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实不懂经济学-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来印钱的纸根本没什么价值,可一旦中央银行在这张纸上印上了数字,不得了,它就能买好多东西了,想吃什么穿什么都能用“纸”去换。但问题是,纸终究是纸,人们不过将它当做一种媒介工具,如果中央银行肆无忌惮地给纸上印数字,人们就不再觉得它有多稀罕,钱的魔力就要变小了,东西的价格就要上涨了,于是市场就可能陷入混乱。由于印多少钱关乎经济命脉,关乎国家命运,所以怎样来印,根据什么来决定数量,就有必要好好研究讨论。于是有关货币发行的理论出现了。
“经济发行”就是货币发行理论之一,它和“财政发行”并称货币发行理论中的两大发行方式。其中财政发行是中央银行根据财政需要发行,通过财政渠道发行;经济发行则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按照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通过银行信贷的渠道来发行。
其实从字面上就能看出,经济发行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因为它是按照市场的要求来发行,而财政发行明显有偏向人性欲望的感觉。比如世界上的大多数政府都有赤字,所谓赤字就是政府开支太大,手头上钱不够用,所以欠下了债。我们都知道,中央银行一般是归国家管的,既然它归国家管,又能印钞票,国家怎么会缺钱?要多少印多少好了。这就是对财政发行的一种简单理解。搞财政发行就是国家也这么想,欠钱的感觉是不好的,既然手上有印钞票的权利,那么好,印一些来还账好了。因此财政发行也被称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发行。可问题是,市场上原本就那么多商品和那么多钱,所有的钱正好换所有的商品。因为你钱不够用赊下了账,这时你不是想办法从别的地方拿来钱去还账,而是把没什么价值的纸印成钱的样子来还账。市场上的钱多了,商品却没多,结果会是什么?当然还是所有的钱换所有的商品。于是钱不再值原先那么多钱,商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发生。
我们都知道通货膨胀对市场的破坏力是很大的,所以,国家若想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就要保证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的需要、经济的发展来发行货币,所以经济发行才是正确的方法。当然,经济发行也不简单,因为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因此中央银行要根据社会经济交易的实际需要,灵活地、可逆地调节货币发行量,才能保持货币发行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究竟要怎样才能保证市场上货币的量是正确的?不是看市场上有多少商品就发行多少钱,还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为发展经济和调节市场而出现的短期内提前支付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投资领域里,存在大量短期的(通常是半年左右)先支后收、季节性的生产投入和收购的现象,以及单位和个人为应付可能的必需支出而增大货币储备的现象。这些现象会导致一种短期内对货币需求的放大,也就是说市场上的商品仍是那些商品,但原本够用的钱却不够用了,因为有些投资了,未来才能产出;有些被存起来不用了。由于这种因素的存在,经济发行就必须考虑到一个增加量,而这个增加量还不能太多,不能造成经济波动和物价大幅上涨。
除此因素外,还有经济增长率等其他因素。关键是每一种因素都很复杂,准确把握的难度非常大。因为有经济增长在,有短期需求在,发行的货币就不能总维持在一个量上,否则就很难保证通货稳定。还因为小幅的通货膨胀是市场常态,难以消除,所以还要将此考虑在内。因此,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才能做出比较接近真正需求的发行决策,保持货币发行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8。特里芬难题:不可解的世界货币习题
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危机终于爆发了,全世界在一片对繁荣的欢乐赞颂声中突然陷入沉默。之所以说经济危机“终于”爆发了,是因为经济学家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知道,刚刚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终将垮台。而让人们预见这一结局的就是“特里芬难题”(或称“特里芬悖论”)。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的美元在海外不断沉淀,美国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的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制度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沉没了,美国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这使美国“老子天下第一”的欲望膨胀起来,决定要做世界的霸主,而要做世界的霸主,除了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外,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还需要有强大的“货币”实力。于是,1944年,美国招集44个国家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一个联合与联盟国家货币金融会议。这次会议签订的所有协议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而建立起了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中心货币的新型的国际货币制度,从而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当然,如果仅仅是为了美国的私欲,世界各国也不可能痛快答应。主要是当时世界经济处于一片混乱之中,糟糕透顶,美元地位的确立确实对大家都有好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运转能结束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弥补国际收支清偿力的不足,并极大地促进国际贸易、投资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所以当时经济学界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给予一片赞誉。
只有特里芬透过现象看见本质,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揭示出国际清偿力的需求不可能长久地依靠国际货币的逆差输出来满足。并据此预言布雷顿森林体系会由于这一内在矛盾而必然走向崩溃。特里芬提出的质疑逻辑清晰、推论严谨、结论明确,容不得人怀疑。所以,大家早知道布雷顿森林体系要崩溃。但是当时没有更好的其他办法来解救世界经济,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是被沿用了下来,但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从那时就已经开始寻找解救之途了。
后来,事实也证明了特里芬的正确性。1971年美国政府宣布美元与黄金固定价格脱钩的“尼克松震荡”,导致名义上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了。之后,国际社会又共同建立了“牙买加体系”,采取多元储备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经济学家们以为找到了特里芬难题的解决之道。但实际上,在“牙买加体系”中美元仍占有很大优势,能在国际储备中占一席之地的也只有美元、日元、马克等极少数国家的货币。这种多元储备制,不论其币种和内部结构如何变化,国际清偿力的需求都要靠这些国家货币的逆差输出来满足,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变种而已。所以,多元储备体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特里芬难题,因而也摆脱不了崩溃的命运。果然,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了。虽然很多经济学家跳出来,将经济危机归结为各种原因,但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摆在那里,那就像特里芬的雕像一样,提醒着人们,不可解决的难题终将导致危机的到来。
特里芬难题告诫我们:依靠主权国家货币来充当国际清偿能力的货币体系必然会陷入特里芬难题而走向崩溃。不论这种货币能否兑换黄金,不论是哪一国货币,不论是一国货币还是几国货币,也不论是以一国货币为主还是平均的几国货币,其实质道理是一样的,因而其结果也会一样。
9。流动性陷阱:利率下降的陷阱
在经济增长缓慢时,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下调的方法刺激人们把钱从银行取出来用于消费和投资,是各国政府刺激经济的一个常用手段。这种手段容易理解,实行方便,看上去也比较符合市场规律要求,因而大受欢迎。但在采用这种手段刺激经济的诸多好处背后也隐藏着风险。在经济学大师凯恩斯看来,这种风险就是在看起来平坦通畅的路上有一个陷阱,若后知后觉地一路走下去,就可能掉入这个陷阱难以出来。后来另一位经济学家罗伯逊给他的这种观点起了一个名字,叫“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最终将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流动性陷阱给各国政府和央行敲了当头一棒。因为按照经济学家们已普遍接受的货币—经济增长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好像一直这样下去,就不怕经济陷入衰退了,一衰退就用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就好了。但流动性陷阱打破了人们的这种幻想。
根据凯恩斯的论证,在不断降低利率的情况下,首先会出现“滞存”状态。此时虽然利率极低,但因为人们产生了利率上升的预期,存款反而会出现大量增加的现象,消费和投资需求却大量减少,从而造成存款远远大于贷款的存差现象。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国债的部分还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存在中央银行的货币则只能滞存于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