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梦想与痴醉:强者-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性的犯罪。当然,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或有点像尼科罗·马基雅弗利当年所处的意大利3000多个城邦的竞夺。马氏发现,成功的君主,往往具有这样的禀赋:当守信有利时,他表现得很虔诚,当不利时,他比任何人都可以不讲信义。时间将是最好的裁判官。让我们相信时间的公正性。
李开复跳槽GOOGLE所引发的震荡和后遗症,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李开复喜欢“真正的赢家是中国青年”的说法,我却看到相反趋势的隐忧。
中国经理人可能有了不好的名声
每一个事件都是一个行为,每一个行为都是一个意志的结果。
李开复是热情的,我们常能听到他感性的语录,而李开复又是健忘的,以至于市场他这些感性的语录会成为日后的笑柄。博士2005年底曾在媒体上信誓旦旦地表白:“我很确定微软是我服务的最后一个商业公司。”这次中国之行再被问及此事,李开复反问记者:“你觉得,我会因为去年年底的这个说法改变我的选择吗?”是的,环境在变,李博士的心态也在变。一切随李博士的心而动。我们没有理由凭哪一个过去时间的说法或承诺来框定李博士今天的行动。媒体怀着极大的热情关注李开复博士。他有时被描绘成背信弃义的小人,有时被冠之以“最受比尔·盖茨倚重的科学家”,而更有把博士一个“蛮自我”的跳槽演绎成“真正的赢家是中国青年,是中国”的豪迈。媒体讲,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公司争夺的焦点,是李开复魅力的显现,“李开复携品牌优势回归中国”了,而我的观察却恰恰相反!
………………………………………
强势的软弱(2)
………………………………………
李开复一度成为中国人全球化的指数,更被奉为中国青年学生的“精神教父”。他所肩负的已经不仅仅是“李开复”这一个人而已,他在那个位置已然肩负起“中国人”这个品牌。如果仅仅为了个体表达而伤害群体的表达,这个个体表达注定会是失败的。
当然,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一个鲜活的个人背负那样的重负,除非这个人明确无误地对外宣称他乐意承担这样的重负。对中国人“全球化的指数”和中国青年学生“精神教父”这两顶桂冠,李开复并不厌倦。他应该知道,一旦你享受一定的名声,就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这个名声所跟随的责任与义务。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是关于人们内在态度的一个秩序层级最清晰的表达。
跟李博士个人品牌一起坍塌的,或许还有那些激情澎湃跟这事一点关系没有的中国青年。因为从李博士开始,中国人可能有了不好的名声,将来又有哪个跨国大公司敢把重要岗位的工作交给中国人?
道德说教者的尴尬
尼采说:“一旦人们传布道德,他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因而变得滑稽可笑。”
李开复,一个“顶级科学家”,耗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练习演讲、熟悉写作与回复学生邮件上,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李开复坦率,他在微软所有的成就,赶不上他写四封信的影响力大。那四封信,才真正让他找到了自我!可是,那些信究竟是什么打动了学生?是李开复的伟大思想?是李开复的业绩?还是李开复对坎坷经历的体悟?都不是!是微软,是比尔·盖茨!如果抽掉信中有关微软的内部消息和比尔·盖茨的真知灼见,那座由访谈、文章和信件堆砌起来的高山,就会不可挽回地坍塌下来。狐假虎威,可惜狐狸把老虎的威风当成了自己的威风!
他说:“中国学生充满激情却没人指导。”可是中国学生真的很需要他吗?开始博士以为那些优秀的中国学生需要他,可是他错了!那些优秀的中国学生,没有时间耗费在无谓的“秀”上,他们正面对着巨大无穷性的紧张兴奋,没有时间看他的网站、给他留信息。李开复也发现,那些主动交流的中国学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而是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于是他的第三封信是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大学生们;第四封信则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们,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
凡是尚且无力进行因果思维的地方,人们就会进行道德思考。李开复在致学生的信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诚信”和“人品”。他反复用一个例子来指出诚信不欺的重要性。这个故事比较传神,需要我们作再一次的聆听。博士讲:“一位应聘者在面试时曾对我说,如果他能加入微软公司,他就可以把他在前一家公司所做的发明成果带过来。对这样的人,无论他的技术水平如何,我都不会雇用他。他既然可以在加入微软时损害先前公司的利益,那他也一定会在加入微软后损害微软公司的利益。”据说这叫同理心。
现在李开复该怎么评价自己呢?同这个求职者相比,李开复身上带有更多微软的东西:因微软业务而获得中国的关系、微软针对GOOGLE的战略、微软的核心技术、微软的开发管理以及那些被他一再颂扬的微软文化基因。让人该怎么判断他呢?李开复博士锁定个人影响力后,就不再有任何束缚了?今天有权侃侃而谈的真理、正直、诚实,明天都注定会变成枯燥无味、百无一用的许诺了?
