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国家人文历史 >

第16章

国家人文历史-第16章

小说: 国家人文历史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线建设,对国家而言只是一次决策,对个人而言则是拿出了他们整个的人生。因此,这些来自大城市的迁徙者,对这块将赖以生存的土地是认真对待的。
  锦江厂职工加家属四千多人,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头等大事。由上柴支内的储有文原是政工干部,后调到行政科当主任。他和食堂人员一起为改善职工生活动足了脑筋。在他们的努力下,为锦江厂这个“村中城”带来了“上海味道”。多年后谈起往事,老储记忆犹新,如数家珍。
  “八十年代初,厂里大批孩子出生,那时奶粉还是稀罕物。有职工提出食堂能否供应一些豆浆,让我们的孩子能补补营养。这事困难不小,一是黄豆原料不大好买,也要计划供应,职工买豆腐要凭豆腐票。二是食堂没有工具,也从来没人搞过。但职工生活无小事,食堂马上着手试做。他们用借来的手工小磨开始做豆浆,反应很好。随着需求量的增加,食堂买来了电动小钢磨,还从车间调来一位懂豆制品加工技术的师傅到食堂,专门做各式各样的豆制品供应给职工。结果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又为他调来一个帮手。这样一来,豆浆、豆制品每天都能保证供应,极大丰富了职工们的饭桌。就连九一三厂、八五四厂的同志也到我厂购买豆制品,还有的职工买了带到彭县、成都等地。
  有一次,负责后勤工作的副厂长陈正义,问食堂能否搞一些面包供应。在他的领导下,动力科的同志们制造出一台面包烘烤机及一批烤盘。食堂两位上海师傅学会了用土豆片发酵水来替代发酵粉,进行试制。当第一批面包烘烤出炉时,那面包是油光鲜亮,又柔又软,相当好吃,拿到窗口就被职工一抢而光,都称赞咱的面包比外面商店卖的还要好。
  有了烘烤机,我们在中秋节来临时,又开始加工月饼。这也是两位上海师傅利用回沪探亲的机会,到食品厂去偷学来的技术,并在上海选购了花生仁、芝麻、瓜子仁。。、核桃仁等原料运回四川。车间工人师傅又做了加工月饼的模具,就这样开始了月饼加工。当时全厂按人头每位职工发10块月饼过中秋,连续十多年,年年如此。为了满足需要,还对外零售,附近厂矿的职工和农民兄弟都来争相购买。很多职工也购买一些带回家馈赠亲友。可以说,锦江厂做的月饼,真材实料,价廉物美,在当地很有名气。
  春节将临,南方人有吃水磨年糕的习惯,四川没有卖的,要吃只有从上海带回四川。供应科的同志自告奋勇在回宁波探亲时帮忙买来一台年糕加工机。每逢做年糕时,全科人员齐上阵,食堂两班人马合并突击,一条条又软又香的年糕很快生产出来。不但满足了本厂职工的需要,西南电工厂、德阳的东方电工机械厂也特地赶来我厂购买年糕,大家终于在内地四川吃到了南方的特色食品——年糕。

  随风飘散的日子
  随着时光的推移,青年们纷纷结婚、生子。 为了省钱,他们自己做家具、衣服、鞋、腌菜,自己理发,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他们赶场时拿粮票跟老乡换鸡蛋、菜油。许多人开垦自留地种菜、养鸡。
  上海人的服饰、皮鞋、老虎脚家具,特别是上海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在一段时间内成了人们生活向往的目标。锦江人早已不分地域籍贯,他们在共同努力把这里营造成一个充满乐趣的新家园。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工厂出现“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局面,人心浮动,调离成风。潮起潮落,雄风不再,企业的运营遭受国家政策调整的冲击,锦江人就像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夸父,倒在了追日的路上。
  最后留在锦江厂的仅十多人。加上一些退休人员未能返回原籍的约有100多人。
  (作者系原四川锦江油泵油嘴厂厂办副主任)

甲午战争中美国的角色

作者:崔志海 字数:7439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是日本为侵略朝鲜和中国而发动的一场不义战争,也是一场改变东亚国际格局和中国命运的一场战争。自兹之后,日本一跃而成为东亚霸主,中国则沦为“东亚病夫”,受人宰割。日本之所以在120年前的甲午年悍然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固然是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势力膨胀使然,但同时也有深刻的国际背景,与当时列强的默认和纵容密不可分。其中,美国便是当时最支持日本的国家。当下,东亚地区再次进入多事之秋,回顾当年美国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表现,尤其值得相关国家警醒和反思。

