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追求幸福快乐,不想受伤害,我们被人误解会感到委屈,我们希望受关注,被体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扩展开来,芸芸众生都有这些相同的希冀渴望。
熙熙攘攘的街头,迎面走来的男人、女人、穷人、富人、你喜欢的人、你不喜欢的人,他们都和你一样希望幸福安乐,虽然他们追求幸福的手段也许很笨拙。这样的想法使我们很自然地生起同情、宽容之心。
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它,也能帮助我们培养菩提心。
焦躁、愤怒、嫉妒、恐惧、烦闷、疾病等等都让我们痛苦,这时我们想:还有很多众生和我一样在受苦!为了他们,为了自己,我一定要学会摆脱痛苦的方法。
寂天菩萨说:我们生起菩提心,就像是乞丐在垃圾堆里找到稀世珍宝。它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喜悦,满足我们所有的希求。
不了解自己的另一个表现是不知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或是溺爱放纵,或是自责苛求,总之就是不能以一种平和的方式与自己相处。
很多人的问题都在于永远对自己不满意,不满意自己目前的外表、才智、地位、财富、受用,好了还想更好,一生的精力都用在追求更好上。
佛经中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痴心不改硬要在这个缺憾的世界里追求完美,会有结果吗?永无止境地追逐,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为了追求生活的富足安逸而苦恼或者忙得忘记去生活的,大有人在。辛苦操劳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不快乐,而一生却已经过去了。
快乐的人生是从接受缺憾开始的,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
不要以为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更多的才艺技能,从而成为一个更美丽、更圆熟、更富有、更令众人羡慕的人。不是这样的。
很多时候,我们恰恰需要做减法。心思单纯,生活简单就很好。
仔细观察,我们深深执著的人、事物、状态等一切,没有一样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法王如意宝曾说:“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舍弃今生,但也不要太贪心。”世间人追求的富贵同时也是负累。
从前华智仁波切隐姓埋名,在化缘的途中为一名亡者做超度。当亡者往生的瑞相全部出现后,家属高兴地供养给衣衫褴褛的华智仁波切三匹马以表示感谢。华智仁波切说:“我不需要任何供养。有了三匹马就会有三匹马的烦恼。”
有人说藏族人生活条件那样艰苦,虔诚地信仰佛教并没有让他们的社会更发达,生活更富足。可是在藏族人心里,发达社会的标准不是物质繁荣,而是平等安乐。生活富裕却不快乐,不是幸福的生活。
在佛法中,我们学到的便是让今生来世平等安乐的方法。龙树菩萨曾经发愿:来世一不投生到富贵人家,二不投生到过于贫穷的人家,最好是投生到有吃有穿的中等人家,既不用为衣食操心,也不会为富贵所累,平稳安乐,最适合修行。
藏地很多人一辈子知足常乐,只求温饱。他们相信内心满足时感受的安乐,是富贵受用无与伦比的帝释天也享受不到的安乐。
人们之所以认为自己必须要这样要那样才会快乐,完全是惯性思维在作怪。当一些突发事件,如疾病、灾难,打断我们惯常的思维方式,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并不像原先以为的那样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感到快乐。
除了对自己的误解外,我们对周围的世界也存在误解。
生活中一些基本事实显而易见,人们却总也认不清,比如说无常。
世间万物时刻处于变化中,而我们本能地想追求安全感、确定性,这就意味着生活往往会不顺我们的心。人们常感叹人生失意,事实上那种挫败感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对无常的体验。
如果你承认无常是生命的规律并接受它,你就会放松下来。
你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不称心如意、没有安全感。你会懂得很多事情都不可强求,自己尽了心就好。斤斤计较于得失亦是无谓的。
认识并接受无常并不意味着你会变成一个悲观主义者,生活在你眼里从此将一无是处。试想在你认清无常的事实之前,不管是苦是乐,你不是一直都活得挺来劲的吗?而无常又何曾有一秒钟离开过你呢?
