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抬杠
“抬杠”一词源于我国的一个民间习俗。
过去,我国民间过春节、闹元宵常常有形形色色的花会,其中有一个奇特的“抬杠会”。有的地方也叫“撞官会”“甩会”“太平颤”等。其道具非常简单,就是由众人抬着一个巨大的杠杆,杠杆翘起的一端安着一把椅子。一个身穿红袍,头戴纱翅帽的丑官就坐在那把高高的椅子上。这个丑官没有固定的台词,他的任务就是即兴回答观众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以致互相争辩、拌嘴,常常逗得人们哄堂大笑。这样,久而久之,人们就把类似这样的对话,叫做“抬杠”。
现在,“抬杠”就是互相狡辩,互相驳斥的意思。
■ 泰斗
“泰斗”一词源于《新唐书?韩愈传》:自愈没(死后),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唐代的文学家韩愈,善于写古文,死后他的文章广为流传,《新唐书?韩愈传》用“泰山、北斗”称颂韩愈,人们把韩愈比作“泰山、北斗”,是表示对这位文学家的推崇和景仰之情。后来,就用“泰山、北斗”来指有名望,有影响,被人们所景仰的文学家,简称“泰斗”。
已经离开我们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老先生,其演绎的许多作品都深入人心,深受观众好评,为相声界做出了很大贡献。人们都称马三立老先生为相声界的泰斗。
现“泰斗”比喻在某一方面成就突出,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的人。
■ 泰山
典出《酉阳杂俎?卷十二?语资》: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
唐玄宗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也带去了。典礼结束后,照例要为官员们加官进爵,一般是三公以下的官员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把他连升四级。郑镒喜气洋洋地赶去参加庆功大会,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突然穿上五品官穿的浅绯色官服,觉得奇怪,便问他怎么回事。郑镒回答不上来。这时,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幡绰回答说:“这是泰山的功劳啊!”妙语双关,唐玄宗心照不宣,事情就这样混过去了。后人因此称妻父为“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同时,又把妻母称为“岳母”。
后来,“泰山”就作为岳父的别称。
■ 桃李
“桃李”一词的由来有两个说法,但都与春秋时的魏国大臣子质有关。
其一,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时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因为得罪了魏文侯,丢官只身跑到北方。在北方,子质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便向他抱怨自己培养过的人在危难时不肯为他出力。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夏天可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那么到秋天,我们不仅不能使用它的种子,它长出来的刺还要扎伤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后人便用“桃李”代指学生。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两字篇 第六章(4)
其二,子质逃到北方后,借住在一个朋友家,为了糊口,他便开了个学馆,收一些学生教读。学馆里有一棵桃树和一棵李树,来上学的学生都要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子质教导学生们说:“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两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其中不少学生在各国当官,成了国家的栋梁。为了感谢子质先生的教诲,他们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树。子质曾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从此,当老师的就以“桃李”代指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了。
现在,“桃李”就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 铜臭
典出《后汉书?崔骃传》:从容问其子钧曰:“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钧曰:“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不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烈曰:“何为然也?”钧曰:“论者嫌其铜臭。”
东汉时,汉灵帝刘宏朝政腐败,公然明码标价出售官爵。崔骃的后人崔烈交钱五百万,买了个相当于丞相的司徒官职。司徒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掌握军政大权、辅助皇帝的最高长官,人们对崔烈的丑行议论纷纷,但当着他的面谁也不敢谈及此事。
此后,崔烈的名声就下降了。司徒的官职并未给他带来太多的愉快,相反,时间长了他更觉得不踏实。一天,崔烈问儿子崔钧:“我现在任三公之一的司徒,人们有什么评论啊?”崔钧据实相告:“父亲大人年轻时便有美名,历任郡守、九卿的官职。人们说您不改当三公,如今您当上了司徒,这让天下人好失望。”崔烈问:“这是为什么呢?”崔钧说:“大伙说有‘铜臭’。”
这就是“铜臭”一词的来历。原用来讥讽用钱买官或豪富者。后常用来讥讽唯利是图的人。
■ 推敲
典出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贾岛于夜间访友不遇,在驴背上作诗句《题李凝幽居》。其中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一直不知道用“推”字还是“敲”字更好些,于是在驴背上苦苦思虑。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韩愈得知情由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代他思索,最后认为“作敲字佳矣”。为什么“敲”比“推”好呢?因为李凝是幽隐之士,与外界绝少交游,作者(也就是诗中的“僧”)深知其为人,一定在家,所以带有自信,径直敲门。另外,既是夜间,怎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呢?想必是敲门声惊起了宿鸟,引起噪动。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后用“推敲”来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
■ 万岁
“万岁”一词源于古人为表达内心喜悦而用的欢呼语。
从战国到汉初,“万岁”一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口中,这在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如《战国策?齐策》中记载,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结果把债券全烧了,颇得民心,于是“民称万岁”。
秦汉的时候,大臣也称呼皇上为“万岁”,并逐渐成为一种礼节。但如果对别人呼喊“万岁”,也不是被禁止的。而到汉武帝时,“万岁”一词,开始为皇帝专用。但是人们并不全按照他的意思,到高兴的时候,人们还是欢呼“万岁”。
到了宋朝,“万岁”一词在严格意义上成了皇上的专用词。如果谁再随意地欢呼“万岁”,就会有杀身之祸。到明朝之后,规定就更加严格,甚至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清王朝被推翻后,“万岁”还原了其本来的用法,人们还是把它作为一种欢呼语使用。
■ 问津
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春秋时有两位隐士,一个叫长沮,一个叫桀溺。一次,俩人正在地里干活,孔子正好经过,孔子叫学生子路去向他们打听渡口的位置。长沮问子路:“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道:“是鲁国孔丘吗?”子路回答道:“是。”长沮说:“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桀溺问:“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是。”桀溺说:“如今礼崩乐坏,有如滔滔大水到处奔流,但是谁又能改变这种趋势呢?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还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把这些话转告了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跟那些贵族统治者在一起又能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合乎正道,我孔丘当然就不会和他们一起去改变了。”
“问津”本意是打听渡口,现用来比喻探问或尝试。
两字篇 第七章(1)
■ 牺牲
“牺牲”一词源于古代祭祀的活动。
在古代,“牺牲”是指用来祭祀、盟誓、宴享的牲畜。而“牺”“牲”又各有所指,略有不同。“牲”指供祭祀用的纯色牲畜。《国语?周语上》:“使太宰以祝、史帅狸姓,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无有祈也。”韦昭注:“纯色曰牺。”“牲”指供祭祀用的整只的家畜。
古人祭祀时,对于祭祀用的飨宴,不仅要是纯色的,而且要是全体的,即整只的。可见,古人对于祖先的享宴是非常隆重而讲究的。《周礼?地官?牧人》:“凡祭祀,共其牺牲。”
郑玄注:“牺牲,毛羽完具也。”
由上述可见,“牺牲”的现代意在古汉语里是没有的,这个现代意是根据古代宰杀牛、羊、猪以供作祭祀一事而引申出来的。
现在,人们把因公或为正义的事业捐躯称为“牺牲”。
■ 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州》:以清节闻於尧。尧大其志。乃遣使以符玺禅为天子。於是许由喟然叹曰:“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一优游,所以安己不惧,非以贪天下也。”使者还,以状报尧,尧知由不可动,亦已矣。於是许由以使者言为不善,乃临河洗耳。樊坚见由主洗耳,问之:“耳有何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