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实不懂经济学-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后进者作为追赶者,时刻都想抓住机遇取代先驱者的地位,因而在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产品上都敢于进行大量的革新,从而在与先驱者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总而言之,具有开拓性的先驱者比后动者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要大得多,而后动者则可以吸取经验和免费搭车;后动者可以通过创新改变游戏规则,获得竞争优势,先驱者则容易因循守旧;先驱者必须接受各种失误造成的沉没成本,而后动者则不必为此付出代价;当市场情况发生变化时,后动者比先驱者更为灵活,转圜余地更大。所以,尽管先驱者可能在市场规则上、品牌影响上会获得一定优势,后动者也完全没有必要灰心丧气,把握自己的优势,看准先驱者的劣势,乘虚而入,取而代之并不是没有可能。
79。掠夺性定价:血腥的抢劫行为
“掠夺”一词饱含着“血腥”与“残酷”之意。昔年八国联军入侵华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到之处家破人亡,至今仍令人无法忘怀那段屈辱悲惨的历史。八国联军之所以能够为所欲为,凭借的无非是先进科技制造出的坚船利炮,在这方面,他们拥有绝对的优势,占据着主动,我华夏儿女即便奋起反抗,也无济于事。
“掠夺性定价”含有“掠夺”之意,可见其中的血腥与残酷性。在市场竞争中,掠夺性定价的确非常残酷,而敢于制定“掠夺性”价格的企业,(W//RS/HU)也必定像八国联军一样拥有绝对的优势,占据主动地位,否则,它凭什么去“掠夺”别人?
掠夺性定价的具体定义是: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它的目的是掠夺,其行为的结果就是“劫掠”本不该属于它的高额利润,因此掠夺性定价被视为一种不公平的定价行为。
掠夺性定价被冠以“掠夺”之名,当然是有意识的行为。它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牺牲暂时利益、吸引顾客为手段,终极目标则是独占市场,获得垄断利润。
要采取掠夺性定价策略并不容易,能做到这一点的企业绝非平庸之辈。因为掠夺性定价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在将竞争对手排挤出去之后,采取此策略的厂商要有能力提高价格,并补偿在实行掠夺性定价期间造成的损失。显然,要做到这一点,厂商必须具有绝对独占市场的实力。因为在自由的市场上,大家随时可以进入市场。如果厂商在将竞争对手成功排挤出市场之后,将价格提高到垄断价格水平而没有维持它并阻止其他厂商进入的实力,别的厂商就会迅速进入市场,重新开始的竞争又会迫使价格降下来,这样“掠夺者”将无法达成掠夺的目的,甚至不能收回实施掠夺性定价的短期损失。因此,能够实施掠夺性定价的厂商只能是那些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其他实力稍逊的企业根本无法实施掠夺性定价行为。
掠夺性定价是一种不可原谅的垄断行径,很多国家的反垄断法都对其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实际上,尽管“掠夺性定价”的概念早已产生,且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仍然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要实施掠夺性定价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比如,厂商实施掠夺性定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给竞争对手发出“这里没有利润”的信号,以使其主动退出市场。可是即使厂商成功通过掠夺性定价给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者发出了无利可图的“信号”,一旦竞争对手知道它实行的是掠夺性定价,就知道此“信号”完全是虚假的,从而拒绝主动退出市场。
而如果自以为可以采取此策略的厂商与竞争对手相比优势不明显,成本差距不大,一旦采取掠夺性定价就会遭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损失,反而会给竞争对手以缩小差距的机会,得不偿失。即便采用掠夺性定价的厂商的确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可如果竞争对手存在巨大的退出障碍,即退出遭受的损失比继续经营的损失还要大,对方肯定也会生出拼个你死我活之心,不会轻易退出。这样一来,优势厂商若想成功地逼走竞争对手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然而,没有哪家厂商是可以长期采取掠夺性定价的。
此外,在实行掠夺性定价后,由于价格水平大幅度下降,会导致市场需求大幅度增加,采取该策略的厂商必须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增加的需求。若不能满足增加的需求,市场机制就会迫使价格回升,一旦在排挤成功之前价格回升,掠夺性定价策略就等于失败,厂商就等于白白遭受了损失。