有时我们甚至要感谢无常。因为它,我们不会一直痛苦下去,我们总是有重新再来的机会。就像现在,在苦恼愚痴了无数劫之后,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找寻到安乐。
佛法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因果和空性。相信因果和建立空性的见解,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放下执著,获得安乐。这两点,以后有机会我再细讲。
希阿荣博
2008年7月底口述
弟子记录整理
第三章 从玉树说起
如果我们认为某些无常是好的、温和的、可以接受的,而某些无常是不可接受的,那么我们并没有真正领会诸行无常的深义。
缘起
玉树地震以来,一些弟子向我表达心中的困惑:为什么灾难如此频繁?为什么在佛法兴盛之地也会发生灾难?佛法的加持力何在?为什么修持佛法还是不能避免无常?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少。
我没有立刻给予解答。一来,现在仍然是为地震死难者念经超度的共修法会期间,我希望大家都能专心为逝者念经回向,不受其他事情过多的干扰;其二,这些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而且自去年底以来我便一直在病中,每天吃药、治疗,体力脑力均不济。我想,灾难频发,我们的确应该从更深的层面去思考一些问题了,而不必急于给出简单化的答案。所以,近一个月来,我断断续续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请身边弟子记录下来,最后整理成了这篇文章。
我并不认为文章对与灾难相关的问题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那也不是我的初衷,我只是试图去回答一些弟子提出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澄清疑惑,而在解答的过程中,我有意把大家观察的焦点从表面的灾难引向灾难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希望这种尝试能激发大家去思考,去提出更多更精辟的见解。
关于这篇文章,我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我发现弟子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与他们对无常的理解不够全面有关,所以文章便从无常讲起,讲到什么是无常,如何看待无常。然而,光讲无常只是停留在现象的表面,为什么会有灾难,还得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这样,文章第二部分就自然讲到因果。在这一部分,我着重讲的是因果不虚的道理,而没有一条条具体地列出灾难形成的原因。那很不现实,除了佛陀,没有人能做得到。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用去思考灾难的成因了。我只是想请大家注意:任何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都是极其复杂的,不可武断、简单化、孤立地分析问题。文章第三部分仍然在讲因果,讲到事物的相互关联,人们短视的行为造成的种种问题。第四、第五部分讲的是为灾区、为这个灾难频发的世界,我们能做些什么,应该不仅是一时的捐款捐物,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律和培养慈悲心。
佛教认为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要从根本上止息痛苦必须放下我执,建立空性的见解。在这篇文章中我没有谈到空性,我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证悟空性还有待时日,而在证悟空性之前,仍然有很多事值得去做,比如自律、助人,比如培养基本的伦理道德,参与建设有利于众生共存的祥和环境等等,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众生的痛苦,增加众生的快乐。
我们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细微之处取舍善恶因果,另一方面要精进不辍闻思佛法,努力建立空性的见解。证悟空性之后,痛苦自然止息,菩提心自然坚固。
让我们把修持善法的功德回向众生,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希阿荣博
藏历铁虎年三月二十二日
2010年5月5日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
一、无常
灾难,猝不及防。
尽管我们听闻过有关无常的教言,明白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人生不免在得与失之间起起伏伏,可我们还是难以接受生活以这样猛厉的方式揭示无常的真相。无常,为什么不能来得温和一些?
时间也是空间,隔开了灾难与我们。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隔着适当的距离,才能把事物看得更清楚,而太近,会被情绪淹没,太远,就遗忘了。
无常似乎总是不够温和,因为我们只有在面对强烈的痛苦、分离或死亡的时候,才会注意到无常。佛陀说诸行无常,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我们能理解这层真理,但落实到个人体验上,无常仍然是指事物不按我们的预期或喜好发展时,令人懊恼、愤慨的状况。
说到底,我们还是不够谦卑,不肯完全放下心中的傲慢和成见去认识无常。
如果我们认为某些无常是好的、温和的、可以接受的,而某些无常是不可接受的,那么我们并没有真正领会诸行无常的深义。
如果我们认为某些人、某些物、某些现象理所应当比其他人、物、现象更具恒常性,那么我们也没有真正领会诸行无常的深义。
地震后,有些弟子问我,为什么在全民信佛、寺庙遍布的藏区也会发生这样的灾难?
出于虔诚的信心,很多人会想:凡是与佛教相关的东西都应该能够凭借某种神秘的力量而逃脱无常的定律。
看来大家还是愿意相信在二元认知的范畴内存在一个恒常的东西,期待自己敬仰倾慕的人,自己喜爱、熟悉的事物和状况永远保持让人满意放心的那个样子,然而佛陀希望我们明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因缘和合的事物都会耗尽,都是无常的,没有例外。
即使佛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