没有人能够真诚流露自己的自然,甚至卢梭在著名的《忏悔录》中也没有做到,我们也不能期望李开复做到。假如当真有一个人,愿意并且讲出所有的一切真相,愿意以朴素的、平常的、人们通常所用的赤裸裸的语言来讲话的话,那这人或许会永远地把自己给毁了,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兴味。每一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沉重的、无法治愈的创伤。人人都知道它的存在,但却要做出,而且必须做出根本不知道的样子。李开复博士却偏偏要选择担当起“精神教父”的角色,没法不遭遇尴尬。
当然,我们切忌不能把平常人的道德当成事物的标准。立于全球化潮头的李开复博士也不该享受这种平常人的“公平待遇”。李开复自己讲过,他不通历史,没有学过哲学(学过也不一定是哲学家,哲学家需要体验和格物),更没有跌宕起伏的经历。一次博士去紫禁城参观,获得了意外的道德启迪:“在故宫里,我看到‘正大光明’的匾额,其含义也就是‘诚信和正直’。”由此我们知道了李开复智慧的源泉!原来博士是从故宫“正大光明”匾上学诚信!从语词的重复中感知人文价值!恰恰是因为集权皇帝那里没有“正大光明”,才需要“正大光明”来装点!通常人们在行为中缺乏了意诚心正,才打出道德的旗号!
博士讲述过一个美国微软员工自杀的故事。这名员工花10美元在公司内部购买一套软件,改了号码到别的工厂做一个新包装,就能卖几千美金,这样他赚了200多万美元。被公司抓到后,出庭前他羞愧地自杀了。我看这个员工还有起码的负罪感,有着没有泯灭的良心,而且他所涉及的也就是200万美元的价值。李开复这次跳槽所引发的微软公司价值流失远远超过200万美元。博士却根本不当成一回事!他所要做的,只是要时刻听从内心的召唤。
………………………………………
强势的软弱(3)
………………………………………
换信念如同换手套
我们越来越看到,李开复的世界观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信念如同手套,戴旧了就扔。
在2005年2月份,李开复博士公开发表了他的《微软成功之道》。与时俱进、创新精神、高效率研发体系、诚实和守信、自由平等、以德服人、责任至上、善始善终、虚怀若谷、执著的态度、卓越的才识、明确的分工、完美的合作、多渠道发现人才、有效的筛选机制、知人善用、不惧挑战、自我批评、灵活平等、对客户、合作伙伴和技术充满激情、对客户负责的制度化等等,李开复把能够想象得到的词都用在了微软的身上。
李开复博士特别推崇微软的专注价值,如此微软才能把自己的专长做到最好,以保持在软件领域的领先地位。“专注”对公司很重要,因为一个公司的成功也来源于管理者或领导者的注意力;李博士还特别强调,微软有很强的市场嗅觉能力。并以他自身在先前的公司不顾市场开发出很好看的技术,最后却导致200多人研究团队失业的例子,来证明市场的重要性,以及他到微软后所受到的市场熏陶。
语言泡沫泛滥的地方,必定存在着内在价值的空虚。刚刚在2月份还对微软的文化推崇备至,不到5个月的时间,又把同样的溢美之词加在了GOOGLE身上。而且博士一下子转到了“专注”的对立面,认为“GOOGLE公司从硬件到软件都是自己做的,这非常符合一个计算机科学家喜欢从硬件到软件都自己做的习惯”;“GOOGLE不是由领导层讨论分析当前市场情况,先来确定一个方向,然后来指挥一个队伍做工作”;微软“按大型机的管理方式来做软件”,更像一个工业社会,现在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跨越,GOOGLE是“从下往上”的创新,而不是从上往下的命令和使唤;如果说IBM、微软这种公司类似工厂,GOOGLE则更加类似大学,想法和做法都可以自由没有太多的束缚。“GOOGLE真正在用互联网社会创新做事情,这让我很震撼。”
他公开而轻率地、若无其事地声言,他只是在听从内心的召唤,彻底抛弃了几个月前所曾抱有的信念,他一定没感觉到这样频繁地更换信念是否有失体面或有什么不妥。情愿为一种信念而放弃另一种,这首先是对任何信念表示完全冷漠的一种标志。
很明显,已过中年的博士这种流动性很强的世界观,属于孩童身上的特质,他们有着巨大的无穷性和随意性。而这种特质正美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