所以说,掠夺性定价并不是一个容易实施的策略,市场上也很难出现真正的掠夺性定价。最后还要提醒一下,掠夺性定价只适用于一国的国内市场,当这种策略用于国际贸易时,人们通常称之为“倾销”。
80。赢者诅咒:赢了比赛却输了结果
假如你手里有一个存罐钱,里边有10个一块钱的硬币,如果你想在不往里投硬币的情况下让它变得更多一点,不妨举行一场拍卖会。不告诉竞拍者罐子里有多少钱,但可以让他们摇一摇,根据响声猜里边大概是多少钱,然后请大家出价。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这样的:大多数人给出的价格低于10块钱,因为人们是害怕风险的。但最后成功拍得罐子者的出价很可能高于10块钱。这样他赢得了拍卖,却输了钱。这就是“赢者诅咒”。
赢者诅咒是指在任何形式的拍卖中,由于拍卖品的价值是不确定的,赢得拍卖品的中标者很可能对拍卖品估价过高,支付了超过其价值的价格,从而赢得的拍卖品的收益会低于正常收益甚至为负。
这个有意思的经济现象最早由三位工程师卡彭、克拉普和坎贝尔发现。而拍卖存钱罐的案例则是由马克斯·巴泽尔曼和威廉姆·萨缪尔森实际进行过的。他们在波士顿大学对选修微观经济学课程的MBA学生做了这个实验,在12个班级总共进行了48次拍卖。他们的罐子里总共有8美元,而赢者的平均出价是10。01美元,平均每个赢者亏损2。01美元。
经济学总是假设人们都是理性的,然而赢者诅咒却让人对此感到沮丧。按理说,理性的人不会出比价值更高的价格去购买东西,可是一次次的拍卖会让人们哑口无言。在1969年阿拉斯加北湾原油开采权的出售过程中,赢者的出价是9亿美元,而次高的投标却只有3。7亿美元。在26%的拍卖案例中,中标价超出了次高价的4倍甚至更多;在77%的拍卖案例中,中标价超出了次高价至少2倍。可是,我们能说所有赢者都是“非理性”的吗?恐怕不能确定。其实赢者也是在寻找最合理的出价,只不过他们的预期可能太乐观了一些。诚如泰勒所言:“寻求合理决策的人总是陷入理智和情感的纠葛,一会儿表现出超凡的冷静,一会儿又表现出天真和幼稚。”
就拿购买股票来说,市场上的股票良莠不齐,散户很难对其做出准确区分。当散户'文'和机构'人'同时购'书'买股票'屋'的时候,由于机构对股票的了解更多,那些有投资潜力的股票就被机构抢先购买了,散户买不到。等散户好不容易买到手,发现要么价位不合适,要么是机构不要的股票。于是散户遭遇了赢者诅咒,即看似散户成了赢家,实际上是拿着“烫手的山芋”,反倒成了输家。
赢者诅咒普遍存在,比如在艺术品、兰花甚至土地和房屋等领域的投资过程中,最终的赢者总是容易被“诅咒”,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理性很有限。近年来,赢者诅咒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无疑就是土地拍卖中各大城市涌现“地王”的现象。
例如,2007年,杭州楼市盛产天价地块,近10宗地王级地块,在血腥的夺地大战之中浮现。经过一年多的“蛰伏”,杭商院地块、杭汽发地块、原金松洗衣机厂地块、原东南面粉厂地块等“西湖地王”,在2009年的早春陆续有了新动向。
不过,这个新动向不是赢者们大赚特赚的消息,而是随着楼面地价进一步下行,这些西湖地王们庞大的存货资产减值的风险进一步增大,昔日的天价地王们如今正在“为保本而战”。当时,周边楼盘的房价已经普遍低于地王们当时拍下的楼面地价,面粉比面包贵的现象真实上演。这似乎正印证了赢者诅咒鼻祖卡彭等人的一句话:“如果谁对他认为值得的一块土地进行投标,从长期来看,他都会输得精光。”
虽然赢者诅咒通常都是指拍卖中的现象,但在股票购买、投标、公司并购等方面,因为对自我经营能力或未来获利预期过于乐观,而造成以高于市价购买标的,最终造成损失或利润小于预期的现象,也可用赢者诅咒来形容。
81。跨栏效应:发展路上障碍
牙买加运动员尤塞恩·博尔特保持的世界百米纪录是9。58秒,而2006年我国飞人刘翔创造的110米栏世界纪录是12。88秒,到今天110米栏的最快纪录是12。87秒,由古巴运动员罗伯斯创造。短短10米的距离,两者的世界纪录却相差3秒多,其中的原因每个人都明白,110米栏运动员不只是跑步,他们还要跨过10个1米多高的跨栏。有栏和没栏的区别是明显的,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也出现“跨栏”,显然速度就会放慢。在我们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某些地区率先获得加速增长超越了经济起飞阶段后,在市场营销、技术水平、企业规模、产业结构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就会取得绝对优势,从而使非发达地区进入市场的难度增大,区域经济发展所受的约束条件硬化,就等于给非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设置了许多“跨栏”,这就是“跨栏效应”。
就整个经济发展区域来讲,一旦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先发展起来的区域必然会给非发达地区制造跨栏,这是自然而然且无法避免的事情。以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讲,通常都会有先发展起来的地方,如我国的沿海地区。这些发达地区在最初发展的时候,国家的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善,许多领域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