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 >

第17章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第17章

小说: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拍马屁

拍马屁一词来源于元朝文化。

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上的蒙古人,几乎每家每户都养马,但是骏马稀少,家家都以能养出一匹骏马为荣。每当人们骑马在路上相遇,停下来问候对方的时候便会顺便拍下马的屁股,捏捏马膘,若是好马便会加以称赞。但是后来时间一长,人们这种相处的方式便成为了一味的奉承、讨好别人的方式。蒙古族本是马上民族,在得天下之后依然维持着他们民族几千年的传承,下属对上司最大的尊重也是拍下上司马的屁股,称赞他有一匹好马。他们入主中原也将蒙古几千年的文化带到了汉族,与汉族的文化相融合,汉族人也学会了这种不露声色讨好对方的方式。

自此,后人便经常用“拍马屁”来比喻那些不顾客观实际,阿谀奉承,谄媚讨好别人的行为。

■ 跑龙套

“跑龙套”一词来源于中国的国粹京剧。

京剧中的一些剧目,一般都在开场前或是演出中需要一些小角色来围场走一圈。这些小角色呐喊着烘托一下舞台的气氛,来表现场上有很多的人,并且气势十足,这是一种以少见多的舞台表现形式。他们只需要熟悉一下舞台的站位和队形的变化及一些齐唱的曲牌,他们不用念对白,也不用单独开口唱,他们主要的功用便是陪衬主角和顺应故事发展。因为这些演员的服饰上都绣着龙纹,因此将他们称为“跑龙套”。此外因为跑龙套的演员上场的机会少,可替代性强,剧场中便经常让他们来做一些跑腿、打杂的事情,或者是扮演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

后来,“跑龙套”一词被人们引申比喻所有的行业中做一些不负主要责任的杂事、小事的人。

三字篇 第六章(2)

■ 蓬间雀

典出《庄子?逍遥游》: 斥χ唬骸氨饲肄墒室玻课姨谠径希还鸲拢肯枧钶镏洌艘喾芍烈玻饲肄墒室玻俊

《逍遥游》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只大到几千里的鲲化成了一只大鹏鸟,这只鹏鸟的翼长达几千里,它越过海上的汹涌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鹏鸟在大海这个天然的大水池中用翅膀拍起的水花高达三千里,它拍打着大翼,凭借旋风能上升到九千里的高空。一只生活在蓬蒿之间的小麻雀非常不理解大鹏鸟的做法,说:“你想要飞到哪里去呢,我每天腾跃飞翔,不过是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之间飞翔,这已经是飞到很高了,而你想要飞到什么地方呢?”

后人自此之后便经常用“蓬间雀”来比喻一些像是故事中的小麻雀一样鼠目寸光,胸无大志的人。

■ 霹雳手 ¨wén rén shū wū¨

典出《旧唐书?裴漼传》:崇义大惊,谢曰:“公何忍藏锋以成鄙夫之过!”由是大之名,号为“霹雳手”。

唐高宗时期,同州司户参军的儿子裴漼是一个相貌出众、年轻有为的少年。可是刺史李崇义却看不起他,认为他没有什么真本事,只是空有一副好皮囊,于是经常给裴漼出难题想刁难他。之前同州有很多积压多年的旧案,有数百件之多,李崇义把这些旧案件翻出来交给裴漼,让他速速办理完毕。裴漼叫人找来纸和笔,短短几小时之内就全部判完了,判案道理妥当,判词也写得很好。李崇义看过之后大吃一惊,彻底地改变了对裴漼的看法,并且向他道歉说:“你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才学隐藏起来呢?害得老夫竟然犯了错误。”从此以后裴漼的名声大震,被称为“霹雳手”。

今天我们用“霹雳手”一词来形容一个人决断果敢,才思敏捷。

■ 破天荒

典出五代时宋孙光宪的《北梦琐言》第四卷: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

传说,古时候的荆州,在科举考试中长达几十年居然没有一个人考中进士。按规定,地方政府应将考中进士的人送入京城,但是一连几十年荆州的地方政府都没有去,传到其他每年中进士数人的县郡,这些县郡的人都嘲笑荆州在闹“天荒”,以致几十年也没有办法出一个人才。终于有一年,荆州有一位叫做刘瑞的考生中了进士,这让荆州的乡亲们出了一口气,荆州的士绅也非常感激刘瑞,认为他破了天荒,遂凑齐了几十万两银子送刘瑞入京。