  虚假的中立
  中日甲午战争系由朝鲜问题引发。1894年春,朝鲜国内发生东学党起义。6月1日,东学党占领全州后,朝鲜国王决定向中国借兵代剿,并于6月3日,正式照会袁世凯,提出借兵请求。次日,清廷便批准李鸿章的派兵赴朝计划。6月6日,清政府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相关条款的规定,将中国派兵赴朝一事照会日本政府。得知朝鲜政府向中国借兵的消息后,日本政府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朝鲜,为日本蓄谋已久的出兵朝鲜提供借口。在中国通报派兵的次日,日本即按预订方案,也将出兵朝鲜的决定正式照会清政府。但在清朝军队与朝鲜农民起义军交战之前,朝鲜政府6月11日,便与发动起义的东学党人订立《全州和约》,平息了农民起义。6月13日,朝鲜政府致函袁世凯,要求撤回清朝军队。清朝政府表示愿意从朝鲜撤兵,但要求日本也同时撤军。此时,日本政府不但拒绝撤军,还以朝鲜完成日本所提出的内政改革方案作为撤兵条件,并不断制造事端,增兵朝鲜,将中日撤兵问题逐步引向其与中国开战、独占朝鲜的预定轨道。
  对于因出兵朝鲜所引发的紧张局面,清政府并无意与日开战,而是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当时朝鲜政府和清政府都曾求助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英、俄等列强,希望他们出面调停,劝说日本从朝鲜撤兵,不要挑起战争。6月下旬,朝鲜曾三次请求美国出面斡旋,敦促日本从朝鲜撤军,但美国国务卿葛礼山(W。Q。Gresham)都以保持“中立”为由加以拒绝,表示美国必须保持对朝鲜和其他国家“一个公平的中立态度,我们仅能以友谊的方式予日本以影响,我们绝不能够同其他国家联合干涉”。
  美国驻朝公使西尔(M。B。Sill)和驻日公使谭恩(Edwin Dun)更是站在日本一边。尽管他们在写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认为日本出兵朝鲜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挑战中国在朝鲜的影响,极有可能危害中日和平关系,但他们同时却一再为日本侵略朝鲜辩护,声称日本方面派军入朝是为了保护在朝鲜的日本人和使馆,“是相当合乎情理的”;日本在朝鲜的目的不是要发动战争,只是想对朝鲜进行必要的改革,“使朝鲜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实际上实现自主和主权独立”。他们极力劝说美国政府支持日本的朝鲜政策,说什么日本的朝鲜政策获得了“许多比较有知识的朝鲜官吏们的欢迎,并且我想象在美国也不会遇到反对的”;强调日本政府受国内民意的压力,在朝鲜问题上决不能后退,必须达到目的,“如果日本目前在没有获得与出兵规模和支出相称的目标或好处时即从朝鲜撤兵,一定会激起民众的反对情绪”。
  尽管出于各种原因,美国政府曾于7月7日,致电美国驻日公使,对日本拒绝从朝鲜撤兵表示遗憾,声称“合众国政府对日本、朝鲜两国怀有深厚友谊,故希望朝鲜国独立和尊重其主权”,但这只是为应付舆论和其他国家的斡旋建议而表示的一种姿态而已。7月8日,当英国驻美大使受命拜见葛礼山,建议美国与英国一道联合干预,以避免中日爆发战争时,葛礼山就以美国奉行友好的中立政策和美国已向日本方面做过调停为由,拒绝英国的联合干预建议。次日,葛礼山还特意将7月7日,美国政府致驻日公使谭恩训令的一份复印件交给英国大使,并强调即使是友好的调停,美国也不会参加。稍后(7月13日),葛礼山也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清政府的斡旋请求,声称美国在7月7日,向日本发出规劝之后,“我们看不出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不可能与其他列强联合进行任何形式的干涉”,并违心地单方面听信日本方面及美国驻日公使谭恩的说法,表示日本不会发动战争。
  然而,具有反讽意味的是,美国以保持中立和日本不会发动战争为由拒绝在中日间进行斡旋的同时,私下里却对日本提出的战争爆发后由美国代为保护在华日本人的请求慨然应允。早在6月底,日本为发动战争就询问美国政府,一旦日本公使撤离北京,美国是否愿意保护在中国的日本人及财产,葛礼山当即回复表示,如获中国认可,日本的这一请求将受到“总统的善意考虑”。美国在中日正式开战之前欣然接受日本提出的战时保护人角色,这只能说明美国的中立政策是虚假的,其实它更乐于看到日本因朝鲜问题发动战争。

  拉偏架的调停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中日开战后清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在黄海海战和平壤战役战败之后,清政府于9月底便再次向俄、英、美等列强提出与日本议和请求。在议和问题上,美国扮演了一个处处为日本着想的拉偏架的调停者的角色。
  对于清政府的议和请求,美国为操纵和谈,同时也为减轻日本的外交压力,坚决抵制和反对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10月6日,英国外交大臣致函美国国务卿葛礼山,希望美国与英国、德国、法国和俄国一道调停中日战争,并指出调停的条件是由各列强保证朝鲜的独立,日本将获得一笔战争赔款,葛礼山不但以违背美国的中立政策为由断然予以拒绝,还将这一情况秘密通报日本驻美公使栗野。11月8日,法国驻美大使巴德诺(Paten?tre)代表法国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