钱投资,其实找工作也属于一种投资,而且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投资之一,麦穗理论在这里同样适用。比如下岗职工老王下岗一年多来,几乎隔三差五就在职介所内寻觅岗位,既想干活省力,又要待遇好,就这样比来比去,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而中专毕业的小陈则不然,他在职场中先是“看市面”,情况基本明了后,当机立断去一家单位试工,节后又跳槽去了一家新公司,仅仅一年已经成了行业内的一把好手。
这就是麦穗理论,它用苏格拉底的智慧向人们传达一个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尤其是投资上的真理:既不能犹豫,也不能鲁莽,理智分析,认真寻找,机会和果实都在其中。
20。同群效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什么是同群效应呢?顾名思义,“同群效应”就是中国古语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市场选择时,并非单独面对一个市场来做出自己的最优决策,而是会受到周围同样地位人群的影响,从而使自身的行为和行为结果发生变化。
目前同群效应最权威的定义是: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到价格、收入等个体自身经济利益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他周围与他地位相同的其他人的影响。若一个人的行为受到一个或多个其他人与自身相互作用的影响,就可以认定同群效应是存在的;而这里的“其他人”必须是“同群者”,即与这个人处于相同或相似的地位上,所有人处在一种平等关系里。
同群效应在经济理论和市场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理论上,它的意义是扩充了经典经济理论,在考虑个体与市场之间的对应互动关系之外加入了同群者的影响;而在实践层面上,它得到了更加广泛而成功的应用。
例如,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卡罗琳·霍克斯比于2000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论文,通过同群效应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河流越多——即学区越多(河流多的大都市,居民区被河流割得比较碎,所以学区也比较多),公立学校竞争越激烈的地区,教育质量越高。这一论点在美国引起了广泛争议,也引起了美国共和党的强烈兴趣,他们以此为基础,提出“需要对美国基础教育进行重大改革”作为其竞选口号之一。教授本人也因此受到美国政府的聘请,参与了与美国教育改革相关的经济政策研究。
仍然以学校为例,在一个班级里,每一个学生不仅通过知识溢出,即给同学解答问题和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等来影响他的同学,同时他们的行为也会影响到班级的氛围:一个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可能直接影响他的同学,进而使整个班级的纪律性变差,从而使得老师不得不花更多时间来整顿纪律,进而减少了老师传授知识的时间,因此整个班级所有人的学习成绩都会受到影响。又如在宿舍中,一个学生的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等,已被证明会影响到其他舍友的学业成绩,而这种影响,既可能是因为这些行为影响了学习环境,也可能是影响了对方的行为习惯。同样地,学生能力、性别、种族以及家庭收入等都可以成为同群效应的影响方式: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占用老师更多的时间,不同性别和种族之间的紧张关系会干扰到正常的学习,家庭收入较高的学生父母可能为他购买更多的教育资源,并扩散到其他同学。此外,同群效应也可以通过老师或行政管理人员对待学生的方式产生作用。
总的来讲,同群效应在教育学、公共‘文经济学‘人等领域的‘书研究中得‘屋到了较多的运用,并对政府的某些决策,如教育资源分配、学生能力跟踪方式,以及各种反贫困、反种族隔离政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群效应在个人消费中的影响,则是我们体会最深切的,例如两个收入水平相当的朋友,彼此间常常互相比较且具有购买相同商品的趋向。假如其中一个刚刚买了房,另一个正在考虑买房事宜,两个朋友在聊天时肯定会在房子上的话题很多。买房者会邀请未买者参观他的新房,介绍相关情况,突出它在价位上、地域上、质量上的各种优点。总之,他会认为自己买的房子是当前收入情况下的最佳选择,并会将这种观念通过聊天灌输给朋友。如果两个人的各种情况正好相当,比如上班地点差不多、存款水平和还款能力一样,未买房者很可能最后会选择在朋友购买的小区里选择一套房子。这就是同群效应的影响力。
目前关于同群效应的存在性以及作用大小还在争议之中,但从以上诸多案例中我们可看出:人在面对选择时,的确会受到周围同群人的影响,从而使自己的选择结果发生改变。这在使我们领悟消费选择的影响元素的同时,也告诫我们在做出一些重大选择时,应该跳出同群人的范围,从多方面考虑以进行最优的选择。
21。经济剩余:自然才是经济的主宰
所谓经济剩余,即“一个社会所生产的产品与生产它的成本之间的差额”。最早由美国激进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保罗·巴兰提出。
保罗·巴兰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他提出经济剩余的概念是为批判资本主义经济的腐朽性。通过对经济剩余理论的系统阐述,保罗·巴兰毫不留情地批判资本主义的现状,揭露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揭露帝国主义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但是,今天经济剩余最重要的意义似乎已不是制度之争,反而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起到了警示世人的作用。
从经济剩余的概念来看,我们可将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的积累归结为经济剩余,甚至可进一步将人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归结为经济剩余。因为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精神财富积累总是以物质财富的积累为基础的,只有当经济活动产生一定的经济剩余,一些人不必为生计而劳作后,他们才可能通过文学、艺术创作或科学研究为人类积累精神财富。
那么,这些经济剩余来自哪里呢?如果我们通过劳动所生产的经济成果只能抵消生产成本,那么,这个社会只能永远停留在一个原始的发展水平上,人们永远要为生存而奔波劳碌。而事实上我们的确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人类不可能凭空创造任何物质和能量。如此看来,我们将财富积累归功于人类勤劳的双手并无凭据。那么我们积累起来的大量财富究竟来自何处呢?
通过对经济剩余的分析可知,大自然是我们真正的财富宝库。从古到今,任何生产或财富创造的目的,都是为人类谋取福利,因此也只有人类的付出要求回报,而且总是希望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多的回报,这种动机激励人们最大限度地利用只会奉献不会索取的自然资源。比如,土地无论对于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都是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土地对于财富创造的贡献尽人皆知。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一块肥沃的土地只要投入很少的劳动和生产资料,就可以产生丰富的果实。如果土地和资本都由劳动者本人提供,他就可以独享全部收获,其中除劳动报酬和资本消耗以外,剩余的很大一部分成果都来源于土地及相关自然因素提供的生产力,这些自然的生产力对财富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它们构成了经济剩余的主要部分。之后,自然资源所产生的产品会作为生产资料继续进入生产领域,从而将经济剩余向其他相关产业传递。在这个传递过程中,由于自然力的作用逐渐被掩盖,经济剩余最终变成了制造业、加工业的利润。
除自然资源外,人类智慧也是产生经济剩余的一大因素。因为大自然的许多能量都蕴藏在自然规律当中,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自然力的挖掘有赖于人类的聪明才智。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知识的每一次重大进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化,带来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是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比如蒸汽机的发明。热蒸汽膨胀可以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