自此,后人便经常用“破天荒”来比喻第一次出现,从来没有过的新鲜事。

■ 普通话

普通话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末年间。

1904年,中国的女英雄秋瑾留学日本之时,与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组织“演说联席会”,在起草的简章中首次出现了“普通话”一词。1906年,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中明确地提出了“普通话”一词,并给普通话下了明确的定义。当时人们将普通话又称“蓝青官话”。解放前普通话的定义一直含混不清,直到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将汉族的共同语称为“普通话”,并明确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在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将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从语音、词汇、语法上明确地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

三字篇 第六章(3)

我们现在通用的“普通话”一词的定义即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 七老会

语出《白居易集》中的一诗题《胡、吉、郑、刘、卢张等六贤,皆多年寿,予亦次焉。偶于弊聚居,合成尚齿之会。七老相顾,既醉甚欢,静而思之,此会稀有;因成七言六韵以纪之,传好事者》。

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经常在洛阳的家中邀请一些朋友聚会,在一次聚会中,其中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与白居易他们七人的年龄都在七十岁以上,他们以喝酒做诗来纪念这次聚会,并称之为“七老会”。白居易还专门为“七老会”写了一首诗,“七人五百七十岁,拖紫纡朱垂白须。手里无金莫嗟叹,尊中有酒且欢娱。诗吟两句神还王,酒饮三杯气尚粗。嵬峨狂歌教婢拍,婆娑醉舞遣孙扶。天年高过二疏傅,人数多于四皓图。除却三山五天竺,人间此会更应无。”题目中,他说:“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他们六位贤人年龄都大了,而我也年事已高,如果偶尔能够在我的住处举行这种崇尚老人的聚会是很难得的。七十多岁的老人相对而坐,还能够开怀畅饮,这是世界上比较稀少的事情啊,因此,我要写一首七言六韵的诗,来记录这件事情,并且流传给那些好事的人看。”

后来人们就用“七老会”来指代那些德高望重的人的聚会。

■ 敲门砖

典出明朝时田艺蘅的《留青日札?非文事》:其未得第也,则名之曰“撞太岁”,其既得第也,则号之曰“敲门砖”。

明朝时,科举制度中规定了一种特殊的考试文体,名字叫做八股文。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和字数限制。在这种考试中很难将考生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于是当时很多的考生便不再考虑实际的考试内容,专门在八股文的形式上下功夫,他们将八股文的套路练得很熟悉,然后在考场上运用,若是没有考中,便称之为“撞太岁”,若是侥幸得中,便将其称之为“敲门砖”。

后人自此便经常用“敲门砖”来表示用来达成目的的手段或工具,目的达成之后,便将其弃之不用。

■ 敲竹杠

“敲竹杠”一词传说是来源于道光年间。

大约在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林则徐极力主张禁止鸦片向中国流通,政府也对此非常重视,派林则徐为两广总督,以监管当时流入鸦片重地两广海关。虽然政府查得非常严,但是烟贩子还是千方百计向国内走私。当时他们将鸦片放到艄公撑船所用的竹篙里面携带。有一次,一个关卡的官员在检查时借着艄公的竹篙磕了自己的烟袋一下,竹篙发出一声沉闷的声音,官员心里有数了,那烟贩子唯恐自己的事泄露,便使劲往官员手中塞钱,官员便睁只眼闭只眼让那人过了,从那之后,官员尝到了甜头,便每次都敲下竹篙以勒索钱财。因为竹篙是竹子做的,人们便将这种行为称作“敲竹杠”。

时间一长,人们便把“敲竹杠”表示所有的敲诈勒索的行为了。

■ 青白眼

典出《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自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白眼,喜不怿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遂见青眼。

阮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平时便放荡于形骸之外,为人处事完全按照自己的好恶,当他看到那些循规蹈矩,遵守礼法的人便翻起白眼,以表示对这个人的蔑视,并且经常说:“礼法这种东西关我什么事呢?”阮籍的母亲过世后,嵇喜来吊唁,阮籍翻起白眼,并对其不理不睬,嵇喜败兴而归。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带着酒和琴来吊唁,阮籍非常高兴,于是露出黑眼珠,表示对嵇康的欢迎。

后人自此便经常用“青眼”来表示对人的欢迎或是看重,“白眼”表示对人蔑视或憎恶。

三字篇 第七章(1)

■ 群英会

典出《三国演义》:瑜复携干入帐,会诸将再饮;因指诸将曰:“此皆江东之英杰。今日此会可名群英会。”

三国时期,曹操率兵南下,与孙权和刘备的大军交战,曹操的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没有几个回合就已经立不住脚了。于是曹操紧急召集部下商量一个对策。这时在曹操军中有一个叫蒋干的,他自告奋勇,说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