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你其实不懂经济学 >

第31章

你其实不懂经济学-第31章

小说: 你其实不懂经济学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原产地效应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开始的原产地效应通常是指一个产品的制造地,也是其研发地和设计地。而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一个品牌的研发地、设计地、制造地已不会限定在一个国家之内。同时,品牌在消费者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品牌对消费者品质评价和购买选择的影响力已经远远大于产品制造地或设计地。因此,如今的原产地效应通常是指品牌原产地效应。品牌原产地指品牌最初是在哪个国家生长和培育的,或称为品牌的国籍。一般而言,品牌所属的公司总带有母国概念。比如,索尼后来把总部搬到了美国,但消费者仍认为它是日本品牌。

此外,当某些产品使消费者形成对某国的固定印象后,就会对该国生产的所有产品给予相似的评估。比如美国消费者总是对“美国制造”评价最高。“中国制造”如今在全世界的形象则是“物美价廉”。一个国家能拥有什么样的品牌,能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怎样的效应,对一国商品、一国经济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74。产业融合:经济良性发展的助推器

产业融合不是什么法则、定律,而是一种非常现实的市场现象。指的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中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由于这种现象对全球的经济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一些简单的了解。

产业融合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仅供讨论的发展趋势,当前,产业融合已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首先,技术创新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然后通过渗透扩散融合到其他产业之中,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同时,技术创新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特征,给原有产业的产品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市场空间。比如,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获得文字、图像、声音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及其成本。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产业的融合以及企业局域网和互联网的发展,各产业在顾客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方面大力普及在线信息处理系统,使顾客可以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产品、服务,致使产业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因此,有人说产业融合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根本性改变,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产业融合成了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其次,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不断谋求发展扩张,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当技术发展到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满足需求的手段后,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谋求长期的竞争优势便在竞争中产生合作,在合作中产生某些创新而实现某种程度的融合。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是企业的不懈追求。产业融合可以突破产业间的条块分割,加强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减少产业间的进入壁垒,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率和竞争力,最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产业融合势在必行。

最后,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产业融合不断加深。一般说来,只有巨大的国际直接投资,才能形成并支持跨国生产经营的实力与能力。因此,每一个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就是国际金融资本融合、产业融合的发展史。可以说,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跨国公司推动着产业融合不断前进。

产业融合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呢?不说其他,单从我们的消费来讲,产业融合就功在千秋。产业融合催生了许多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了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更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供给创造自身需求”定律告诉我们,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会随着产业融合而不断得到提升。产业融合使企业成本下降,竞争性不断加强,因为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市场中来,彼此竞争在所难免,成本下降使价格战更易爆发,消费者当然就有便宜可占了。

产业融合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好处,比如产品附加值增长、企业竞争性提高、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还有一种与民众密切相关的好处是,企业会加大人力投资,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因为产业融合需要大量复合型高级人才,于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企业的必然选择,而加大人力投资最直接的收益就是带动就业增加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而且人力资本“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运行的最终拉动力量,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能极大地带动生产增长。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产业融合是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助推器。

处在21世纪的我们,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认识到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正日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每个人都有必要抓住机会,坐上这个助推器,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75。标准竞争:新经济时代的竞争

地球越来越像一个村落,大家使用的产品也日益趋向一致。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在那些作用相仿但标准不同的产品中,终将会有一些成为大家通常使用的主流,一些被边缘化甚至淘汰。究竟谁会被接受,谁会被淘汰呢?这就引出了“标准”之争。

“标准竞争”如今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新热点,成为企业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许多具有先见之明的企业已将标准竞争作为一种基本的竞争战略,并通过标准竞争建立其他方式难以获取的核心竞争力。而在标准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国家和企业,则不得不接受别人的领导。

为什么“标准”具有如此强势的力量呢?就拿电器业的两大巨头,索尼和松下来说。在20世纪70年代,索尼和松下同时推出了两种不同的录像带制式:BETAMAX和VHS。据技术专家评论说,松下公司生产的VHS在技术上与索尼公司生产的BETAMAX简直没法比。但是,在录像带出现之前,松下已经占有了比索尼大得多的电视机市场并且与其他国家的进口商和电视机生产商建立了比索尼公司密切得多的伙伴关系。这就出现了一个在技术之外的新问题,录像带是要靠录像机录放的,而录像机要接在电视机上才能播放画面。

尽管索尼的技术明显更为先进,但聪明的录像机生产商还是决定追随“主流”,生产播放VHS格式录像带的机子。既然录像机生产商做出了他们的选择,录像带生产商当然也要追随“主流”,生产VHS格式的录像带,于是技术明显落后的“VHS”成了“标准”。于是“悲剧”发生了,索尼千辛万苦研发的高科技录像带格式被弃如敝屣,整个世界成了“VHS”的天下。

“标准”的力量如此强大,所以任何企业都不该忽视它。当然,通常情况下,都是先进的技术成为标准的机会比较大,所以加大技术研发是没有错的,“索尼式的悲剧”只能算是个案。而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市场的“主流”问题,一旦“主流”形成,甚至会为新技术制造壁垒。因此如今的很多企业在开始大规模生产前,就试图使自己的技术成为标准,以减少和避免今后惨遭“主流”淘汰的命运。

标准竞争日益激烈,谁都不能逃出“标准”的桎梏,因此成为标准制定者是企业追求的极致目标。如何才能制造标准,对不同的企业来说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微软、思科等这些本来就是标准制定者的大公司来说,它们的优势已不在于自己研究开发了多少技术产品,而是在于能够采用最有效的投资方式及时获得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构成自己的标准。“我们要的是能吸收和利用他人的技术和知识,且能形成为自己谋得超额利润的标准。”思科的某位主管如是说。

而对于那些凭借技术优势晋升标准制定者之位的企业来讲,当今世界新技术层出不穷,产品更新很快,将幸运进行到底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与其等着自己的技术让别人赶超,不如主动出击,…》小说下栽+wRshU。CoM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